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钇彤,肖永明
(1.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中共南城县委党校,江西 抚州 3447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国际话语权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种对听众产生影响力的“软权力”,必须以“硬权力”作为铺垫。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和经济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都有了历史性突破,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由此,要探寻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实践路径,首先必须明确其出场语境,即在“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中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进而向世界展现生态文明大国的形象。
几百年来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话语、话题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当前“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2]。在此话语格局下,西方国家垄断着信息的传播。随着中国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不断放大中国的生态问题,鼓吹“中国生态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等负面言论,引导国际社会质疑中国的治理能力,质疑中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极大削弱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影响力。由于中国未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快速应对西方的生态文明话语,因此,难以较快突破由西方建构的话语霸权框架。中国亟待破解“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与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树立绿色美丽大国形象。
中国要摆脱西方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误解和偏见,摆脱西方话语禁锢,就必须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凝结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话语自信。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提升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不断演变,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有序应对疫情挑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有了充足底气,“东升西降”的话语格局逐渐成为趋势。我们应抓住这一难得契机,全力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不足,在话语权的构建过程中也存在短板,尤其缺乏向世界传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内涵的能力,加之西方长期的话语霸权和不良论调冲击,导致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理性诉求和发言权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厚植了生态文明话语的底蕴。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条高效、清洁的发展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是国际话语权中最具说服力的凭证。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将打破旧时代西方话语霸权的障碍,发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响亮的声音,打造公平正义的新时代国际话语格局。
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会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产生冲击,当前对中国舆论攻击的目的就是压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音量,保持西方现有话语权水平和舆论引导优势。因此,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不仅意味着有力地反击西方世界唱衰中国的论调,也是把握国际道义取向,掌握主动权,消除误解偏见,维护我国生态权益的有力行动。话语权的大小影响着在国际上发出声音的强弱、发声机会的多少,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权是发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声音”的必然选择。
为了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制造了许多关于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不实论调,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国际形象。生态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承担着展现大国形象、回应质疑声音、改变国外民众对中国刻板印象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生态文明话语权,是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6。由此可见,要把最真实、最鲜明、最立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国形象展现给世界,提升生态文明话语权是必然要求和时代使命。
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的具体行动证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大国形象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切实“干”出来的,有必要继续提升生态文明话语内容及质量,竭力创造有利于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大国形象的舆论氛围。要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由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品质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讲清楚中国始终注重对外交流沟通,吸取借鉴他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和方案;讲清楚中国在实现自身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传播,需要通过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与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同时,应拓宽话语渠道,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内涵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支撑。面对意识形态冲突和话语理论传播力不强的问题,我们需要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话语,这是增进生态文明话语国际认同的重要前提。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内核,以新时代为话题,创造性整合生态治理中的新行动、新理念,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同时,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秉持“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立场,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将生态文明建设故事融入话语之中,由此提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价值性,增强话语的说服力。
首先,从受益主体来看,生态环境作为民生问题,理应成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危机,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4]。同时,秉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5]545,本着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人与自然的长足发展中,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为落脚点提供中国方案。其次,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来看,地球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一个国家,各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动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就是要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向世界,共谋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之路。因此,要不断提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逻辑性,通过话语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义力量和责任担当。最后,从国际话语议题设置来看,应该做到把握时机、主动谋划、积极发声。在事关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热点问题上,提高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挖掘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传达中国与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强烈愿望,用中国话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提高应对诋毁歪曲中国形象声音的反应速度,坚定立场,沉着有力地表达中国态度,纠正不实言论,回应他国质疑,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外宣传中要用好优秀中华文化,解释好中国文明,实现以文化人[5]313。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如何将中国几千年来厚重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讲清楚。讲清楚传统生态文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让世界受到感染并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讲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和谐统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说明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顺天应时、建章立制”阐释了生态文明的建章立制要明确具体、系统配套;“兼相爱、交相利”向世界表达了全球各国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携手走绿色发展之路。运用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话语形式重新诠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形成一套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生态话语。譬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朗朗上口的生态文明话语表达,描绘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在国际中广泛传播,不断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以传统生态文化为基础,并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形成的具有丰富生态内涵和哲学意蕴的话语形式,充分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提升话语权意味着要提高中国的对外传播力,根据国外受众的接受方式进行针对性、有效性传播。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历史、年龄阶段的不同,不断转换话语风格、话语内容及话语表达方式,获得世界关注,推动生态文明话语更好传播。向全球传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向世界展现一个生态的、绿色的中国,也离不开主场外交活动,要办好每年一届的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主动承办国际生态文明论坛,联合各方力量,以文化人,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知晓度[6]。
传媒是传播话语的必要载体,引导着舆论影响和话题走向,对提升话语权有重要作用。西方早已形成了以美国为首、占据垄断地位的媒体报道网络,全球90%以上的社交媒体、视频媒体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以汉语为载体的信息量大约只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7]。有研究表明,中国拥有约美国一半的传播基础实力,但其国际影响力仅为美国14%[8]。媒体传播实力较弱导致中国在国际主流舆论中的负面报道比重较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9]。因此,要不断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充分利用好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基础的国内外媒体发声平台与渠道。
拓宽传播渠道意味着中国对外传媒平台应加快转型,充分发挥媒体作为国际传播专业平台的重要作用,以传统主流媒体平台为依托,借助新媒体传播环境,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强化本国媒体影响力。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和品牌知名度优势。不断扩大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创设多语种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广播频率、电视频道、报纸专版,将精品节目陆续通过多语种平台与海外观众见面。其次,发挥新媒体平台多样的宣传方式、快速的信息传递、较强的互动交流和丰富的展现形式等多重优势,将中国生态绿色形象展示给世界。当前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互联网,以TikTok、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方式[10]。政府官方账号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多语言版本宣传片、微视频、微电影、动漫、MV,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立体矩阵。同时,丰富媒介表现形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开发的动漫和竞技游戏中加入生态元素,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坚持差异性原则,对各国媒体受众的观点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进行搜集梳理。在系统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传播,创新生态文明话语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不断加强自身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向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使更多国外受众了解和信任甚至认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中的话语地位,以及在国际生态文明中的话语影响力和认同度上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将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快速的经济发展将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中国“威胁”着全球环境。事实上,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由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美国和欧洲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有研究发现,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占全球资源过度使用的27%,其次是欧盟,占25%[11]。一些西方国家不仅没有支持并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还通过退出气候变化协定逃避规则限制。2020年作为世界主要的碳排放国家之一的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尽管目前美国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但依然没有改变其不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中国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向全球郑重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责任意识。发达国家失信行为的发生使西方式虚伪暴露无遗,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中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合作交流规模的逐渐扩大,有利于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有助于中国树立正面国际形象,进而增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影响力。
当今世界,国际影响力是国际竞争的核心,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中国在国际生态领域的作用,从而保护国家利益,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中国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未来还将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建设美丽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坚持稳中求进,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事实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使“话语”成为“说服力”“影响力”。
话语源于实践,实践又不断优化话语内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带有较强的实践性色彩,而中国的生态治理实践又对科学高质量的生态文明话语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例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系统观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上,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在“蓝天保卫战”中,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碧水保卫战”中,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在“净土保卫战”中,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倡议既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生态环境挑战面前,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全球各国应携手共进,各自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为世界环境改善作出自身贡献。中国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方面,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坚持合作共赢,以自身的生态环境发展壮大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力量,同时,通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努力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不断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以强大国际影响力展现出了自身优势。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提升,有利于营造外部舆论环境,有助于展示中国担当作为、心系世界的大国形象[12]。
话语权的提升既可以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又直接体现为话语背后的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核心理论的国际认同。话语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内在支撑的思想理论和观点的系统表达。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权是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认同度的应有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创新成果,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进程,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的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含的“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超越。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行径和舆论煽动的现实困境,中国站在世界人民发展的价值高度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传递着中国生态实践经验,并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落后的国家,在相互交流与帮助中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认同。
目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同度。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中国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被载入联合国不同层面决议,凸显了中国方案作为一把解决国际问题的“总钥匙”受到认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生态文明战略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评价,对于塑造美丽中国的大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将进一步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将不断获得更多国家的赞赏与认同,助力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正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中国亟待破解这一困境并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以匡正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进而展现生态文明大国形象。为此,我们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髓,切实提升生态文明话语的感染力,同时,发挥好媒体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宽话语传播渠道,从而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影响力,展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际担当,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