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才芬
(梧州市测绘地理信息院)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影响,许多重要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文物进行三维重建是保护的有效手段。我国古建筑测绘,常常采用标尺、标杆手工测量,这种方法精度低、无明确的精度指标,并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损坏。随着非接触性测量方法——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这种测量方式也逐步运用到古建筑保护中。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直接获取目标物的几何信息;受摄影时光线不均匀的影响,古建筑物的细节并不能得到完整的表达;在对目标物进行控制测量时,布设在古建筑物上的一些控制点仍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1-4]。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其非接触测量、数据采集效率高等独特的技术优势,开始在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6]。
本文以某大型仿古建筑为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其进行三维重建。由于古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的绘制需要将古建筑物的所有特征都要呈现出来,因此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具有一定难度。古建筑测量获取主要依靠车载动态拍摄,不仅成本高,而且测量精度较低。在测量处理方面,处理后的仍旧含噪较高,测量质量较差,导致生成的古建筑建模精细化清晰度较低,无法满足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绘制需求,为此提出精细化测量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方法。精细化技术精细化测量具有精度高、效率快、密度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此次试图将该技术应用到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中,形成一个新的精细化生成方法,为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提供理论参考。
根据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需求,此次选择SHFH-45145 倾斜测量完成古建筑三维测量采集工作。首先,对古建筑物所在区域的环境进行观察,了解古建筑物空间位置情况。根据测区现场情况,布置高精度测站,测站的布置地点应该为古建筑物的正前方,测站的后方无遮挡物,具体布置见图1。
图1 高精度测站布置示意图
如图1 所示,每个目标古建筑都需要布置一个测站,测站与目标古建筑的间距要控制在25m~35m之间,相邻两个测站之间的间距要控制在10m~15m。测站布置完成之后,使用全站仪对测站在国家大地坐标系中的坐标测量进行获取,在后续精细化测量预处理时,需要将精细化测量坐标转换为国家大地坐标系,为后续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提供高质量测量[1]。在测站区域假设已经调试好的精细化测量,如果测点位置不平衡,可以在测点处搭设平台,将倾斜测量架设在平台上,使精细化测量坐标系的横坐标与地面平行[2]。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倾斜测量配套的GYHSFH 软件,根据目标古建筑实现情况,通过该软件对精细化测量分辨率、倾斜频率、倾斜速度、倾斜角度等参数进行设定,采用全景倾斜的方式对目标古建筑进行倾斜测量。最后,对获取的精细化测量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测量异常或者缺失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补测工作。
精细化测量获取的测量量比较大,并且在测量采集过程中因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导致部分测量含噪较高,此外还可能存在部分冗余测量,因此在利用精细化测量生成建模前,需要对测量进行预处理,此次使用Genmagic DHF2012 软件完成测量预处理工作。首先,将精细化测量的数据导入到Genmagic DHF2012软件中,将所有测量格式调整为DXF格式或者3DD 格式。然后对将测量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对于一些密度不均,并且远离古建筑目标的测量,在软件中选中人机交互,手动框选中目标测量将其直接删除[3]。对于剩余噪声多的测量,在软件中进行迭代降噪,根据测量实际情况在Genmagic DHF2012软件中设置初始迭代次数,正常情况下初始迭代次数设置为2 次~3 次。迭代2 次~3 次之后,可以剔除大部分的噪声点,但是由于灰尘颗粒,还会有少部分噪声点,对于这部分噪声点需要通过手动的方式剔除[4]。在上述基础上,对测量进行精简处理,利用Genmagic DHF2012软件的“统一采样”功能,调整精细化测量间的疏密度,将测量中的冗余去除掉。最后,对测量进行配准,将所有测量坐标都转换到同一个参考系下,此次通过将刚体转换矩阵作用于目标测量集,将处于不同独立坐标系的测量集相互重合。
步骤1:随机选取两个坐标系测量集,建立一个新的坐标系,令新建坐标系横轴保持不动,旋转两个坐标轴,此时得到一个旋转矩阵;步骤2:通过变换旋转矩阵的尺度参数,令旋转矩阵与新建坐标轴处于同一个坐标系中;步骤3:保持新建坐标轴不动,将两个测量集坐标轴平移,将其与新坐标轴重合,其转换公式为:
将处理后的精细化测量的数据导入FYSGD 软件中,旋转到主视图,根据古建筑地形测量和精细化测量勾绘出目标古建筑的外部轮廓,此时会得到一个二维面。在FYSGD软件中选中“挤出”对话框,构建一个与二维面相匹配的三角格网,并将测量映射到三角格网中,构建精细化测量之间的拓扑关系。在FYSGD软件中选中“贴图制作”,将古建筑纹理影像照片制作成纹理贴图,其格式采用JRG 格式。将三维拓扑图旋转至顶视图,添加纹理贴图映射,在映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立面点云尺寸,进行一对一添加映射,以此生成一个三维立体模型。
建模完成后,将三维模型导入SGFYU 软件,添加古建筑周围的道路、植物以及地形地貌等背景信息,形成古建筑背景图。最后在该软件中将精细化的浏览方式设定为三维效果浏览,进行古建筑建模效果图纸制作,生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建模精细化。
实验以某古建筑为实验对象,利用此次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对其建模精细化进行生成。实验准备了五台SHFH-45145精细化测量,一个三脚架以及两个倾斜测量配套电池,根据该古建筑情况,将倾斜测量的倾斜范围设定为10m~1500m,摄影发射频率设定为50000 点/s,倾斜视角范围设定为45°×360°,倾斜速度设定为100 线/s。布设了5 个测站,测站间距为12m,测站与古建筑间距为25m,测站位于古建筑物与街道之间,生成古建筑建模精细化如图2所示。
图2 古建筑建模精细化
为了验证设计方法生成古建筑建模精细化质量,对两种方法生成的精细化进行对比分析。此次实验利用精细化测量共采集到12.15GB 测量,随机抽选五组测量,对其质量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
表1 精细化测量点位坐标对比
精细化测量与全站仪实测测量基本一致,误差为±0.26m,测量精度满足古建筑建模精细化测量精度要求。实验将该古建筑分成7 个部分,通过测量预处理,生成7个精细化,以精细化清晰度作为检验两种方法可行性指标,清晰度越高表示精细化画面质量越好,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种方法生成精细化清晰度对比(p)
从上表中测量可以看出,应用设计方法生成的古建筑建模精细化清晰度最高可以达到1241p,平均清晰度为1076p,已经达到了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画面质量要求;而应用传统方法生成的古建筑建模精细化,清晰度最高仅为458p,不仅低于设计方法,而且没有达到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画面质量要求。
此次将精细化测量技术应用到古建筑建模精细化生成中,形成一个新思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思路的可行性,有效提高了古建筑建模精细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