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胶州再次迎来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作为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域,同时肩负国家级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重任,她要奋力成长为一个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原点,锻造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强大引力,铺织城市发展的全新经纬。
增加城市“厚度”
记者:从全市历次经济运行及重点工作“摘星夺旗”考核结果看,胶州市一直在各个领域保持着稳健的发展速率。眼下已进入四季度,胶州市将如何打好年度“收官战”?
于冬泉:依托上合示范区、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两大独有优势,自去年以来,胶州市在青岛市“摘星夺旗”各考核板块始终保持前三位,并且没有明显短板弱项。随着益海嘉里等百亿级大企业产能逐步释放,海尔空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即将投产,胶州市发展活力将更加强劲。
存量企业是经济的“底盘”,为实现“优存量、保运转”,我们锚定钢结构、食品加工、锻压机械等六大领域,系统性推出71条具体措施。比如食品行业,在国内,重点推动本地企业入驻上合食品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国内头部冷链企业、培育一体化“大食品”产业。在国外,依托上合经贸综服平台,面向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介新产品,开发咖啡、坚果等谱系化产品。以地标产业为引领,提炼形成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一套固定打法。
除了优存量、保运转,我们还坚持扩增量、调结构。从客观角度审视,目前胶州新兴产业占比不高,三产发展质效不优等产业结构问题仍然存在。为尽快实现突破,胶州市布局新能源赛道,打造光储充+能源电子协同发展格局;依托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装备2个专业园区,在操作系统、传感器、无人机、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探索;发挥机场流量优势,用好上合国际枢纽港、空港综保区等高能级开放贸易平台,突破服务业发展质效,增加城市“厚度”。
国家级平台引领
记者:建设上合示范区是国家赋予青岛的重大发展使命,作为核心区,这些年来,上合示范区为胶州带来了哪些变化?胶州又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推动上合示范区加快崛起?
于冬泉:上合示范区为胶州带来最突出的改变是更高水平的开放。从国际交流的角度,过去胶州虽然经济基础很好,但很少承担国际交流任务,而我们现在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外事活动的重要区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受国际形势以及外贸产业自身转型升級影响,传统的箱包鞋帽等一般型加工贸易确实有所下滑,但我们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却在大幅提升,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更是快速增长。所以从总体上看,今年胶州的外贸产业始终保持正向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外贸进出口40亿元。
作为中国唯一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平台,当前,上合示范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突出公共产品属性,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间构建稳定、和谐、长期的经贸往来。
按照“上合策源、临空支持、胶州托底、全域联动”发展路径,我们全力当好平台搭建者,重点突破上合国际城、枢纽港新城、卡奥斯新城等五大新城,打造容量大、功能全、服务优、底座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我们全力当好资源链接者,推动省内、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优质区位资源通达上合,力争年内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000列,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达到120亿元、增长50%。我们当好方案提供者,聚焦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上合经贸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打造更多“上合示范”。
记者:今年是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全面发力的一年,依目前的情况看,您觉得“临空支持”效力是否充分发挥?
于冬泉: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区域。预计年内胶东国际机场将实现旅客吞吐量2000万,货邮吞吐量30万吨。按照“非空莫入”产业导入原则,临空区已竣工投产项目15个,总投资441.93亿元,国家级平台的效能逐步释放。
但不可否认,起步阶段的临空区,产业生态尚未形成,缺少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空港能级有待提升,客货吞吐量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园区配套有待完善,新基建、新能源应用场景不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上合空港新城,我们聚焦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产业链,加快推进与联邦快递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力保芯恒源一期、千里行、综保展示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芯恒源二期、空天科技博览城等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保航空大道延长线10月底建成通车,上合商旅文国际未来城配套道路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