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秋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和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正在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第二个百年新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https: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更是确保更多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这一进程中,住有所居将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使得房地产在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稳步上升,贡献率不断增加。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总额在GDP 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作为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消费在GDP 中的比重和GDP 的贡献率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①许宪春、贾海、李皎:《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1 期。无论是从房地产的生产活动,还是房地产的使用活动来看,房地产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房地产经济在生产、投资和消费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房产作为中等收入群体重要的家庭财富,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稳定和财务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购买房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居住场所,享受相对较高品质的生活,还获得了未来可能的财富升值机会。房产通过升值的方式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了稳定的财富增值途径,有助于家庭积累财富、提高生活质量,乃至实现财务安全。因此,房产对于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是,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也面临一系列住房问题。中等收入群体容易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实体经济的衰退、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住房市场的不稳定等都会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中等收入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焦虑现象。害怕生病、担忧失业、无法实现向上流动等问题反映了他们内心真实的忧虑。其中,住房问题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焦虑的核心问题。②杨宜勇、吴香雪:《中等收入群体:功能定位、现实困境与培育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 年第6 期。不断攀升的商品房价格不仅使低收入者无法承受,甚至中等收入群体也感到难以负担。高房价会削弱人们的经济利益和储蓄能力,阻止了一部分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同时也侵蚀了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购买住房给中等收入家庭造成了巨大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能力,也可能妨碍他们规划未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需要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更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 年11 月11 日,https: //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了解并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加速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也表现在他们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之中。这一群体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关注更广阔和更有深度的生活目标。其中,一套舒适宜人的住房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梦想,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体现,也是家庭幸福、品质生活的象征。
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较高的住房自有率,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随着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以及住房市场的发展,购买商品房逐渐成为居民获得住房的主要途径,我国家庭住房自有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2014 年中国家庭的住房自有率为84.4%,到了2017 年家庭住房拥有率达到92.8%。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住房自有率为95.3%。具体来看,有4.7%的中等收入家庭没有房产,65.2%的家庭拥有一套房产,24.5%的家庭拥有两套房产,也有5.6%的家庭拥有三套及以上的房产。
图1 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自有率
高住房自有率意味着几乎每个中等收入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拥有住房产权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是实现稳定生活的重要基石。首先,拥有住房产权提供了稳定性和安全感。对于拥有自有住房的中等收入家庭来说,他们较少担心租金上涨和住房的流动性,这对于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日常经济管理至关重要。其次,住房产权与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地位认可紧密相连。大多数关于住房与阶层认同的研究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拥有自有住房的群体更倾向于认同自身属于较高的社会阶层。①张海东、杨城晨:《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17 年第5 期。自身倾向于认同属于社会中层的群体更容易对社会和政府产生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因此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性特征。②李升:《主客观阶层位置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兼论中国中产阶层的“稳定器”功能》,《社会发展研究》2017 年第4 期。第三,住房产权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积累和后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住房资产作为家庭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随着时间增值,因此拥有住房产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以通过住房资产实现财务安全和稳定,有助于抵抗疾病风险和减少晚年的养老支出。同时,拥有住房产权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有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总体来讲,拥有住房不仅是中等收入群体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保障,满足其基本的居住需求,也对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产生有利影响。
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推进,住房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房产净值在家庭财富中的占比为71.35%。①数据来源:《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9》,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本文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对中等收入群体所有自有住房的住房资产拥有量即市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发现,中等收入群体家庭住房资产最小值是0 万元,最大值是1900 万元,其均值为91.03 万元,标准差为146.61。具体分布上,有4.7%的中等收入家庭报告其本人即家庭自有住房市值为0,即没有自有住房;有75.1%的报告其自有住房市值为100 万元以下,有22.3%受访者家庭住房市值为100—500 万元之间,也有2.7%的家庭住房市值在500 万元以上。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资产分布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家庭的住房资产相对较低,而一小部分家庭拥有高额的住房资产。高额住房资产者与无房者、住房资产较少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十分明显。
图2 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资产分布
随着住房刚性需求的增长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价不断攀升,房价上涨幅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甚至房价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工资性收入的收益。②张传勇:《住房差异是否影响了家庭收入不平等?机制、假说与检验》,《南开经济研究》2018 年第1 期。住房已不仅是满足居住需求的必需品和“家”的物质载体,其逐渐演变成一种投资品。住房被赋予了特殊的财富属性,成为一项重要的投资和金融工具。财富不平等和住房资产的分化可能导致财富拥有者更容易从房地产市场中获益,但也可能使得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被边缘化。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财富不平等和住房资产分化可能会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家庭将房产视为实现财富增值的手段。人们通过购买住房积累财富,但这也拉大了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拥有房产和没有房产、拥有一套住房和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之间的财富差距。住房成为了收入、财富和社会分化的又一助推器,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内部产生财富分化。那些拥有高价值住房的家庭可能在社会地位上占据更高的位置,而无法获得住房财富的家庭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中等收入群体产生内部分化与不和谐,进而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和社会认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住房资产属性以及背后的生活机会结构独立于劳动力市场之外。住房资产差距的扩大不仅加剧了住房富有者与住房贫困者之间的财富差距,还影响子女升学率等社会再生产领域。
购买住房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一环,而住房支出的决策长期影响着中等收入群体家庭的财务状况和未来规划。近年来,房价的急剧上涨和高昂的住房成本,使得中等收入群体的购房压力和房贷压力异常沉重,几乎成为家庭经济的常态。特别是在大城市,房价的持续攀升使中等收入群体经常陷入“留在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的纠结之中。中等收入群体渴望能够为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但实现这一愿望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这使得中等收入家庭不得不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良好教育以及承受财务压力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感受到实现理想生活的难度逐步增大,这成为他们的一大烦恼。他们渴望创造更为舒适和稳定的家庭环境,但在经济上的艰辛使得实现这一目标变得越发艰难。
家庭购房的门槛是首付款。住房作为价格高昂的商品,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家庭而言,首付款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额,通常需要家庭多方面的储蓄和帮助,这给中等收入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在167 个有购房经历的样本中,2020 年其首付平均为36.94 万元,中位数为28 万元,众数为30 万元。在购房资金来源方面,有85.5%的人表示首付款来自自己或夫妻存款,有59.7%的人获得了父母的资助,也有20.3%的人获得了配偶父母的资助。
在大城市中,中等收入群体家庭购房更加困难,高昂的房价使得首付支出更为巨大,购房不仅需要家庭各方倾囊相助甚至需要采用各种融资方式,包括贷款和借款。根据2019 年新时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数据,北京市、上海市306 个有购房经历的样本中,平均首付支出为92.57万元,中位数为50 万元,众数为80 万元。在购房资金来源方面,有77.1%的人都用了自己和夫妻存款来进行购房,有45.6%的人获得了自己父母的资助,有30.2%的人获得了配偶父母的资助,有36.3%的人采用了银行商贷,有26.6%的人采用了公积金贷款,有14.5%的人向亲友借款,还有10.4%的人通过住房置换来购房。
中等收入群体购买住房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挑战。数据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购房过程中的首付款数额庞大,不仅对家庭的储蓄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而且可能导致家庭背负沉重的贷款负担。尤其是在大城市,购房成本数额更加巨大。这不仅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构成了挑战,还使他们的购房决策更加复杂,需要谨慎考虑各种融资方式和家庭支持。首付款不仅承载着家庭积蓄的重要部分,还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父母资助在家庭购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购房挑战不仅增加了家庭债务,还可能导致财富分化的加剧。父代资助在财富分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父代资助的购房家庭将通过房产升值获得更多的财富,这会加剧有房者与无房者之间的财富差距。这一现象凸显了购房问题不仅是个体家庭的经济挑战,也关乎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当中等收入群体考虑购房时,不仅需要面对数额巨大的首付款,还需要应对房贷压力。这对他们的财务状况产生了双重挑战。首付款是家庭购房的重要门槛,而房贷支出则成为购房后的重要经济负担。不同于住房首付支出所具有的积累性,房贷支出与家庭每月的收支直接相关,对家庭生活财富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等收入群体有房贷支出家庭中,平均房贷支出为46675.98 元,中位数为30000 元,众数为24000 元,标准差为95162.22 元。从还房贷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来看,平均值为27.76%,中位数为23.93%,众数为30%,标准差为19.35%。房贷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较高。在大城市中,房贷支出压力更为显著。根据2019 年新时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数据,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房贷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平均值为37.28%,中位数为32.43%,众数为30%,标准差为35.52%。这说明大城市中的中等收入家庭在房贷支出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数据凸显了购房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务影响,房贷支出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还需要家庭在每月的收支管理中进行精细平衡。这也意味着在购房决策中,中等收入家庭需要更加谨慎考虑如何应对房贷压力,以保障家庭的经济稳定。
此外,除了购房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以租房作为主要的居住方式。租房在中等收入群体中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大城市。租房支出在租房群体家庭总支出中的占比较大。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全国中等收入群体中的租房群体,房租支出平均值为18059.24 元,中位数为11000 元,众数为10000 元,标准差为23929.266 元。从租房支出比重来看,租房支出比重平均值为16.26%,中位数为12.10%,众数为15%,标准差为15.37%。大城市中租房也常常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居住形式,北京市、上海市的平均租房支出为33052.20 元,中位数为30000 元,众数为30000 元,标准差为31661.30 元;平均租房支出比重为33.89%,中位数为30%,众数为50%,标准差为28.57%。
总体来看,有住房贷款和租房支出家庭的住房消费支出都比较高,大城市中的住房支出压力更大。分期付款和房贷支出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房贷支出关系到家庭的财务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消费能力。分期付款是中等收入家庭购房的重要方式,同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购房分期付款需要家庭每个月支付一定金额的房贷,这对于已经面临生活成本压力的中等收入群体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支出。根据数据显示,房贷支出在中等收入家庭的总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对家庭的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大城市中的房贷支出压力更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大城市中,房贷支出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压力更加沉重,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来实现住房梦想。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有住房”,更是希望在自身经济承受范围内,拥有更为宽敞和舒适的住宅环境。因此,住房的面积大小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它不仅仅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需求,也彰显了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随着居住面积的增加,住房水平也逐渐提升。
住房水平包括住房面积大小、质量如何。关于住房水平的评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参考政府文件中对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①《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 号)》中,对于我国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的住房面积标准进行了划定,规定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m2 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套型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m2 左右。、限价商品房②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印发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政发〔2008〕8 号)》中,将限价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划定为90m2 以下。的相关规定,同时结合北京市住房享受税收优惠面积标准③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关于公布本市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通知》中,将享受税收优惠的普通住房面积划定为140m2 以下。,以家庭住房面积50m2、60m2、90m2、140m2为分界点,将家庭住房面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以便更好地划分实际住房居住水平。这五个层次包括保障型(小于50m2)、经济型(50m2—60m2)、小康型(60m2—90m2)、富裕型(90m2—140m2)、豪华型(140m2及以上)。
大多数中等收入群体住房面积属于小康型水平。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等收入群体家庭住房面积均值为124.95m2,中位数为100m2,众数为100m2,标准差为67.74m2,从全国水平来看,有5.6%的家庭住房面积小于50m2,5.7%的家庭住房面积处于50m2—60m2,大多数家庭住房面积在60m2—90m2之间,占40.6%,有28.6%的家庭住房面积在90m2—140m2之间,也有19.5%的居民住房面积在140m2以上。
然而,在大城市中,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面积水平相对较低。以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例,这两座大城市中,中等收入群体家庭住房面积均值为79.55m2,中位数为72m2,众数为60m2,标准差为32.68m2,从居住面积水平来看,有25.8%的家庭住房面积小于50m2,16.2%的家庭住房面积处于50m2—60m2,这意味着超过40%的中等收入家庭在大城市中的住房面积在60m2以下,处于经济型住房水平。尽管如此,也仍然有41.5%的家庭住房面积在60m2—90m2之间,13.4%的家庭住房面积在90m2—140m2之间,也有3.1%的居民住房面积在140m2以上。
综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面积处于小康型水平,能够拥有相对宽敞的住房。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面积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城市中,在北京和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面积相对较小,大多数家庭的住房面积不足60m2,这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在大城市中面临相对狭小的居住空间,可能需要在有限的面积内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这一现象是由大城市的高房价和供需关系所导致的,迫使中等收入家庭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面积较小的住房。这也反映了在大城市中,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中等收入家庭需要在住房面积和质量之间作出妥协。
图3 中等收入群体住房面积分布
考虑到家庭人口规模对居住需求的差异,人均住房面积能更好反映实际居住水平。为了划定不同居住水平,本文参考了相关政策文件的有关规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的《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中,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5m2,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于20m2。同时结合一些地方性政策,如上海市相关政策文件中规定,居民家庭在上海市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如果合计计算的所有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m2,则可以免征房产税。①《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延长〈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有效期的通知》,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87646155520543324&wfr=spider&for=pc。这些政策和规定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居住水平的差异。因此,本文以人均居住面积20m2、35m2、60m2为分界点,将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划分为4 个层次,分别称为经济型(20m2以下)、小康型(20m2—35m2)、富裕型(35m2—60m2)、豪华型(60m2以上)。
根据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等收入群体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均值为33.10m2,中位数为28.33m2,众数为20m2,从全国水平来看,有26.3%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小于20m2,43.6%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处于20m2—35m2,22.6%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35m2—60m2,也有7.5%的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60m2以上。
大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居住面积偏低,内部分化明显。本次调查显示,2019 年大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67m2,中值为25.5m2,众数为20m2。调查显示,有30.4%的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小于20m2,住房水平较差;47.9%的居民居住水平属于小康型,14.4%的居民居住水平属于富裕型,还有7.3%的居民居住水平较高,属于豪华型。总体而言,大城市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多处于小康型水平,居住分化明显。
图4 中等收入群体人均住房面积分布
从人均住房面积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均居住水平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大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积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有限的居住空间可能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产生影响。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改善型住房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可能会成为他们稳定发展的一道障碍。因为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更宽敞和舒适住房的需求会增加,如果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可能会导致一些中等收入群体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内生活,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居住分层现象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大城市中,住房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中等收入家庭只能选择经济型住房,而其他一些家庭则可以享受更大和更高质量的居住空间。这种差距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感,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心态和对未来的期望。
传统的有关中产阶层的研究普遍认为,社会的中间阶层对政治民众有着重要影响,是民主化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社会态度以及他们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关心程度反映了这些问题的社会普遍性和紧迫性。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不仅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自身的利益和诉求,也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息息相关。
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其中,住房价格过高、物价上涨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中等收入群体对与个人经济生活状况相关的社会问题十分重视,这些担忧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基本生活需求、住房问题、通货膨胀以及社会不平等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也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受到高房价、不平等分配等问题的影响。对住房价格过高以及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关注表明过高住房成本对这一群体经济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威胁,以及他们对社会公平、经济机会公平的渴望。
表1 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社会问题的看法
住房资产是中等收入群体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从拥有住房的数量、质量到居住面积的大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整体财富。这种住房财富分化不仅影响着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他们对财富分配的公平感。拥有更多或更高价值住房的家庭更容易获得财富,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投资,从而获得财富增值的机会。相反,财富较低的家庭可能会感受到财富不均等,尤其是当他们面临购房难题时。这会影响中等收入群体对社会公平性以及政府政策的看法,可能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财富分配问题的持续讨论。
图5 中等收入群体财富及收入分配评价
图6 特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财富及收入分配评价
就全国范围内中等收入群体对财富及收入分配的评价而言,仅有3.6%的人认为分配是“非常公平”,而49%的人倾向于认为它相对“比较公平”。令人关注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中仍有39.6%的人对财富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表示担忧,认为它“非常不公平”或“不太公平”。在大城市中,中等收入群体对财富及收入分配的评价相对较低。以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例,其中仅有3.5%的人认为分配“非常公平”,33.7%的人认为“比较公平”,然而,相对较高比例的人(37.2%)选择了“一般”的态度,而25.7%的人则认为财富及收入分配“非常不公平”或“不太公平”。当财富在社会中分布不均时,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和稳定往往会受到威胁。财富分化通常伴随着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分配,这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和社会机会产生负面影响。
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领域呈现出多样性。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住房自有率,但同时也面临较大的住房压力,内部出现了住房资产分化的风险。购房是中等收入群体获得住房的主要方式,但购房首付支出和房贷支出相对较高,尤其在大城市,这给中等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中等收入群体也有一部分租房的家庭,租房支出在他们的生活总支出中占有一定比例。至于居住水平,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面积处于小康型水平,但在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面积普遍较小,且改善型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这些住房问题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经济构成一定挑战。购房首付和房贷支出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财务负担增加,进而影响他们的储蓄能力和生活品质。住房资产的分化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分化,进而影响他们对于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看法。中等收入群体高度关注与经济生活状况相关的社会问题,对基本生活需求、住房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等社会和经济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
综合而言,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包括购房压力、房贷支出压力以及改善型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他们的家庭经济和生活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确保中等收入群体保持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政以及税收政策,规划和建设不同层次的住房,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首先,政府可以提供中等收入家庭购房的财政支持,如低息贷款、购房补贴或首付援助等形式,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的购房成本。其次,制定税收政策来鼓励住房长期居住和房产持有,如对长期自住房产实施征税优惠或减免房产交易税等,鼓励中等收入家庭拥有和持有住房。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保持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同时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从而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