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嵇康音乐造诣形成的原因

2023-12-22 15:16李梦雅
名家名作 2023年24期
关键词:嵇康文人儒家

[摘要] 古代文人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一个群体。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文人代表之一,其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常寄情于山水、钟情于琴瑟,不仅具备极强的文学素养,还有极高的音乐造诣。目前,学界对嵇康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音乐思想、音乐技艺等方面。重点窥探嵇康音乐造诣形成的原因,分别从古代文人阶层的传统属性、魏晋道家思想风行的时代背景、良好的家庭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日后研究其他古代文人音乐造诣形成的原因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古代文人;嵇康;音乐造诣;形成原因

文人一般是指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中国古代文人奉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希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志向,亦有文人士大夫之称。古代文人除了饱读诗书,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与乐人、艺人群体相比较,尽管文人并不以音乐谋生,不会去登台演奏,但他们对音乐文化艺术却起着领导、推动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在音乐历史上是独特而重要的群体。纵观整个古代文人群体,魏晋文人最为特殊,他们是一群思想奔放、肆意酣畅、抚琴弹筝的隐士,现代学者常用“魏晋风骨”来形容。

一、魏晋文人嵇康及其音乐艺术成就

(一)嵇康的生平

嵇康(公元224年-公元263年),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古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嵇康自幼聪颖、才华横溢,据史料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气质豪爽、容貌出众,后与曹氏家族联姻,娶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的特殊时期,随着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政治争斗愈演愈烈,战乱频繁,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在司马氏篡权夺位成功后,嵇康更是目睹天下无数文人志士惨遭迫害。社会黑暗和政权腐败让嵇康及同时代的文人对司马氏集团充满悲愤和恐惧,他们纷纷远离朝廷、归隐山林,追求自然随性的生活。嵇康与山涛、王戎、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等人常常汇聚在竹林之下,纵情歌唱,探讨老庄思想和玄学之道,于是后人给他们取了“竹林七贤”的雅号。但与其他文人不同是,嵇康的不满是敢于直言,是勇于批判,是无所畏惧。他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归隐于山水之间去追求自然,寄情于文学与音乐之中抒发情感。

公元263年,嵇康最终因得罪钟会而被诬陷迫害,临刑前太学生为他请愿,洛阳百姓为他送行。嵇康的人格魅力和文学艺术造诣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后世学者更是对他高山仰止。

(二)嵇康的音乐造诣

嵇康是著名的音乐家,有着极高的音乐造诣。他精通音律,善于弹奏古琴,并长于琴曲创作,著有多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其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礼”等观点,更是成为当时的思想潮流。

他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作品。《琴賦》是嵇康撰写的一篇赋,主要是对七弦琴的材料、历史起源、琴在制作过程中的讲究程度以及琴曲演奏的复杂程度等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文中也不乏一些重要音乐思想,如万物都存在由盛转衰,而音乐没有这种变化,音乐可以颐养人的神气、调和人的情志。他因在文章中提出与儒家相对的音乐思想,即“声无哀乐”的观点,更是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

嵇康长于琴曲创作,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组琴曲,亦称作“嵇氏四弄”,其中尤以《长清》和《短清》最具特色,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还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还善于抚琴,对古琴演奏尤为热爱,常灯下弹琴,正是因为出众娴熟的演奏技艺以及对古琴的痴迷使他能够弹奏出《广陵散》这样的古琴传世作品。嵇康虽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但更多的时候是独自演奏,更不愿教授他人,以至于在嵇康离世后无人会演奏《广陵散》,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嵇康所取得的音乐成就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成长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嵇康音乐造诣形成的原因分析

由于受到古代文人阶层的传统属性、魏晋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嵇康养成了狂放不羁、自由散漫的性格,他崇尚老庄,一生无心仕途,但是他的博学多才、广习诸艺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音乐领域增添了一道璀璨的光芒。

(一)古代文人阶层的传统属性

中国古代文人素以通晓“六艺”为榜,礼、乐、射、御、书、数是文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少年时便按照儒家思想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的理念接受教育,把音乐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科目,主动去了解儒家传统礼乐思想,认为礼乐教育对于人格修养、道德礼仪规范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这便是古代文人阶层传统的价值观,而且这种观念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而世代流传,音乐的重要性也自然而然地根植于文人传统属性的深处。嵇康所具备的音乐素养,正是古代文人阶层特有的传统属性在其个人身上的体现。

总体看来,古代文人的传统属性就是虽不依靠音乐技艺来谋生,却对音乐尤为热爱,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诸如先秦的孔子、颜回、老子、庄子,汉代的蔡邕、蔡琰,魏晋的阮籍、阮咸、嵇康,唐代的白居易、王维、杜甫,宋代的姜白石、苏轼、欧阳修,明清的魏良辅、汤显祖、严澂、朱载堉等文人,他们大多将音乐学习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或善于弹琴,或善于创作,或发表言论思想,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据史料记载,嵇氏一族于嵇昭时崛起,乃儒学世家,世代相承家族文化,显著者如嵇康,其自小便深受儒家教育思想的熏陶,本人又具有极强的学习天赋。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嵇康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也时常接触音乐,如《白雪》《鹿鸣》这样的古典名曲。同时,嵇康还通晓多种乐器,尤其酷爱古琴,他在《琴赋》的开篇就提道“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2],并认为在众多乐器之中,古琴的教化作用最为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古琴已经成为嵇康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临刑之际,也要抚琴为自己送行。以“儒学”为基底的古代文人阶层传统的学习观引领着嵇康去追求音乐,并取得卓越的音乐成就。后期因政权更迭、时局动乱、社会黑暗,嵇康开始喜好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三国志》中提到嵇康“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3]。

(二)魏晋道家思想风行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潮领域百花齐放,儒家是众多争奇斗艳的学派之一。自汉代起,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逐渐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正如前文所述,儒家的学习理念和思想境界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学习基础和人生目标。然而,到了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动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4]的恐惧氛围笼罩着整个社会,“不但使一大批忠义之士遭到屠杀,而且也使士子们的仕途变得更为艰难,甚至没有与贵族子弟同台竞技的机会。竟然连进入统治集团都不可能,更不必说情绪饱满地去参政议政了”[5]。因此,久居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思想在此时开始动摇,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君臣观和儒家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的质疑,满怀志向的文人将情感寄托于倡导解放人的自然本性、回归质朴纯真的道家思想中,道家学说的地位逐渐被确立和巩固。

随着道家思想的兴盛,嵇康的思想自然也受到影响。他十分崇尚老庄,曾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6]。在嵇康的诗歌、音乐理论著作中都体现出反对儒家礼乐教化的坚定立场,他抨击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的教育作用,强调应当重视音乐的美感,承认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嵇康在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采用八次问答的方式,得出音乐的本质即音乐没有哀乐之情,进一步从音乐本体、音乐鉴赏中人的情感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方面论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源于自然,是客观存在的,音乐的本质即是“自然之和”,与天地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音乐所体现的善与不善、美或不美等特点既不会受外部浊乱环境的影响,也不会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而是由其自身本质所决定。对于欣赏音乐时为什么会让人产生情感,嵇康阐述并非音乐本身具备哀乐之情,而是人内心本就有哀乐之情,在遇到自然的“和声”时被感发出来,如“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6],“和”是道家思想中的最高标准,进而驳斥了儒家礼乐治国的音乐观,主张音乐应脱离封建政治功利。

综上可见,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表明的核心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音乐与社会风俗、政治稳定并无关系,完全颠覆了儒家及古代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念,显然是道家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在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运用和落实。

(三)嵇康良好的家庭背景

家庭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学识培养和性格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嵇康家境殷实,很少为生活所烦扰,翻阅史料可知嵇康的经济获得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嵇氏家族为其提供物质基础;二是与曹氏联姻,跻身官场获得经济收入;三是归隐后以锻铁为生计。

《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记载:“(嵇)康父昭,字子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7]嵇氏一族从嵇绍时起便在朝做官,虽不是达官显贵,但能够保障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典籍,学习音乐艺术,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嵇康有机会提升音乐和文学素养。即使在父母相继去世、兄长从军离家之后,嵇氏家族仍属于士族地主阶级中的一员,有着一定的物质积累,占有一定的土地资源,生活上能依靠租赁土地等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

早年优渥的家庭条件是嵇康生活的主要保障,对于家人的照顾,他曾说道:“昔蒙父兄作(祚),少得离负荷”[6],“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6],可见兄长和母亲对嵇康的慈爱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严格来说这虽然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但却是嵇康音乐素养、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从物质基础来看,给嵇康的生活带来经济保障,使嵇康可以安心学习、著书以及交友;从性格养成来看,父亲较早离世和家长的恃爱肆娇,对嵇康耽于教养、疏于教训、缺少约束管教,使其没有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而是凭借内心意志自由发展,从而能够学习到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技艺以及接触到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崇尚老庄的音乐思想和放荡不羁的性格,嵇康本人亦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6]。

嵇康二十岁时,被曹操选为孙女长乐亭公主的夫婿。嵇曹联姻后,嵇氏一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攀升,嵇康任中散大夫为他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成为日后他与司马氏政权以对抗为基调的政治态度和个性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司马氏掌权后,嵇康最终选择退出政坛,归隐山林,依靠锻铁来自食其力,但这样的生活时间并不长。

三、结语

总之,嵇康所具备的音乐造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正如罗筠筠在《嵇康其人其艺其学》中所言:“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必须把他放到他所生活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去看,才能对他的思想情感、所作所为有更切身的体会和把握,对他的言论行为的某些不合乎情理之处不感到奇怪。”[8]古代文人的传统属性、魏晋道家思想的流行、家世背景等都是嵇康音乐造诣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嵇康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音乐家,他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绩为现代音乐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去探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张启成,徐达,等.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5] 刘海涛.秦汉时期士人的心态变化:以《古诗十九首》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7):26-29.

[6] 嵇康.嵇康集校注[M].戴明扬,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7]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8] 罗筠筠. 嵇康其人其艺其学[J].东方丛刊,1996(1):208-228.

作者简介:

李梦雅(1989—),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嵇康文人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文人与酒
嵇康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