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涛
延安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我们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教育机构,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延安十三年的办学实践,党在干部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工农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块试验田、一个成功的典范,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供了借鉴。进入新时代,陕西省延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是牢记党办教育光辉历史和发扬优良传统的需要。延安时期,始终高举人民教育的大旗,坚持人民教育的方向,为劳苦大众敞开大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论阶级,不问党派,不分男女,一律招收。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甘宁边区中学的政治课,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新的革命道德观与人生观、政治常识、社会科学、新三民主义等内容。陕甘宁边区延安师范学校的政治课,有政治常识、时事政治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等内容。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延安时期,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职工一面工作、一面生产,学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坚持开展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作为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者,回望延安时期党办教育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就能找到前行动力和奋斗方向。
(二)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是落实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和首要问题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办学历程,党始终在行动中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正是落实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和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現实需要与实践路径。
(三)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是新时代落实教育根本任务和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发扬延安时期党办教育的光荣传统,促进教育更公平而有质量发展,让高质量的教育惠及更多群众,为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
坚持用延安精神熔铸师魂,按照“用精神成长激发专业成长,用专业成长促进精神成长”的思路,健全“精神+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把延安精神学习教育贯穿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专业发展全过程、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
(一)坚持把精神成长放在首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用“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和延安精神引领塑造教师。通过推行师德考核制度,开展师德教育培训和承诺活动,举行宣誓仪式,评选表彰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教师把延安精神融入理想信念中,渗透到职业道德中,细化到教学创新中,做到自律严、人格正、胸怀大、师能强,自觉传承中华师道,坚定教育理想,涵养教育情怀,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坚持用精神成长激发专业成长。坚持把传承延安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激发精神成长的行动指南,常态化开展“传承延安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领教师当好红色历史的宣传者、红色阵地的守护者和“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践行者;大力弘扬延安时期边区中学教师彭黔生、余森、刘静宇、王云畴等“一切要从学生出发”的理念,在战火中自编教材、坚持办学、坚信必胜的革命情怀和教育精神,引领教师坚守对教育价值的不懈追求,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静心从教;通过精神成长让教师心灵充盈,思想丰富,境界崇高,追求卓越,把提升职业素养、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科研水平作为毕生追求,传道授业解惑,立德立言立功。
(三)坚持用专业成长促进精神成长。坚持以“延安根”“延河情”为纽带,巩固并拓展与京沪苏粤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选派教师赴北京、江苏、广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学校进行跟岗培训,学习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经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坚持办好中小学教师“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题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师理念,促进教师理论素养专业化;搭建教师展示交流平台,通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观课议课活动、外出学习分享会、业务技能大赛、教师论坛等形式,培养教师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胜任力,占领专业制高点,促进教师教学品质专业化;通过专业成长让教师在育人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坚守精神追求、提升人文素养,引领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争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大先生”。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着力构建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教育支撑体系,健全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即构建以“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为主体、以“责任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励志教育”为四翼的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培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责任教育,汲取信念的力量。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扬延安精神,践行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常态化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唱响红色歌曲、表演红色剧目、讲述红色故事、朗诵红色诗词等形式,让延安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命底色。通过系列责任教育,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学生在国家、民族和世界的大坐标系中思考自我价值和责任使命,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奋斗终身。
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二)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创造教育,汲取真理的力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开放的思维和格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构建知识的能力;以“科普讲座”为载体,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科普讲座,激发学生成才报国动力,培养尊重规律、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学生发展中心为载体,开展智能机器人社、创新设计社、航模社、创客社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促进个性特长发展;以校园科技艺术节为载体,开展千人腰鼓展演、千人秧歌汇演、千人大合唱、千件科技作品展示等大型活动,落实“三全”育人,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创新能力。通過系列创造教育,引导学生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寻找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自我成长的正确定位,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个人成长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开展生活教育,汲取为民的力量。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多方面开展生活教育,培养服务人民的新时代青年。以延安精神教育为载体,开展延安精神专题读书会,深入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红色经典篇章,教育学生传承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教育服务为载体,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通过教育服务教会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审美健体,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增长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八一敬老院尊老助老”“红色景区讲解”“为城市净身美容”“为市民出行导航”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通过系列生活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增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奉献自我的服务意识和行动自觉,达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生活追求和精神境界。
(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展励志教育,汲取奋斗的力量。坚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贯穿于立德树人各方面全过程,教育学生汲取奋斗的力量。坚持以活动育人,开展“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铸延安魂”红色远足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励志报告会,教育学生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坚持文化育人,充分挖掘延安精神原生态资源和学校历史底蕴,培养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精神自强的优秀品质和勤俭节约的文明素养,磨炼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顽强意志。注重环境育人,建设校园延安精神教育广场、文化长廊等,让学校成为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使师生时刻能感知红色文化的魅力,自觉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法宝,也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更是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保证。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人文教育价值,教人认识人的本质,教人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在今天,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指南,也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制胜法宝,更是引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灵魂根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为陕西省延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