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读书,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式,我不经意间读到清朝怪才金圣叹的传奇人生,其结局让人叹息。他被斩首时还留下一秘密让儿子哭笑不得,“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传于世人。其是否真有火腿味,我没试过。但是,花生却是我喜欢的,不管是生的熟的或炒的煮的,我对它都情有独钟。
花生,又名“长生果”,也有地方叫“落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顾名思义,便可知其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上世纪7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自我记事起,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才吃得上花生。油炸花生米是招待客人的最好下酒菜,在锅里放上少许油,倒上一小盘花生,炒得噼里啪啦作响。响完之后,盛到盘子里,待凉透了再吃,那味道真是一个脆、酥、香。孩提时期盼着过年,因为炒花生是年前必不可少的事情。大人们挥舞着大铲刀来回翻飞,花生在锅里打着滚,经历着高温的炙烤,偶尔听到“砰砰”的抗議声。我们一边看着,一边嘴里唠叨着关于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时不时地往土灶洞里添柴火,还夸张地做着咀嚼、吞咽的动作,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待一锅花生炒熟,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抓一把,烫得龇牙咧嘴,却仍舍不得放手,少不了被大人们笑骂几声。
花生的适应性很强,不择土壤,不选地形,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田埂坡地,只要有一抔土,施一些肥料,都能茁壮成长。一过春节,勤劳的人们早早地把沉睡了一冬的大地唤醒:松土、施肥。清明节过后,农人们调好垅、整好畦,将事先挑选好的种子,均匀地播撒,覆盖上适当的泥土。半个月后,一个个嫩黄色的小芽钻了出来,它们探头探脑地张望着这个世界,贪婪地享受阳光的亲吻。等过一段时间,便脱下了嫩黄色的衣服,悄悄地换上了一身浅绿色的衣衫。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尽情地吮吸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一丛丛、一片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花儿也开始孕育优雅的梦。
夏天麦收时,也是花生开花正艳的时节,远远望去,椭圆形的叶片下疏密有致地点缀着小黄花。微风拂过,花儿如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在绿油油的花生地里若隐若现。此时的它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默默吐露芳华,不张扬、不招摇,有一种朴素清新之美,内敛而执着。空气中氤氲花儿清新淡雅的香味,不甘寂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也在其间歌唱,它们情不自禁地靠近那些花儿,与之相拥、亲吻、共舞、沉醉。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汇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美妙景致,勾起了人们对丰收的无限渴望。
待到花儿谢了,花生就开始努力孕育果实了。立秋正是收花生的季节,我们跟着父母拿着工具奔向希望的田野。只见他们一手抓住落花生的枝叶,另一只手在它的一侧把刀插下,把土铲松,然后将枝叶边用力摇晃边向上拉起,连根带花生拔起,轻轻抖掉泥沙,数十颗花生像小铃铛一样挂在下面。他们麻利地把花生摘下来扔到篮子里,很快就装满了。这满满的收获,让我想起著名作家、以“落花生”为笔名的许地山,他曾写过一篇被人熟知的散文名作《落花生》,文章写道:“不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把自己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注重埋头实干,供人挖取而把果实在地底下埋藏……”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俗语云:“常吃花生能养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生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能起到抗老化的作用。花生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有健脑抗癌的功效。花生的红衣含有缩短凝血时间的物质,有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花生也成了寻常之物,随处可以买到,饿了可以充饥,闲时可做零食,让人安逸、闲适。近年来,各种高级宴席上,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和玉米棒子、芋头、土豆一起蒸熟,美其名曰“五谷丰登”。而水煮花生更是夜宵摊上的“王者”,每桌都少不了它,表达了对出土花生的无穷敬意。
花生,在清贫岁月里把曾经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凝聚着醇厚的亲情和温暖,沉淀在我的记忆深处,弥久不散,愈久愈馨。
(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