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越
(全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 赣州 341800)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水稻储备总量,各地区应深入把握当地实际的水稻栽培过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当地广大种植人员实际所应用的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推广应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而为种植户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具体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种影响要素均会对水稻种植产量与质量带来影响,需要相关种植人员持续跟进水稻栽培种植过程,借助各种新型技术调整和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栽培产量与质量[1-2]。
水稻具备耐高温、喜高湿的特征,应按照水稻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宜的栽培位置,以确保水稻种植实际品质和产量。具体而言,种植人员应优先选择水资源丰富、日照条件充沛的种植地块,同时所选栽培位置还应具备良好的土壤肥力,能够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完成水稻栽培位置选择后,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地环境及当地气候条件科学选择水稻品种,主要参考水稻品种的抗逆性、稳产性、适应性和丰产性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选取的水稻品种适合种植地环境。举例而言,在丘陵、山地较多的地区,种植人员应选择分蘖能力、结实率、抗病虫害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优秀的水稻品种,同时应确保所选水稻品种在生育期表现良好。例如,水稻的孕穗期和抽穗期属于较为关键的时间节点,直接决定水稻的最终产量,种植人员应以此为依据,选取耐旱和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在选择好水稻品种后,种植人员还应认真考察水稻种子经营单位的资质与诚信表现,预防可能引发的水稻种植风险。
在实际进行水稻播种前,种植户应先处理种子,在阳光下暴晒水稻种子1~2 d,注意均匀摊铺种子,其间及时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杀灭水稻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提高水稻种子的透光性及透水率。在该阶段,种植人员应去除其中受损的水稻种子,优选颗粒更加饱满、健康的种子进行浸种催芽作业。将筛选好的水稻种子浸泡在温水中48 h,种子露白后进行催芽操作。种子催芽时,种植人员应在35~38 ℃的温室环境中准备好事先经过消毒灭菌和浸湿处理的双层麻袋,将水稻种子均匀铺撒在麻袋上,然后在水稻种子上方覆盖另一层麻袋。如果温室环境温度较高,种植人员应及时翻动水稻种子帮助散热,水稻种子露白率超过85%时即可播种[3]。
在实际播种前,种植人员应提前2~3 d 对所选水稻种植地进行深耕处理,耙平耙细土壤,粉碎大体积土块,以便筑成固定宽、高的苗厢,同时确保沟深满足要求,长度参照地块实际长度。播种可以采取机插或是软盘抛秧的栽培方式,种植人员应在地温达到水稻种植要求后进行播种。播种前严格确认苗床平整度和土壤颗粒度状况,确保土壤湿润度符合种植要求,同时加入指定药剂对苗床土壤进行喷洒消毒。在播种完成之后,用细土覆盖水稻种子,严格控制覆土厚度,之后浇足水分,按指定比例调配药剂,通过喷洒药剂预防可能出现的杂草,最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在实际育秧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运用旱地育秧技术,以确保水稻秧苗更快地生长发育,同时提升水稻分蘖率与结实率,提高水稻秧苗的抗病虫害能力。在此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将苗床温度控制在31 ℃左右,确保水稻整体出苗率。在水稻生长出第1 片叶之后,种植人员可适当调低苗床温度,但是要控制调低的温度数值,同时施用指定药剂溶液喷洒秧苗,预防水稻秧苗立枯病。在水稻生长出第2 片叶后,进一步降低苗床温度,同步揭除原本覆盖苗床的塑料薄膜,提高苗床的实际透风性。在水稻第3 片叶长出后,施用尿素30 kg/hm2,注意在水稻秧苗移栽前需另行施加1 次尿素[4]。
在移栽水稻秧苗前,种植人员应深耕种植地,准确把控移栽深度,同时确保土壤墒情及种植地整体的平整度,使水面不能完全没过移栽后的水稻秧苗。种植人员可根据种植地的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水稻秧苗的移栽密度。当栽培位置的土壤肥力欠佳时,种植人员应将移栽密度控制在60 万丛/hm2;而土壤肥力较好时,种植人员可适当增加水稻的插秧密度。在水稻秧苗移栽结束后,种植人员可根据种植地情况适当为其补充营养成分,选择腐熟的农家肥,同时辅以尿素或过磷酸钙等肥料,促进水稻秧苗根系的生长,种植人员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肥料施用频次,严防过度施用肥料。
对于新移栽的水稻秧苗而言,其根部大多相对脆弱,水稻秧苗的根系在意外受损后将会影响其汲取养分及水分的能力,进而影响水稻的抗逆性。水稻移栽后若种植地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会影响水稻秧苗的返青和分蘖,因此种植人员应定期观察水稻移栽后情况,及时进行科学管理,可以通过对稻田施药的方式促进水稻秧苗返青,确保并提升水稻的实际分蘖率。
在此期间,稻田中出现的杂草会与水稻秧苗争夺营养物质,影响水稻秧苗健康生长,同时稻田中的杂草会明显降低稻田中的通风性,抑制水稻秧苗的光合作用。因此,种植人员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清除稻田中的杂草,以便为水稻秧苗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温度、土壤通透性条件以及充足的营养。
在水稻进入生长期之后,种植人员应高度重视田间水分管理工作,确保稻田内部的水分供给相对充足,预防可能出现的水稻秧苗枯萎或发黄的问题。当水稻秧苗枯萎或发黄之后,水稻结穗与生长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在水稻幼苗期,种植人员需保持稻田的湿润状态,切忌稻田内部水量过多。同时,种植人员应根据稻田实际所在位置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便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方式。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全区域间歇式的灌溉方式,确保土壤的湿润度。在第1 次灌溉的水分干燥之后,种植人员应及时进行第2 次浇灌,保持浅水灌溉,土壤干湿交替,增强秧苗的根系生长活性,进而确保水稻秧苗具备良好的抵抗病虫害能力[5]。
在具体的水稻种植实践中,病虫害属于常见的水稻产量影响要素,会直接导致水稻减产,需要种植人员深入了解各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及质量。
在具体的水稻种植实践中,加强监测和预防病虫害较为关键,可以将其带来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损失率。在此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参考往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和气候特征,预判可能出现水稻病虫害的概率。准确把握水稻病虫害的特征以及易发条件,以便优化调整水稻育秧技术和栽植管理流程,针对易发的水稻病虫害进行预防。具体而言,种植人员可以在水稻育种期、水稻移栽期进行妥善保护及管理,提高水稻秧苗的抗病虫害能力,以降低水稻病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
针对水稻虫害问题进行防治时,种植人员可以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技术,确保防治效果,主要采取下述三种防治技术。
2.2.1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指借助设备、灯光、温度和气味等物理要素针对水稻虫害进行驱逐或诱杀,具备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同时不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当前,常用的水稻虫害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分为机械防治与人工防治2 种方式。其中,机械防治手段是利用水稻害虫的趋光性特征,借助灯光吸引害虫后进行诱杀,也可以直接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稻田为害。人工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除菌过滤以及冬季灭蛹等方式防治虫害。该防治技术优势在于不会产生药物残留,同时控制效果较佳,劣势则在于所需设备成本投入较高。
2.2.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水稻虫害主要是指利用水稻虫害的天敌进行防治。在实际应用该技术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明确当地常见的水稻虫害种类,以便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天敌控制虫害规模。生物防治技术对稻田环境的影响较小,在绿色性和环保性方面表现良好。具体而言,种植人员可引入稻螟赤眼蜂针对二化螟或稻螟蛉等水稻虫害进行防治,在稻田内部设置多处赤眼蜂点位,同时确保各点位完全覆盖整片稻田[6]。
2.2.3 化学防治技术
在诸多水稻虫害防治技术中,化学防治技术较为传统,主要借助喷施化学药剂杀灭和处理害虫。该防治技术在应用便捷性方面表现良好,同时具有见效快、投入成本低等特点,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化学防治劣势在于对水稻虫害的控制时效性相对不足,在虫害发生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也会对昆虫天敌以及有益生物造成危害。同时,长期依赖喷施化学药剂防治害虫,一方面会导致害虫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另一方面会对稻田环境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影响,需要种植人员谨慎应用。
2.3.1 病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害有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一是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稻瘟病多发于水稻生长期,给水稻稻秧的多个部分带来病害问题,其发病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稻瘟病发病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及环境变化引发。种植人员应施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二是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大多是气候条件、水稻栽培管理状况以及菌源问题,防治水稻纹枯病,种植人员需要翻耕土地,及时清除稻田中的杂草,预防效果较好。
2.3.2 虫害防治技术
常见的水稻虫害主要包含二化螟和稻飞虱。二化螟属于钻蛀性害虫,种植人员可在水稻种植前进行预防处理,如通过灌水淹没残留稻桩的形式杀灭其中的虫卵。稻飞虱种类较多,其中褐飞虱与灰飞虱较为常见,可采用滴油法进行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灭杀稻飞虱之后,种植人员应换新稻田内的水[7-8]。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需要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水稻高效种植,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在此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关注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借助各种有效的技术确保水稻种植效率及效果。具体而言,种植人员要深入认识水稻栽培技术的具体内涵,包括选择合适的栽培位置及水稻品种,科学筛选水稻种子、浸种催芽、苗床处理,选择水稻播种方式,水稻壮秧培育、移栽,返青、分蘖期管理及中耕除草,稻田排水灌溉等。同时,种植人员要熟悉和了解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强化监测病虫害风险性要素预判其发展趋势,采用多样化防治策略综合确保虫害防治效果,参考具体病虫害特征开展针对性防治。总之,在未来发展中,应不断探索及创新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