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声喧哗”中彰显主流媒体传播力量
——南湖晚报打造优质教育新闻品牌的实践

2023-12-22 09:08沈爱君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条线晚报南湖

文_沈爱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条线的新闻记者和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一样,肩负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育记者深入教育一线,接触千家万户,及时了解教育新政策的实施和反响,捕捉家长们的心声和需求,携手教育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主流和权威树立公信力,以精准解读和贴心服务增强引导力,以优质新闻拓展品牌媒体影响力。近年来,南湖晚报教育新闻通过精品化、项目化、矩阵化的实践,在打造优质民生新闻之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四季歌”到“大炒锅”主流媒体教育记者如何破局

教育作为最大民生之一,教育新闻有着自身明显的特色:受众群体清晰,就是广大家长和师生;新闻内容来源也非常有规律:除了开学、寒暑假、中高考、教师节等常规“四季歌”之外,还有教育领域新政策的解读,招生、考试措施变化等。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记者遭遇着各种考验和挑战,而教育记者遭遇的考验更多。

过去,教育记者把“四季歌”唱好,策划一些服务于家长的公益活动,已经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如今,教育部门自己的政务新媒体做得越来越精心,且掌握着最一手的原始数据,教育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常见“10 万+”,教育记者如果不努力完全刷不出存在感。与此同时,教育新闻的报道对象多数是中小学生,出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考虑,很多可能获得“10万+”流量的新闻,因为涉及中小学生,教育记者多数选择“视而不见”。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自媒体时代一些营销号零成本搬运教育记者的报道,还有一些营销号“主打贩卖焦虑”的营销方式,把教育新闻做成了“大炒锅”,一时之间,对于教育出现了“谁都可以说”的现象,主流媒体教育记者的声音反倒被忽略。众声喧哗中,教育记者该怎样破局?做精品化的优质新闻是有力一招。因为在信息过剩的当下,对受众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对媒体来说,最宝贵的是注意力。优质的新闻内容既帮助受众节省了精力和时间,也增强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黏性,助力媒体树立品牌。

发挥深耕优势,做强深度报道以新闻精品化树立公信力

作为主流媒体的条线记者,既要有深度,帮助受众做好政策的准确传达和解析;也要有高度,遵守新闻工作者的相关纪律和职业道德,提高站位和觉悟,先一步想到一些新闻事件的后续影响,从而科学地选择报道的角度,规避一些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有了深度和高度,才可能创作出这个条线里被多数受众认可的优质报道。笔者作为一名深耕教育领域20年的教育记者,这些年来记录了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见证了不同年代家长对教育的不同期待:从“民办学校”的狂热和摇号,到当下“民转公”之后的“公民同招”;从新高考政策的正式实施,到成为国策的中小学“双减”……因为深耕多年并践行准确优质报道的准则,笔者与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了较好的互动,也赢得了家长和校长们的信任。

作为条线记者,用专业眼光捕捉热点,结合家长关切,开展深度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生产内容深刻的新闻报道,是优质新闻的形成逻辑。2018 年开始,南湖晚报与嘉兴市教育局携手推出每两周一期的“教育视点”版面。2021年开始,以每周一期的频率,把每周日的南湖晚报封面做成了“嘉兴教育”的专版,解读教育新政策,解析教育新热点,盘点教育新收获。2021年4月,在原嘉报集团APP读嘉运营日益成熟且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的时候,南湖晚报在读嘉上推出了自己的教育专栏【读嘉教育】,并专门在新闻标题前加上专栏标签,在新闻最后加上栏目标识,栏目标识的下面还有一句宣传语:“南湖晚报教育,相伴成长之路。”到2022 年2 月,为了凸显晚报的教育特色,把专栏名字改为【晚报教育】。在APP 的专栏上专门设计标题前缀和文末添加栏目标识,是希望从三个方面强化晚报教育的精品化意识:

一是以此凸显晚报教育对广大市民的多年陪伴,表明条线记者深耕教育领域从而对教育政策和教育现象的报道角度和解析能力;二是以此标明晚报教育对自身出品的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和报道质量上的承诺;三是以此和相关部门、学校、家长形成良好互动,方便受众在各类杂乱的信息中快速精准地捕捉到晚报教育的相关报道,让社会各界的信息更对称,加深各方彼此理解,形成最大合力。2022 年3 月,南湖晚报教育又率先响应将于当年5 月正式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在“嘉兴教育”封面版之后的封二版,推出每周一期的“职业教育”版,记录职业教育发展的脚步,展示职业教育的风采和成果。

串珠成链,化零为整以产品项目化增强引领力

碎片化阅读,三秒钟记忆,零星而杂乱的印象,是信息过剩的当下很多人对各类新闻事件的“常规流程”,也因此有了那个著名的段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电子化和碎片化阅读逐日加剧的形况下,很多时候,“说三遍”也没能让受众留下印象,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拥有“串珠成链”的意识和能力,以项目化为抓手,让项目化的“大块头”去凝聚碎片,给受众留下相对完整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主流媒体的引领力。

“双减”,作为2021 年下半年教育领域最热的词和利国利民的教育政策,一段时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需要权威媒体的正确引导。2021年9月新学期开始,“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嘉兴的校长、家长、老师、孩子怎么看?嘉报集团旗下南湖晚报通过报纸版面、嘉报APP读嘉平台,以“关注‘双减’”为主题,通过采访校长、家长、老师、学生,同时结合嘉兴本地各校的作业改革相关进程和教育部门专家的建议,先后推出9篇系列报道,生动解读“双减”政策,及时报道本地贯彻情形,传递各方声音,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收获了近10万的阅读量。

2021 年9 月到2022 年1 月,嘉兴市举行第16 届技能节。南湖晚报通过报纸版面、嘉报APP 读嘉平台,以“关注职教”为主题,推出26篇系列报道,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进行了深度报道和全面展示,赢得了13 万的阅读量,对展示职业教育风采、倡议全社会关注和支持职教发挥了较好的影响力,收到好评。

南湖晚报教育还在2022 年1 月推出了教育直播项目“嘉有儿女”,通过南湖晚报视频号,携手嘉兴市实验小学“智慧爸爸”家长课堂,以每月一期的频率,每次确定一个契合家庭教育热点的主题,由笔者担任主持和策划,“智慧爸爸”家长课堂的导师和学员作为嘉宾一起捕捉教育热点,直面育儿困惑,定制可行方法,直播也吸引了浙江和云南、贵州等地中小学家长们的关注和参与,至今已经推出15 期,累计吸引了近6 万观众进入直播间聊家庭教育。为了方便社会各界和广大受众能更精准地从视频号上了解嘉兴教育的相关动态,2023 年2 月,笔者专门申请了“嘉有儿女爱君”的视频号,先后推出了“职教风采说”、校园“嘉”话等项目的系列视频访谈。这个视频号也在短短4 个月时间就涨粉近5000 人,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2万。

全线出击,错位互补以传播矩阵化拓展影响力

新媒体的影像光电、360 度展示固然受到大众的欢迎,但需要认真阅读细细品味的传统纸媒和图文类报道也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受众群体。作为纸媒,更有着一份自觉引领深度阅读的责任和使命,让条线记者花费心力做出来的又“专”又“深”的优质新闻,能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作品一起,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了解渠道。传统纸媒和新兴的各类融媒体作品“全线出击”,又各展其长,以错位互补的方式在最适合各自发布形式的平台上推出,以融媒体和矩阵化的方式,南湖晚报教育让新闻作品实现了向各个方向和领域的延伸,拓展了自身的传播影响力。

南湖晚报教育在做深做优纸媒所特有的深度报道的同时,充分利用条线所在领域的智库资源,联动名师和名校,通过“南湖晚报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精心设计的栏目,如“名师说名诗”“名师说名著”等专栏,助力广大学子养成优质阅读的习惯;“嘉禾校园”、“嘉禾学子”等专栏,展示嘉兴各级各类学校的特色和风采,以此与广大关心教育的读者及时互动。此外,还通过读嘉新闻客户端,为受众提供包括图文影像等多种表现方式的“晚报教育”专栏融媒体作品;用视频号推出“嘉有儿女”直播专栏,为广大读者提供教育类的直播和短视频作品。实践表明,融媒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出才是新阅读背景下吸引读者的有效手段和必要前提。

猜你喜欢
条线晚报南湖
多种方法数角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南湖早春(节选)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有条有理填写数阵图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北京地铁2014年底将开通4条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