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2023-12-22 00:57高思涵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8期
关键词:计划专业工作

高 雅,高思涵,陈 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192)

引言

为了深化北京高等教育全面综合改革,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各高校的办学改革精神,推动北京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均衡发展,满足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5年3月召开“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启动会[1]。“双培计划”作为该计划的重要子计划之一,其核心是不断加强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央属高校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每年通过高考招收一批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输送到在京央属高校访学,学生按照“3+1”培养机制,即前三年在央属高校进行访学,第四年返回学籍所在的市属高校,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各参与高校对于“双培计划”的研究较为有限,更是缺乏以市属派出高校视角对项目实施效果的研究。为此,有必要溯源几年来“双培计划”项目的整体实施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培养过程中的路径对策,进而优化项目实施,提升项目培养效果。

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双培计划”实施总体情况

(一)录取情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批实施“双培计划”项目高校之一,于2015年起开始招收“双培计划”学生(以下简称“双培生”)并输送到在京央属高校学习。截至2021级累计派出双培生已达1 536名,涵盖机械电子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4个专业,22个专业方向,对口接收的在京央属高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7所。几年间,根据学生培养实际情况,部分院校停招,录取人数总体呈现精简的趋势。

(二)管理模式

1.校际联合,双向管理。按照“北京高校高水平交叉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我校成立了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计划教学工作小组、计划学生工作小组。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并制订培养计划工作方案,组织领导计划教学工作小组和计划学生工作小组开展相关工作。计划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全面落实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教学相关工作,建立与合作央属高校相关部门的联系,做好对接工作,与央属高校相关专业共同完成教学计划的制订。计划学生工作小组,负责全面落实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学生相关工作,建立与央属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的联系,做好双培生的相关学生管理工作。

与我校对接的央属高校对于双培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成立“北京学院”,对双培生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突出“集中管理,插班上课”的特点。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3]均采用此种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契合双培生的学业基础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另一种管理模式是以北京邮电大学[4]为代表的混合编班管理模式,双培生与央属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一起上课,完全融入央属高校的管理和生活中,使得学生更有融入感、归属感。

2.专业建设情况。我校与合作央属高校依托“双培计划”组建了分专业的虚拟教学团队,我校各派出学院的专业负责人与接收高校相关学院经过多次交流研讨,形成了各专业双培生的专门培养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就科学调整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进行沟通交流,为双培生的顺利培养打下基础。在虚拟教研室的基础上,我校还深入探访、了解央属高校的高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认真学习其优秀办学理念。双方专业教师之间通过教学活动进行交流,央属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秀方法为我校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调整科研方向及有针对性地更新部分仪器设备提供思路。

(三)培养情况

自“双培计划”开展以来,我校逐步与接收高校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为双方在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沟通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共同做好双培生的培养工作,培养效果良好。以2015级、2016级、2017级已毕业双培生为统计对象,三届学生的一次平均毕业率达到93.9%,平均就业率达到68.3%,平均考研率14.3%,平均出国深造率6.6%(见表1)。

表1 毕业年级双培生培养情况统计

二、问题与对策

(一)学业问题

双培生高考招生录取分数与合作央属高校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有较大差距,而高考录取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因此,双培生与央属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在培养过程中,无论各央属高校对双培生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其对双培生的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与央属高校本校学生是同等的。基于以上原因,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双培生来说,学业难度较大,导致前3年的课程不及格率普遍较高,需要多次重修和补考,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也给央属高校的学业指导和支撑体系带来考验。最终体现为3年的成绩平均分普遍不高,加权平均分大致在60~80分之间,超过80分的比较少见。相对于我校同专业的学生,双培生的总体成绩普遍偏低,导致双培生大四回校后在免试推研、奖学金评选等项目中不占优势。

据此,相关央属高校采取了小班上课和单独辅导等措施,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双培生授课,以期提高双培生的学习效果,助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专门针对双培生安排学业辅导,提供专门场地,聘请专业教师开设习题课、重修班等方式为双培生补习功课,尽量弥补学业差距。通过上述措施,双培生前3年在央属高校的学业完成度得到提升。我校相关部门对于双培生在免试推研、奖学金评选等项目中的劣势已经予以关注,由于此类评选需兼顾全校同等条件的学生,学校已统筹安排着手优化评定体系,争取政策层面支持。

另外,由于各高校相同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同,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和课程体系差异较大。导致前三年在央属高校有课程未通过的学生,在第四年回到我校时,寻找重修课程、课程认定等环节遇到困难,学校需要为学生找到内容和学分相匹配的课程进行重修。对此,各专业积极应对,着重分析双方培养方案的课程映射,并给出预案,有效指导学生重修选课。

(二)心理健康与归属感

自“双培计划”实施以来,我校有80余名双培生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了“双培计划”,约占双培生总数的5%,其中,由于学习困难、压力大导致身心难以承受进而申请退出的占大多数。对此,我校的辅导员、双培班班主任每学期定期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与学生联系,同时与接收高校的学生管理老师保持沟通,双方高校合力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学校也会每学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通过家校合力共助学生成才。

另外,通过对已经返校的学生座谈调研发现,大部分双培生对于央属高校三年的学习经历深感受益,央属高校的优质资源和学习氛围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部分双培生因为学业压力,会感觉到自身与央属高校学生的差异,导致在央属高校的融入感不强,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双培生的大学生涯中仅最后一年在学籍校度过,与学籍校培养感情的时间有限,使得个别学生在归属感方面存在问题。

对此,学校积极加强与培养学校、学院的联系沟通,采取了针对性措施。首先,抓住新生入学和学成返校两个关键期做好引导工作。每年开学季,通过组织我校各专业报到联系负责人,赴央属高校参与新生报到工作,及时与新生建立联系,让双培生在央属高校入学期间就消除对学籍校的陌生感。对于即将返校的双培生,通过定期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双培生返校工作布置会,强调各部门提前妥善安排双培生返校后的各项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我校的关怀,尽快融入第二阶段的校园生活中。其次,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教师赴接收高校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看望双培生,了解其学习、生活近况,询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思想引领,鼓励双培生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双培生改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投入,充分利用央属高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带着优异的答卷在大学四年级时回到本校。

(三)创新能力培养

双培生总体在央属高校参与创新项目的比例不高。一方面,由于课业压力较大,少有课余时间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大部分学生都在为通过课程做着努力;另一方面,相对于央属高校的学生,双培生最初的能力水平在创新项目申请与实施过程中不占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的积极性。

我校充分发挥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特色,在自动化等双培工科专业中,双方教师依托实验室共同规划、设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鼓励和强化双培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另外,与央属高校共建实验实习基地,例如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均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指导双培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成绩管理

由于我校合作的央属高校数量较多,各校均有自身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别差异较大,且各校选用的教务管理系统不同,导致在双培生回校后成绩认定和成绩录入我校教务系统时,存在细节烦琐、手工量大等诸多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适合我校双培生成绩管理的工作机制,职能部门、学院、专业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双培生的成绩管理工作,为双培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三、总结与思考

(一)与央属高校探讨建立更高效的合作机制

在学生管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摸索双培生培养规律;调整双培生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激发双培生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虽然在央属高校学习,但本校的参与贯穿了学生学习和培养的全过程。

(二)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培训、研讨、合作申报完成项目等多种方式,打通各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双方可以在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联合实践基地、创新实践项目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将双方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有力地支撑双培生人才培养,同时为双方高校本科教学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三)对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培养方向

双方高校应加强沟通,动态地、适时地对双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从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梳理。适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双培生实际培养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规模。

“双培计划”项目已经实施了近7年,但对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来说,该项目仍是一种新兴模式,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完善之处。应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我校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推进教育创新改革工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培养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计划专业工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不工作,爽飞了?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