郑可莹
杨匏安(1896—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广东香山(今珠海)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和监察委员,代理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1925年与苏兆征等一起领导省港大罢工。1926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兼常委。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参加中共“八七”会议。1930年任中共中央农民部副部长。1931年被捕牺牲。
客观评价杨匏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丰富国内学术界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并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要使它在中国扎根并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要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冲破封建主义对人们的精神束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道路。以1915年9月《青年》(《新青年》)杂志创办为标志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起到了这一历史作用。
20世纪的前20年,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但并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战胜封建主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后,大肆鼓吹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提倡以“孔教”为“国教”,诋毁共和制度,诽谤民主思想,企图继续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倒行逆施,在当时引起了国内民众的极大愤怒。对此,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发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10月,杨匏安于《东方杂志》发表《原梦》一文,标志他已经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之后,他又发表了大量介绍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文章,以实际行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作为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一起,共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必备的前提条件。
新文化运动掀起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的文化革命,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其中妇女解放自然成为杨匏安等进步分子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杨匏安深刻认识到,旧中国的妇女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他在《女子友情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今日妇女,其身分为一家之附属物,其役职为丈夫之侍婢,育子女之机械。于是在社会上,万无可作事业。其学不出司飧绣线,博者则亦孝经一卷,箴训数则。于是在学问万无可习事业,茫茫一生,不脱三从,永无独立人格。”[1]他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封建伦理道德深恶痛绝,并称之为“陋说”。他认为,正是在这种“陋说”的影响下,女子无法与男子一样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使中国的妇女“其能执管作数行书者,千人中不得十人”[2],由于不通晓文字,广大妇女“十丈以外无闻见,一水之隔不相见”[3],其交友也受到极大限制。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战场,是宣传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思想。杨匏安主张用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在《原梦》一文中,他首先对“以梦断人事祸福”这种封建迷信思想进行批判。他指出:“周礼有掌梦之官。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凶吉。他若埃及印度希腊波斯之古国。莫不有一种梦经。据其梦之性质种类。以断人事之祸福。而胪列其事项。诏彼民人焉。顾当惟物之世。科学昌明。以其迹近于迷信。而理涉乎幽渺。搢绅辄不多道。甚且讥为狂愚。”[4]接着,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梦,对人的睡眠、梦中意识、梦的形成以及梦能否预测吉凶祸福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于破除民间迷信思想起重要作用。在这场反对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中,杨匏安以其有力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使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做出了贡献。
1919年秋,杨匏安在《三公司风潮之观察与批评——某学者之谈话》一文中指出,言论自由就好比人身上的呼吸器官,“器官一有窒碍,失其职司,将必全身血液积滞,尽失其新陈代谢之机能”[5],人就离死亡不远了;而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时时刻刻不能无公意表示,不能无公意流行”[6],否则就会像人体的血液循环受阻一样造成严重后果。杨匏安不仅明确指出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而且十分推崇民主思想。虽然杨匏安当时所宣传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民主在性质和范围上还有很多不同,但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最先进的武器。
在弘扬科学方面,杨匏安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他对西方心理学的介绍。1919年5月,他发表《青年心理学》(后改为《青年心理讲话》)一文,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青年心理学的先河。他在文章中界定青年期和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后,又从普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对青年的心理表现作了多角度的分析,以启迪民众,正确引导青年。杨匏安在界定青年的年龄段时,援引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论述。由此可见,他懂得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这与当时一些学者全盘否定儒家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说明杨匏安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杨匏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一起,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有力地冲击了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和观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而这一基本前提条件,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具备的。
杨匏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从最初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后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五四运动之前,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无意识的,那么五四运动后,随着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改造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他就开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杨匏安革命生涯的起点。1919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先后发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唯物论》等40多篇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一文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其中也不乏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阐释。
第一,杨匏安正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概括了唯物史观的两个要点:“其一乃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之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第一说谓人类社会生产机关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此实为社会之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之政治法制,及种种精神上的构造,皆随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而基础构造,其内部亦有最高动因,以促其自己之进化,此最高动因,即生产力是也。第二说谓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随之而变动。”[7]这些论述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杨匏安还以法律和理想为例子加以说明。他指出,经济是基础,法律是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法律状况依该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调节经济的形式,即法律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理想不能离开社会物质世界,即经济而独立存在,它虽然有反作用,但归根结底它是经济的衍生物,理想以经济为转移,不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最终原因。
第二,杨匏安正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他指出:“马克斯谓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因土地共有制度既坏之后,经济的构造,皆建在阶级对立之上。所谓阶级,即经济上利害相反之阶级。其分别则一方为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之手段者;一方肆其压服掠夺,而一方则受压服掠夺者也。”[8]这就表明,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都是出自经济原因,是由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而引起的。他还介绍了马克思对历史上的几种阶级社会形态以及近代社会阶级关系所作的分析,说明资本家凭借他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而残酷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近代社会阶级冲突的根源。他还指出:“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在社会生产方法中,乃采取对敌形式之最后者;阶级竞争亦将随此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同时告终矣。”[9]
第三,杨匏安正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具体分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他指出,资本家经济行为的动机,在于追求利润,不断增加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为工人所创造,资本家却坐享其成,据为己有,这就造成了劳资双方的对立和冲突。而出现这种对抗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一面共同生产,而一面乃任私人攫取生产的结果”[10]。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人阶级“群起而取得国家之权力,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脱去资本家之羁绊,恢复各人之经济自由”[11]。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表明,杨匏安已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人类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当然,受历史条件限制,当时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表述还存在一些不精当的地方。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宣传,促进了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促使更多的中国人认识、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在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斗争也随之得到发展。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不再是其他任何阶级的追随者,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极其伟大的力量,工人运动本身也逐步由经济斗争上升为政治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工人阶级还不是一个自为阶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从事工人运动方面,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作为一个自为阶级,开展自觉的斗争。
中共广东组织建立后,其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发动、教育广大工人群众,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领导工人进行斗争。杨匏安、杨殷等一批革命青年自觉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深入工人群众中,积极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春,杨匏安与杨殷首先深入石井兵工厂,在工人中组织起“十人团”这一秘密团体(也是石井兵工厂共产党、青年团支部的前身)。他们通过“十人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在“十人团”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把工人组织起来,建立工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经济、政治斗争。如组织开展对石井兵工厂厂长马超俊的斗争,杨匏安发动工人起来揭发马超俊压迫工人、贪污渎职的罪行,迫使当局撤销其职务。同年夏季,经杨殷介绍,杨匏安任粤汉铁路广州分局的编辑主任。他利用这一公开合法的身份,深入到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中,了解工人的生活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并结合工人生产、生活实际与社会现状,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启发他们提高觉悟,组织起来,反对压迫和剥削,争取工人应有的权利。
杨匏安重视培养铁路工人运动骨干和在工人中发展党员等工作。他和杨殷等人培养、吸收了一批铁路工人入党,壮大了党组织的队伍。经过杨匏安等人深入细致的工作,广州铁路系统的工人运动扎实发展,逐步建立起广九、广三、粤汉三条铁路的党、团支部,在各铁路建立了工会。在党支部和工会的组织领导下,工人先后开展了增加工资、改善福利待遇和劳动条件等经济斗争,并取得一定胜利,大大增强了工人团结斗争的信心。杨匏安等通过这些斗争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心中,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推动了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巩固、发展奠定了深厚思想基础和坚实的阶级基础。
杨匏安1921年加入中共广东组织后,积极投身于广东青年运动中,帮助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21年11月,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恢复和重建。吸取最初建立广州青年团的经验教训,中共广东组织首先强调思想建团,重视向广大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杨匏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2月,他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青年周刊》撰写创刊《宣言》,开宗明义向读者宣告:“社会革命四个大字,就是我们先行的旗帜。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他的经济学说,能把资本制度应当崩坏的纯经济的、纯机械的历程阐明。他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学说,就是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12]同年三四月,杨匏安又在《青年周刊》分4次发表题为《马克思主义浅说》的长文,通俗系统地向青年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适应了广东迅速兴起的青年团发展的需要,为帮助广大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抵制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思潮的侵蚀和迷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3年5月,广东团委改选,杨匏安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与阮啸仙、刘尔崧等人共同负责全区团的工作。同年6月,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更加广泛团结青年学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外围组织——新学生社。杨匏安经常参加新学生社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新学生社的发展壮大出谋献策。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新学生社的影响日益扩大,省内大部分城镇以及香港、梧州等地都建立了新学生社分社,社员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相当一部分社员后来加入了党团组织,有的还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陈永年、沈春雨就是其中的代表。陈永年是经杨匏安介绍入党的青年学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逮捕而牺牲。沈春雨也是学生出身,入党后追随杨匏安多年,同年在广东南路牺牲。杨匏安为广东早期的青年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实际行动唤醒和影响着广大青年,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杨匏安是我党早期探索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提出合乎中国国情的革命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并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策略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杨匏安在1922年发表的《〈青年周刊〉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等文章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提出了合乎中国国情的革命统一战线策略思想。
第一,他充分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指出无产阶级应该领导革命,用武力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一部分人低估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力量,认为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推翻旧社会。杨匏安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他认为,中国工业虽不如欧美日本发达,但中国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却比欧美日本的无产阶级更为深重,革命愿望也更加强烈。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并懂得采取“非妥协的阶级斗争”[13]。他还指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者以外各阶级,虽然感着自己内部冲突的苦恼;可是站在私产制度的上面,不愿意变更;所以劳动者应该负这社会革命的使命。”[14]在谈到无产阶级应联合农民问题时,他指出,要让无产阶级上升到支配地位。此外,他还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他指出,“劳动者实行阶级竞争,尤不可不夺取政权”[15],并号召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用武力夺取政权,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共有……是现世社会经济制度必然的结果”[16]。虽然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条件的限制,这些正确的思想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但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之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一次极其可贵的探索。
第二,他指出,无产阶级要和农民结成联盟,争取广大的同盟军。工农联盟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要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与农民阶级联成一体、结为同盟,以便“得到一种合唱”。而在农民国度里,如果没有这种合唱,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具体到中国而言,当时的国情之一便是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无产阶级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联合农民共同奋斗。但在建党初期,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开展工人运动上,对于发动农民问题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1922年2月,在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情况下,杨匏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十分敏锐地提出要注重联合农民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国家的主要产品都来源于农业,而中国的农民受尽地主的苛虐,却依旧安分守纪。因而,要迅速唤醒他们对地主进行反抗,进而“联合一切无产阶级,举行猛烈的、普遍的群众运动”[17]。他在强调工农联盟重要性的同时,还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号召学生、妇女、军人和青年等团结起来,共同革命。这些思想与我党后来提出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等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他深刻阐述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1922年10月,杨匏安发表《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一文,这是反映他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另一篇重要文章,也是对中共“二大”精神的响应和解读。他在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当面放着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无产阶级对于民治主义的态度。”[18]对于这一问题,他明确提出在反封建阶段,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资产阶级去打倒封建特权。值得强调的是,杨匏安也明确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他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指出,如果一个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要先使资产阶级民治主义经过了五十年或一百年的发达,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那无产阶级应“拒绝协助民治主义的确立,(因其)不过助长反动的势力”。[19]反之,“若是这一国是因资本主义发达(展)的特殊形势,可以不经过资产阶级、民治主义的阶段,或缩约至极短时日急速通过,而直进无产阶级革命的,那就主张参加资产阶级、民治主义、助其制度的确立,这也是反动的行为”[20]。杨匏安关于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应采取的对资产阶级的政策问题的探索,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对于从理论上解决党的战略策略思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从提出到完善,曾经历了极其曲折的进程。党的一大主张“一次革命论”,即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二大虽然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区分,但陈独秀又提出“二次革命论”,即无产阶级先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待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犯了右倾错误。后来,王明等人主张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基本上又回到“一次革命论”,结果使革命遭受一次又一次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形成了科学的革命理论,从而指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赢得了历史性的主动,取得最后胜利。
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从总体上有正确的认识,并从理论上加以完整的表述,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杨匏安在建党初期曾进行过探索。他在《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一文中,首先明确地区分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打破资本主义,实现阶级斗争,以进于劳动独裁”,而资产阶级革命则“是反对封建特权,获得政治上的德谟克拉西,以确立资本主义”,两者的战术和企图,在根本上都是不同的。接着,他进一步指出,社会进化的轨道虽然是由封建特权进而为民治主义,再由民治主义进而为社会革命的,但一些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落后,又会使之出现变异。他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21],因而必须采取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的态度和策略。正是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在总结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191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杨匏安提出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的思想。他认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在这一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应该联合作战,以增强革命势力;但革命的第二步马上就要反目了,因此,“无产阶级刚刚踏着第一步的时候不可不预定第二步的战术”[22]。总之,在中国共产党还十分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经验的幼年时期,杨匏安开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一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最基本前提入手,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是十分难得的。尽管站在成熟的革命理论的高度考察和衡量杨匏安当时的思想,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也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他这些精辟而富有远见的思想,也是党的重要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它需要随着中国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肩上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来总结杨匏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今天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在新时代条件下,结合新的实践需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推向前进,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