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莉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清明这个节日,寄托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值此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既有祭祖扫墓、感怀先人的哀思,又有寻春踏青、催护新生的希冀。面对这样一个节日主题,全国多家广电媒体都准备了特别企划。如何将清明节文化讲透、讲活,做出一档集知识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既传播传统文化又彰显当下时代意义的节目,是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品质主题性文化内容产品的代表《我爱古诗词》,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以传统诗词文化为载体,聚焦青少年群体,制作了“我们的节日·清明”特别节目。该节目也是江苏省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之一。2023 年4 月5 日当晚,这一台网双播的特别节目开播不到1 小时,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达120 余万,相关短视频等观阅、互动超1300 万次。伴随着短、中、长视频产品的宣发,节目影响力仍在持续提升。
四年来,作为一档大型青少年传统文化益智类节目,《我爱古诗词》伴随青少年同读诗、共成长,深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价值引领。节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1 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2022 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并获第27 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
始于诗词,却不止于诗词。中国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的节日·清明”特别节目以《我爱古诗词》为基础,独辟蹊径,以节日之名,探寻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诗词之美与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交融,体现出主流广电媒体强烈的创作开拓性和价值引领性。
创作之初,项目组在筹备、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国籍的人群,对于“清明”的理解竟是千差万别。于是,总导演鲁青决定,以“讲透清明”作为节目创作的主逻辑,汇集历史学家、古代文学教授、民俗专家召开研讨会,捋清思路、斟酌表达。
与此同时,题库组导演与专家一起,将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民俗文化、诗词知识、天文地理、家风传承、文明新风等,贯穿《我爱古诗词》的经典答题环节,并邀请国内多位与清明相关的民俗手艺人、非遗传承人,作为答题嘉宾来到录制现场,与小选手同台竞技。
通过一期特别节目,清晰明了地向观众讲述了清明节从节气到节日、从传说到传统、从老民俗到新风尚的转变历程,话清明、聊诗词、忆传统,润物无声地道明了清明节怀远与希冀同在的深刻文化内涵,既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又创新发展了文明风尚,让“我们的节日”在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的节日·清明”特别节目,以诗词为古今纽带的同时,借助扩展现实(XR)、穿梭机镜头、“子弹时间”自由视角、AR 特效等技术手段,让舞者一跃入画、定格蹴鞠动作等,营造出沉浸式、全视角、大片化的感官体验,深化艺术感染力,助力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可谓是当下先进视听技术的一次应用汇展。
先贤“穿越”古今,同台“对话”,通过跨时空转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科技赋能让经典看得见、摸得着,使得厚重古朴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走进青少年的视野。通过营造精神体验场,让观众能够在轻快的节目氛围中,感受传统节日背后的人文情怀与丰富意趣,同时,也使节目品牌价值和传播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我们的节日·清明”特别节目,既用创意和匠心焕新视听呈现,也在环节和细节之处不乏用心。
提起清明,人们总会想到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而在南京,也有这样一幅古代风俗画卷,被称为一部“关于金陵盛世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的百科全书”。在本期特别节目中,主持人“走进”这幅古画《金陵图》,体验宋代金陵城生活:撸猫喝茶,畅游“十里秦淮”。
主创团队实地探访山东淄博的蹴鞠博物馆,再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蹴鞠比赛。2004 年,国际足联向世界宣布,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起源,2006 年,蹴鞠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依然充满着年轻的活力。
“体验青团制作”“溱潼会船”“碧螺春制作技艺”等一系列短片,不仅生动展示了清明习俗,也打破了棚拍节目的时空局限,增强了节目的体验感,延展了节目的叙事空间。
在答题环节设置上,保留了旗开得胜、尺璧寸阴、千钧一发等《我爱古诗词》经典环节。录制现场,让小选手与家长齐齐上阵,带领观众在经典诗词中畅快遨游。不仅如此,节目通过场内互动与场外体验的联动,激发观众沉浸式参与感,循序渐进地开展传统知识和诗词文化的解读,为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提升观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节目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鹏担任点评嘉宾,让古典文化与现代科学巧妙相融,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
何为“先贤”,“人文始祖”有哪些,“青春”在古、今有着什么不同释义,郦波和张鹏在节目中,将诗词典故和传统习俗等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悠远。
周礼勇则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天文地理知识,为观众解读“清明”作为节气有什么特别之处,风筝在科学发展中又有什么作用,“夸父追日”的历史典故反映了怎样的太阳运行规律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传统节日期间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
“我们的节日·清明”特别节目是江苏广电总台整合台内外资源,形成社会广泛合力成功打造的精品项目,也是江苏广电总台突破以往节目生产模式,强化协同协作,打造高品质视听内容产品的又一次尝试。
项目在台内以《我爱古诗词》的导演团队为班底,聚合台内节目策划、内容创制、技术研发等7 个部门的骨干力量;在台外,邀请文化学者、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参与节目策划制作,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强化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
4 月5 日当晚,节目在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播出时,还在江苏卫视微信视频号、我爱古诗词微信视频号开启同步直播。这一台网双播的特别节目开播不到1 小时,在线观看人数达120 余万,相关短视频等观阅、互动超1300 万次,江苏卫视CSM64 城市收视同时段第二,江苏城市省网收视第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目强化融合传播思维,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加强新媒体产品的策划、生产和推广。制作过程中,节目组对相关知识点、选手答题精彩瞬间、嘉宾点评金句等进行拆条、混剪,深度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满足新媒体视听碎片化要求,拓宽节目传播渠道。伴随着短、中、长视频产品的宣发,节目影响力仍在持续提升。
“我们的节日·清明”特别节目既保留了清明寄托哀思的节日属性,又把节气演变、各地风俗和历史知识融进去,不仅展现了清明节的多彩风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民俗、感悟节日意义的机会,还通过短片、访谈、海采、连线等方式,推广清明节移风易俗,文明祭扫,传承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节目顾问学者白莉认为,《我爱古诗词》清明特别节目深挖历史渊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元一体,让观众深刻领悟,清明节是能够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精神的节日。
整期节目融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构紧凑、环节丰富,既贴近青少年身心特点,也是“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大众传播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