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唯美震撼

2023-12-21 18:38宣晶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东坡苏东坡诗词

宣晶

苏东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边形战士”,能力值拉满,飞花摘叶、草木竹石,信手拈来,皆可运用入化境。“面对苏东坡,就像揽镜自照,照见不可企及的自己。”

——《诗忆东坡》编剧郭长虹

当下,一股“国潮热”正在兴起:动画历史片《长安三万里》票房热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至今一票难求,话剧、民族舞剧、芭蕾舞剧《红楼梦》接连上演。上周末,知名艺术家沈伟的最新作品——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再度让人们感受到东方美学的博大精深。当苏东坡的诗词化为流动的身韵呈现于现代舞台,不少人惊叹于诗意与舞境带来的无尽遐想。不过,对于这样一部具有鲜明现代性与国际性的中国舞台艺术作品,也有人表示看不懂,认为它过于抽象,甚至“不见东坡”。

创新探索引发的讨论,让业界思考: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何以舞剧表现?传统与现代碰撞,怎样找寻“精神的契合”?

另辟蹊径,以现代艺术手法重构诗词名篇

长久以来,历史人物题材一直是舞剧创作的“富矿”,《孔子》《李白》《杜甫》等以极具东方韵味的舞蹈语言、音乐编排和舞美服饰,将中国意境挥洒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人心中的理想人格化身,苏东坡曾多次被搬上京剧、话剧、舞剧等艺术舞台。这些作品多集中展现他在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的遭遇,比如首演于2019年的民族舞剧《东坡海南》便以苏东坡谪居海南的行船道途为伊始,书写其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

《诗忆东坡》另辟蹊径,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浓缩为简约的几页多媒体,着重以现代艺术手法重构其诗词名篇,试图呈现中国文化深处的精神图景。“它是我目前最难的作品之一。”身兼总导演、编舞、编剧、视觉总监、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等多职的沈伟毫不避讳地说。在捧回“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之后,他便全情投入该剧的创作,找来尽可能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寻觅一种可以在舞台上呈现苏东坡才华和魅力的方法。

《诗忆东坡》从苏东坡一生3000多首诗词中提取了15首代表其人生态度的篇章,杂糅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音、舞、诗、画的综合视听体验回溯千年,提炼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精粹。从现场表演看,作品着力以国际艺术视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探索对中国诗意精神的现代寻觅。

不可避免的,此种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为作品预设了一定观赏门槛。何况现代舞本就擅长抒情,拙于表意,更难讲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戏剧构作。这使得部分奔着“东坡”而来的观众缺少代入感,难以“入戏”。“这个舞蹈诗剧,有舞蹈,有诗,但没有剧,抽象到看不见苏东坡,如果将剧名换个历史人物似乎也能成立。”有人直言。

个性表达,让历史人物“走”进当下生活

沈伟坦言,自己抱着“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心态,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勾连。在他眼中,苏轼身上不但回响着宋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的一代风流,傲视苦难的人生态度更点亮了从人间悲欢到乐观旷达的灵魂之光。“东坡个人的经历、故事固然要紧,但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浸润对当下产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诗忆东坡》着力于呈现诗词中的中国精神内核,写意地找寻当代人与苏东坡的精神契合点。它既回望苏东坡的诗意人生,也追忆着中国人的共同文化印记,就好像一层层打开锦囊,进入一道道门,看隐秘的风景与故事。沈伟表示,“在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会考虑到时代性和未来性,那将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我尝试构建具有中国审美的现代舞蹈体系,也期待它可以影响到世界,这是值得穷尽一生的课题。”

国际化、现代化的《诗忆东坡》探索了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别样路径——以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向海外讲述“东坡IP”的中国故事。

(来源:《文汇报》2023-07-27,原题《<诗忆东坡>:传统与现代碰撞,怎样找寻“精神的契合”》,有删改)

/链接/《诗忆东坡》六幕简介

《诗忆东坡》总共分为六幕,标题都来自苏东坡的诗词,这些诗词写于“乌台诗案”前后——这是苏东坡心态和情感最复杂的时期。

第一幕?“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分别出自苏东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这是第一幕引用的两句诗词,都与时间有关,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前者旷然达观,后者积极乐观,东坡的胸襟和视野呼之欲出。

第二幕?“千古风流人物”

第二幕由三段诗句构成,“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分别出自苏轼的《东栏梨花》《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段诗是苏轼本人的人生感慨和哲思。

第三幕?“夜来幽梦忽还乡”

第三幕是全场最追魂摄魄的一幕。青年舞蹈家苏鹏与吴孟珂奉献出高度克制与凝练的男女双人舞,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诠释堪称出神入化。近乎静滞的迟缓游移,空间上保持绝对距离的对峙,动作与表情趋向却是剪不断的万千牽绊。这远远地如影相随,欲悲无声,步步泣血,是何等的苦痛啊!女舞者青丝做笔毫,成就了“等不及白发三千丈,且蘸乌墨,留下诗千行”的悲壮凄楚画面。这不仅是对男女的爱恋,也是对故土、对世界、对生命的深沉苦恋。它不仅属于东坡,属于创造这动人情境的艺术家,也属于每个被打动的我们。

第四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世间多的是悲欢离合,此遗憾从来自古就难全。因此,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夙愿,却偏偏配极悲戚的离别之乐。这是乐观的悲观主义的演绎。乐观,是寄托是希望;悲观,是底色是清醒。白衣少年的苏轼已去,留下的是满身伤痕的中年人。但明知道人不长久,月不常圆,却仍想把这份宽慰送给世间人。

第五幕?“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第五幕的色调渐显明朗,也是民族语汇更加鲜明的段落。太极、醉剑、戏曲身段等诸多元素信手拈来,毫不违和地与现代舞合为一体,尽兴尽情。在七色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斑斓中,滑板车上的悠然自得,散开来的秀发飘飘,透着难得的空气自由与山水润朗,演绎诗人未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故园梦。

第六幕?“一蓑烟雨任平生”

黑白墨蓝黄,五色的烟云挂在青蓝色的天上,穿着青蓝色长裙的女舞者们与苏轼交错纠缠,正如人生沉郁之事延绵不尽。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猜你喜欢
东坡苏东坡诗词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