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韵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汉语言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鲜明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更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长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传承创新汉语言文学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及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
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知识可视化软件,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1]。CiteSpace软件生成的知识图谱能够呈现领域的研究演变过程、研究主题和最新前沿方向等。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6.1.R2可视化软件,从发文量、期刊发文、合作图谱、关键词图谱等方面,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导向性借鉴。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模式,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为主题词,时间检索跨度为自建库到2022年5月,共检索到585篇期刊论文,经过剔除后得到545篇有效文献。进入文献管理中心,选择refwork格式,导出并命名,在CiteSpace软件中进行格式转换,得到适用于软件分析的原始数据。
CiteSpace6.1 R2软件时间分段(time slicing)为1985—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10%,节点类型以此设置为作者、机构、关键词。在图谱中节点半径的大小代表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关系;颜色表示不同年份。突现分析功能用来探测某一时段的研究热度,可纵向反映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
自1988年以来,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发文数量(见图1)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88—2012年,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二阶段是2012—2017年,相比前一阶段大幅度上升;第三阶段是2017—2022年(截至5月),与第二阶段相比呈下降态势。其中,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的发文量从2012年开始增长速度较快,且在第二阶段出现了高峰,这可能与201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有关[2]。
图1 年度发文量
进一步对论文的发文期刊进行统计,汉语言文学相关研究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分别是《文教资料》(15篇)、《才智》(13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10篇)、《课程教育研究》(10篇)、《文学教育(上)》(10篇)。
合作图谱可以发现某个研究领域学者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现值得关注的科研人员或机构,为评价科研人员或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提供新的视角。以下是对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的解读。
1.作者合作图谱。作者合作图谱(见图2)中密度<0.001,说明图谱的网络零散,各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通过CiteSpace后台数据进一步统计,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仅有5人,占作者总数的1.2%,除了以李桦为核心作者形成的合作群之外,刘晨红、孙仁歌、李佑丰、张旭东几位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较少,这表明该研究的核心队伍尚未形成。
图2 作者合作图谱
2.机构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见图3)网络密度为0.0002,说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从后台导出机构发文量统计表来看,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发文量第一,有6篇;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并列第二,有5篇;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和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并列第三,有4篇。总体来说,文学院与师范类高校是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图3 机构合作图谱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从而生成关键词,其中出现频次≥5次的关键词(见表1)。除去“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等常规关键词,可以看出,这些年关于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研究集中在“现代汉语、教学方法、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等主题。以关键词为基础形成聚类图谱可发现,有“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本科生、创新模式”等20个聚类标签(见图4)。研究发现,“实践教学、现代汉语及外国文学”是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研究学段以高校本科生为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间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汉语言文学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性和历史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承担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将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要求,凸显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相关研究的论文期刊分布较为广泛,但仍是以普通教育类期刊为主,而在诸如《中国大学教学》《中国教育学刊》《语言文字应用》等教育类/语言类CSSCI期刊的发文量上仍然较少,由此,在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作者及机构发文量分析发现,作者发文量≥3篇的仅有5位,表明该领域尚未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这一领域以高校教师和本科生为主要研究人员,而中学教师在这一领域发文量较少。进一步分析发现,师范类高校及语言专业是现阶段汉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在跨机构研究方面,主要是同一单位的内部合作,然后是某一研究者因学习或工作单位的变迁而形成的不同单位的合作关系,最后是跨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主题内容的概括,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内容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创新。“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的模式之一。一方面,近年来各类在线平台,如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发展迅速,线上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如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的学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积极探索、主动寻找更加丰富的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并通过恰当的形式在课堂当中展现,使之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教师能够通过高校汉语言教学相关慕课平台的教学资源[3],构建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等“多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使得互联网资源成为教学的有效辅助。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这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4],对于推动汉语言文字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内容改革。通过高频关键词可知,近些年教学内容方面改革主要围绕“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主题展开。“古代汉语”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古代汉语”课程便成为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工具课程。近年来,随着教育环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设置调整等因素的变化,“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董淑华等[5]认为应该将“古代汉语”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文化教育内容;赵久湘[6]提出指导学生以读书报告会为路径进行高校“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马智忠[7]的具体措施是加大学生文言文阅读实践。诸多学者通过不同途径,均推动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文学课程中,外国文学的学习与鉴赏也是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更可以开阔视野,反观自鉴。但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外国文学往往被学生边缘化[8]。李萍[9]提出,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一是可以通过讨论法延伸学生思维,把中外的文学观念加以比较进行对比学习;二是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3.专业写作改革。“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在互联网背景下,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语文课,都有写作训练,但是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一直存在。有一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并不明显突出。可见,当下碎片化的信息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而缺乏生活经验及生活素养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故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写作类课程改革亦是当下势在必行的课题。胡冬智[10]提出应当增加写作课程的课时及写作课程的种类,压缩课堂理论的讲授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更多的写作训练,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各学段互补。结合发文情况及研究主题词可知,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这一主题针对的主要是高职院校及本科学生,中小学生较少。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中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小学课程中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体现,所以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议题是各个学段教师的共同议题。高校教师可通过培训课程指导中小学教师,并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研究,以带动中小学教师积极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促进研究系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以学术生产与传播为根本任务的学术人员群体[11],其价值在于砥砺学术思想,推进知识发展。
基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先进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内容、正确的课程设置、合理的教学互助。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提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自学所需要的独立性、自由探究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2]。想要更好地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优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仅仅要结合学生的需求选择相应网络资源,还要尽可能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不仅可以将慕课、微课等方式引入课堂,还可以将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线下课堂,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转化并实践。教学中除了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总结教学重点内容,并将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可通过各大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好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此外,汉语言文学与“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人文专业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在课堂中教师还可积极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够进一步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能让教师通过研究课程设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实践中,应当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开发科学、系统、多元的教学课程;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教学目标,并通过扩展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基于实践教学要求,在课程中不仅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实践技能教育,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13]。此外,根据教育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可遵循汉语言的教学规律,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全面提升优化各个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进行强化;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升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中小学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课程都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课程目标。基于此,学校应定期开展对教师授课的考评,根据教师教学特点的不同,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教学特长。此外,还应当让各个阶段教师团队合作,积极开展不同教师团队的教育互动,帮助不同教学层次的教师积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弥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汉语言专业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分析了近年来在汉语言文学领域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以期通过分析目前的研究热点议题,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研究创新教学策略,深度实施教学改革,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