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秦文哲,胡芳芳,杨海峰,陈晨辉,唐文龙,徐凌忠△
(1.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3.山东大学卫生经济实验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自杀是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指出,全球每年有70.3万人死于自杀[1]。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产生的必经心理阶段,也是预测自杀行为最常用、最敏感的重要指标[2]。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自杀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是居民平均自杀死亡率的1.5~5.9倍[3],如能及时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或在产生自杀意念后及时进行干预,则可能阻止自杀行为的发生[4],为有效解决老年人自杀问题,有必要对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已有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农村老年人[5],或分析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城乡差异[6],对老年人自杀意念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泰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分析老年人自杀意念状况,并进一步探究其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自杀意念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老年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老年人自杀意念报告率p取9.9%[7],设检验水准α=0.05,相应的μ=1.96,设计效应deff值取为1,相对误差r=10%,σ=10%*9.9%,最终得到最小样本量为3497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8]。2020年7~8月,根据山东省泰安市6个区(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确定各区(县)样本量。每个区(县)各抽取3~4个乡镇(街道),每个样本镇(街道)随机抽取8个村(居),在每个样本村(居)中随机抽取50户家庭,对18周岁及以上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实际调查7945户,有效问卷7921份(问卷份数以户计算),共计8542名18周岁及以上居民,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0%。未完成调查者的特征如下:伴有明显的认知或精神障碍者;无法交流或难以沟通者;拒绝此次调查者。本研究纳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896人。本研究获得山东大学公共卫生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批号:20191220),调查时所有受试者均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经济状况、饮酒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孤独感、是否经历消极生活事件等。饮酒是指接受调查前一年内存在饮酒行为[9];体育锻炼通过锻炼频率判定,将“从不锻炼”定义为“不参加体育锻炼”[10];孤独感通过条目“您是否感到孤独”进行测量[11];消极生活事件通过条目“您过去两年的生活工作中有无遇到过重大挫折或意外不幸”进行测量[12]。
1.2.2 生活满意度量表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13]是由Diener等编制,用于测量个体对生活状态的综合满意程度。包括5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7级计分标准,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7分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14]。总分大于等于20分为高生活满意度,小于20分为低生活满意度[15],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3。
1.2.3 自杀意念
在本研究中,自杀意念是根据受访者对于“在过去的12个月,您是否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自杀?”的回答来进行判定。如果回答为“是”,那么就被判定为有自杀意念。同样地,如果回答为“否”,那么就被判定为无自杀意念。该测量方法在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调查[16]、美国共病调查[17]和中国精神卫生服务调查[18]等多项研究中采用。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泰安市调查的3896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男性1575人(40.4%),女性2321人(59.6%);年龄60~69周岁2292人(58.8%),70~79周岁1383人(35.5%),≥80周岁221人(5.7%);城镇1504人(38.6%),农村2392人(61.4%);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在婚、自评经济状况一般、不饮酒、参加体育锻炼、未感受到孤独、未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人占多数(表1)。
表1 泰安市不同性别老人自杀意念发生情况
3896名老年人中,87人(2.2%)报告自己曾有过自杀意念,其中男性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5%(23/1575),低于女性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2.8%(64/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1,P<0.05)。
在泰安市3896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男性老年人因居住地、婚姻状况、自评经济状况、体育锻炼情况、孤独感、是否经历消极生活事件、生活满意度的不同,自杀意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老年人因婚姻状况、自评经济状况、体育锻炼情况、孤独感、是否经历消极生活事件、生活满意度的不同,自杀意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分别以泰安市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是否有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无自杀意念=0,有自杀意念=1),将所有研究变量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老年人中,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孤独感、是否经历消极生活事件是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相比,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4.55倍(95%CI:1.02~20.32);与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相比,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4.83倍(95%CI:1.33~17.59),与未感受到孤独的老年人相比,感受到孤独的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17.87倍(95%CI:5.66~56.46);与未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的老年人相比,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14.20倍(95%CI:4.38~46.01)(表2)。
表2 泰安市不同性别老年人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女性老年人中,婚姻状况、孤独感、是否经历消极生活事件、生活满意度是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在婚的老年人相比,非在婚的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1.87倍(95%CI:1.44~5.32);与未感受到孤独的老年人相比,感受到孤独的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4.48倍(95%CI:2.43~8.29);与未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的老年人相比,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的老年人自杀意念是其5.42倍(95%CI:2.88~10.20);与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人的自杀意念是其2.76倍(95%CI:1.44~5.32)(表2)。
本研究结果显示,泰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一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2%,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低于国外学者测算的中国大陆老年人一年自杀意念发生率[19],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研究时间不同、以及研究的样本所处不同区域造成的。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等原因,老年群体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必须重视老年人自杀意念问题,提高老年人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水平,同时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使其逐步适应老龄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本研究中,男性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低于女性老年人,与罗萌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0]。提示我们更应该关注女性老年人的自杀意念问题,与男性老年人相比,女性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孤独感、消极生活事件是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共同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1]。已有研究表明,孤独感是自杀意念的预测因素[22],孤独感作为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主观体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23],有孤独感受的老年人可能社会支持与社会联系较少,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些都可能与自杀意念的发生有关[24]。因此,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文明风尚,调动来自家庭成员、社区网络的资源,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老年人孤独感。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在遇到如车祸、患重病、亲人离世等重大消极生活事件打击时,会出现严重的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进而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应重点关注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开展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引入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推动建立老年人心理疏导长效服务机制,对由此引发的老年人自杀意念问题进行及早识别和治疗。
在本研究中,居住在农村是男性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代际关系以及资源分配中更易处于弱势地位[25],长期高压的生活状态导致农村老年人产生厌倦生活或辞世的想法[26],而男性老年人仍然承担“坚强”“一家之主”等社会角色[27],更容易因劳动能力的减弱或丧失而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念。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是男性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8]。这可能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在家庭、工作和社会中往往承担着重要角色[29],同时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压力和精神压力,当他们退出劳动力市场后,交际圈缩小,且不善于心理宣泄和倾诉,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小[30],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在开展男性老年人自杀预防和干预时,应重点关注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重点关注劳动能力减弱和退出劳动力市场带给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可适当开发和利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实现“银发红利”,如设立社区公益性岗位,或聘请受教育程度较高且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社区管理,激发老年人奉献社会的意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价值认同,实现老有所为。
研究发现,非在婚和生活满意度低是女性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无配偶会使得老年人因缺乏情感支持和心灵寄托而产生负面情绪[31],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老年人性格较为脆弱,负面情绪不易化解[32],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鳏寡老年人的关爱服务,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灵陪伴或心理疏导,减轻非在婚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提供平台鼓励非在婚的老年人寻找伴侣;同时,应在社区活动设置上多注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的交往,通过增加朋友交往改善非在婚老年人生命质量[33]。以往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较低的女性更有可能产生自杀意念[34],本研究中女性报告的生活满意度低于男性,女性在照顾家庭和处理家务方面承受的压力高于男性,高生活压力和对生活满意度低的不平衡可能会增加女性老年人产生自杀意念的风险。社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照料服务,降低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同时,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使老年人得到双重满足,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预防老年人自杀意念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