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2023-12-23 03:45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中心小学赵会菊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3年7期
关键词:吊兰课文作文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中心小学 赵会菊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能只成长为知识的载体,而要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人,能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倡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师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做好写作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对于学生正确学习汉语言、规范使用语言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要将着力点放置在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面,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日常的表达交流能力。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在写作教学方面做出重要的调整和改革,帮助学生提升语言修养,突出语文教学的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语言美。

一、重视作文的遣词造句,夯实文字基础

小学生的作文要求主要是学生能够正确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叙事清楚,能够使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者表明一定的道理、观点。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关键就是它在文字和语言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学生要深入语文学习的多个方面,打好基础。其中,作文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就是遣词造句。写作离不开字,字组成词、词汇成句、句构成段、段形成篇,文字基础扎实与否决定了能否写出优秀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字教学基本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储备的增加,文字教学的形式从最基础的拼音组词转化为字词的组织和使用,也就是写作,学生正确地将文字组织成通顺优美的句子,做好遣词造句,从识字过渡到使用文字,培养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清楚地指出:“小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能够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拥有汉语言的思维模式,流畅地交代事情,清晰地表达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以写作教学为目的,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文字基础工作是关键。可着重强调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在课文教学中巩固基础字词,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组织方式和表达角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巩固课后生字词,提炼课文的精华内容,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技巧。

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学习中,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十分精彩,“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这段文字在描写吊兰,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吊兰的形态,而是间接描写吊兰的影子表现吊兰的生机勃勃。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甲状的小叶、如同碧玉,这些文字描述出来吊兰的高洁优雅,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直接展现了吊兰的形态。作者从间接描述转化到直接描述,将吊兰的形态在读者的脑海中由模糊逐渐清晰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此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语言,分析作者的句子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在写作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作文增色。

二、重视作文的中心思想,提高人文情怀

作文能够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中最直观的是体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作文不只是凸显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注重生活感受和反思,注重人文情怀的感化。”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仅要做好写作知识的传授工作,还要以写作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对生活有健康积极美好的态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教师在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时要重视作文的思想范围,要根植社会主义思想,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爱国敬业、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精神。同时,要求教师在作文评价教学中有坚定的思想立场,发挥作文的思想导向作用,在写作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拥有健康的人格精神,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体会生命的快乐,这也是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精神的重要体现。

例如,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择取写作主题。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就以校运动会而言,全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一些学生为运动会比赛做训练准备,一些学生为运动会开幕式节目表演做准备,还有些学生为其他手抄报、小画报等活动做准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真切的体会和感悟,教师就可顺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有关的作文题目,比如“我为比赛呐喊”“运动会的欢乐”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历,以作文记录,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这样的写作教学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聊,反而因为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从生活的小角度入手,学会记录和表达。

三、重视作文的素材积累,强化知识储备

学生的作文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很难出彩,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是学生的写作逻辑思维结构不够新颖,第二个就是学生的语言不具备品读性,语言干枯生涩,不优美。甚至有的学生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不通顺、语言逻辑混沌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注重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当然,相比于写作思维的培养,写作语言的精练更容易一点。而且,语文素材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树苗不可能一日长成参天大树。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写作素材积累工作,助力写作,提高修养。

1.经典素材来源于教材

小学生平时接触的文本资源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做好经典优秀课文的教学设计,从课本中筛选素材。小学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可以带着学生在课堂中精读,让学生在课后根据教材要求背诵相关课文内容,保证语文教材的充分利用,为学生的作文添色。例如,《山行》这首古诗,就能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活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古诗就能运用到秋天的描写中,呈现枫叶之美。除了直接引用素材外还可化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来自课文《白鹭》,这篇课文精巧,语言生动形象,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素材,学生可学习更多的表达技巧,将这样的语言表现形式运用到作文中一定会锦上添花。

2.内容素材来源于生活观察

生活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涵盖世间万物,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美丽。学生走进自然环境,能观察、捕捉自然的美好,学会尊重自然。学生走进社会环境,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善良、诚信等美德,学会领悟人间之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感受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形成自我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这对学生写作是有帮助的,能解决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内容可写的难题。例如,教师可从教材出发,借助课堂的引导力,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桂花雨》这篇课文记录了作者的童年,作者选择了一件具体的事情展开叙述,没有泛泛而谈。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可从小事出发,可以是今天的天气,可以是同桌的笑容,可以是妈妈做的一顿晚餐。简而言之,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更加真实,流露出真情实感,体现真材实料。

3.文学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

另外,教师要试着从课本以外的地方寻找教学资源,将教学任务分散,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定期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在书籍世界中寻找新的大陆,大开眼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素材收集工作,教会学生如何在书上做读书笔记,如何勾画和批注。必要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写读书观后感,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地书写,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四、重视交流表达,优化口语交际

目前,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大多数教师开始采用多任务并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联系学生的口语交际,注重语文教学在多个方面的渗透。口语交际和写作都是关于语言表达交流的,区别在形式上,一个是口头的,一个是书面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口语和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努力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和写作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作文专题课教学时,可就作文题目让学生上台做简短的演讲,让学生即兴根据作文的中心发表观点和看法,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很快组织思维,提炼语言,相当于给作文列了一个提纲。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文话题,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表看法,积极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根据备课内容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制定对应的教学策略。因为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感受和思考是学生在课堂的心理活动决定的,是难以把控的,教师要做好引导铺垫工作。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轻松自在地在课堂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就同样的题目发表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在演讲过程中还可引用积累的素材,这样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交流和知识分享,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作文题目的解读,以后在面对类似的作文题目时,学生可以有多个写作角度。

总而言之,将写作和口语表达相互融合教学,能够双管齐下,解决多个教学难题。学生在口语表达交流中能够激发对作文话题的思考和讨论,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梳理口语交际的逻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是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学生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到写作、从写作到交流。作文学习作为语文素养教学的关键纽扣,如果教师对写作教学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就能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设计语文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学得轻松,获得知识,成长能力,提高素养。

猜你喜欢
吊兰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牡丹吊兰及其栽培技术
我家的吊兰
背课文
“三步加法”变美段视觉篇之吊兰
种一盆吊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