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牺牲之后

2023-12-21 15:45刘一凡
名人传记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冰面老乡烈士

刘一凡

罗盛教,1931年出生,湖南新化人,1951年4月入朝作战,1952年1月2日因抢救朝鲜落水少年英勇献身,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被朝鲜政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但当年,罗盛教牺牲最初曾被定性为“溺之事故”,朝鲜老乡坚持隆重安葬,志愿军师长彻查后终于为英雄正名。2009年,罗盛教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罗盛教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1952年1月初的一天,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师长叶建民检查完工作回到师部,看见师部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朝鲜老乡,他们的表情又激动又悲痛。叶师长感觉出了大事,急忙让随行参谋下车了解情况。

参谋很快回来报告说,师侦察连有名叫罗盛教的战士,为救朝鲜少年溺水身亡。这些朝鲜老乡到师部来是为罗盛教请功的,还强烈请求部队让他们按照朝鲜最隆重的礼仪来安葬罗盛教。

听完参谋的汇报,叶建民忽然想起刚看到过的一份事故通报,通报内容正是罗盛教的“意外溺亡”。但眼前有这么多的朝鲜老乡来到师部要为罗盛教请功,可见通报中所述罗盛教“意外溺亡”,并不是一起普通事故。

叶建民马上派人把相关科室的两位科长找来,问他们是否知道此事,得到的答复是罗盛教确实是掉进河里溺水身亡。按照规定,师里已经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到军里,并在各团作了事故通报。

原来,志愿军连队里有两种表格,一种是“战斗减员”登记表,填写作战过程中伤亡、失踪人员,牺牲者属于革命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另一种是“非战斗减员”登记表,用来上报事故伤亡和病故者。罗盛教就是作为第二种情况上报的。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件事既然已经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到军里,并作了通报,说明已经定性,如果再做出什么改变,势必会影响部队形象。但叶建民认为,作为师长,自己有责任将这件事的真相弄清楚。如果救人事迹被上报为“事故伤亡”,不但无法向广大朝鲜群众交代,更对不起英雄的在天之灵。尽管这件事有些棘手,但叶建民还是决定要对此次“溺亡事故”重新进行调查。

第二天一大早,叶建民冒着严寒来到罗盛教的“溺亡”地点察看。朝鲜老乡闻讯纷纷赶来。一位妇女拉着一位少年,一见到叶建民就扑通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向叶师长施礼道谢,并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声泪俱下地讲述罗盛教救人的过程。

原来,这位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就是被罗盛教救起的男孩。

那天,崔莹和几个同伴在冰面上玩耍,不慎摔倒后压破冰面,掉进了近三米深的冰河。崔莹不停地拍打冰面,拼命攀着冰沿往上爬,但因为力气小,不但没爬上来,反而重重地沉了下去。几个同伴在冰面上急得大叫。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和战友听见。见情况危急,罗盛教来不及多想,把帽子往地上一扔,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衣服,还大声叫战友赶紧去找杆子。当时天气十分寒冷,气温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跑到冰窟窿边时,罗盛教脱得只剩下一件单衣了。他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在冰水中奋力摸索,不时浮出水面换气,接着又钻进冰水里继续摸索。

过了好一会儿,罗盛教终于在水下摸到了崔莹。他紧紧抓住崔莹,用尽全身力气将崔莹推上冰面,可还没等小伙伴将浑身颤抖的崔莹拉上来,冰面再次塌陷,崔莹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

此时,罗盛教已冻得全身发紫,体力消耗殆尽。他正要奋力爬出冰窟窿,看见崔莹再次落水,便以惊人的毅力又一次潜入水中。过了很久,罗盛教用尽最后的力气,用自己的头和肩,终于将崔莹顶出冰面。

这时,战友不知從什么地方拖来一根电线杆,崔莹抱住电线杆,被连拉带拽地拖上了冰面。战友再次跑到冰窟窿旁边,将杆子伸到水中,焦急地盯着水面,大声喊罗盛教的名字。战友多么希望罗盛教能够抓住杆子,将他拉上来,然而水下寂然无声,无论怎么喊,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这时,闻讯赶来的朝鲜老乡带着工具跑来砸冰救人。可他们找了半天,仍未能找到罗盛教。老乡们顺着河流方向继续找,在离出事地点近百米处,捞起了被急流冲到这里身体已经冻得僵硬的罗盛教,大家不停地呼喊,他却无声无息。

老乡们赶紧把罗盛教抬到附近的部队,军医立即给他注射了强心针,朝鲜大娘还端来自己用土药和生姜熬成的汤,往罗盛教嘴里喂,但都无济于事,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可敬战士,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

罗盛教是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文书,1931年出生在湖南新化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十四岁那年,他又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

1950年3月,罗盛教毕业后到某文书训练班参加学习,同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虽然担任文书,可是战斗一打响,他就要求指导员让他参加抢救伤员的工作。平时,他经常帮驻地的朝鲜老乡担水、劈柴,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罗盛教目睹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扑在血泊中的妈妈身上大声哭喊,悲愤不已,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战争年代,减员随时发生,部队有个规定,连队出现减员需当天向上级汇报。罗盛教“意外溺亡”后,连里负责填写上报表格的文化教员书生气很浓,刻板地按照表格上的填写说明,将罗盛教的去世认定为“非战斗减员”,并在原因一栏填上“为抢救朝鲜儿童,不慎失足落水溺亡”。连领导看后也没说什么,签了字就让人送去团部了。团里又报到师里。当时师里的几位领导都下部队抓整训去了,只有一位刚调来的副参谋长主持工作,师里的工作纷繁复杂,副参谋长签了字就直接上报了,这便是罗盛教牺牲被定性为“溺亡事故”的经过。

天渐渐黑下来,全连官兵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家都没有吃饭,副连长拿来七尺白布缝成的“烈士服”,流着眼泪,将罗盛教的遗体包裹起来入殓。全连战士打着手电,抬着罗盛教的遗体,缓缓地走向附近的山脚下,战士们用十字铁镐挖了一个墓穴,安葬了亲爱的战友罗盛教。

可是谁都没想到,次日凌晨天刚亮,朝鲜老乡就将罗盛教的遗体起了出来,抬到了村里的小学校。他们来到部队为罗盛教请功,坚持要按照朝鲜风俗,将罗盛教的遗体在小学校里安息三天,再用最隆重的礼仪安葬罗盛教。

叶建民听到这里,心里十分激动。他走到冰面上仔细观察,发现那个导致崔莹落水的冰窟窿并不大,而且没有完全冻结实。可以推测,崔莹因为个子小,才不幸从这么小的冰窟窿滑落下去。但罗盛教个子高,根本不可能“失足”掉进口这么小的冰窟窿里,他一定是为救人主动跳进冰水里的。也正因为崔莹个子小,才能两次被罗盛教从冰窟窿口托出冰面。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人在冰河中坚持的时间本来就有限,罗盛教在冰水里几乎被冻僵,托出崔莹后,他根本不可能打破冰层,爬出这个口这么小的冰窟窿。如此看来,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并不是简单的“失足溺亡”。

通过现场勘查,叶建民对这件事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为志愿军有罗盛教这样的好战士而骄傲,同时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件事的结论,让更多人知晓罗盛教英勇救人的经过,让大家记住和学习罗盛教的国际主义精神。

那天,师长叶建民回到师部后,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告訴了师政委。当天夜里,叶建民主持召开工作会,做出师党委关于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的三项决定:

第一,高度赞扬罗盛教的牺牲,与战场牺牲的战士一样,是一项壮举,显示出了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同意朝鲜人民对罗盛教安葬的请求,接受朝鲜人民给罗盛教捐献墓地的义举,决定为罗盛教举行一次高规格的葬礼。

第三,撤销“事故通报”,并上报“请功报告”。整理罗盛教生平事迹材料下发各连队,迅速在全师掀起学习罗盛教热爱朝鲜人民的热潮。

1952年1月5日清晨,从方圆百余里赶来的一千多名朝鲜群众,身着盛装,早早来到小学校,为一位志愿军战士举行特殊的隆重葬礼。乡亲们用朝鲜人民表达对逝者最高敬意的礼仪,向罗盛教烈士表达敬意和哀思。

孩子们将采来的松枝叶铺在拼好的课桌上当灵床。乡亲们围在烈士的身旁,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样痛哭。几位朝鲜姑娘用温水轻轻地为烈士洗脸,还拿来准备结婚时用的化妆品为烈士化妆,好让烈士的脸色好看一些。村里的长者将自己藏在地窖里的珍品拿出来,摆在烈士遗体的周围。一位大爷捐出自己的白松木寿材,亲手为烈士入殓。一位名叫元善女的老太太主动献出自己风水极佳的一块向阳墓地,用来安葬烈士。她说:“我要把自己这块好地让给罗同志,他把心都掏给了我们。这里风水好,这就算是我们对他的一点报答吧!这样我心里会好受一些。”元善女还挖了两株马尾松树苗做成笤帚,将墓穴打扫得干干净净。

两千多名志愿军官兵也来参加了追悼仪式。叶建民师长和朝鲜当地党委书记以及被救少年崔莹,都在追悼会上讲了话,部队特地鸣炮二十一响,向罗盛教烈士的英灵志哀。

仪式结束后,村中的少年们抬起罗盛教的遗体,全村男女老少都跟在后面,流着泪,缓缓向墓地走去。当罗盛教的遗体被放进墓坑时,村民们再一次围拢过来,最后一次瞻仰烈士的遗容。

崔莹领着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三个小妹妹,抬来一块三尺长、一尺宽、五寸厚的石板,将它放在烈士墓前。又有两位姑娘从山上移来两棵小松树,栽在烈士墓两旁。崔莹将朝鲜尊贵的祭礼——一瓶酒、一碗饭和一碗豆腐摆在石桌上,在烈士墓前长跪,痛哭失声地向逝者宣誓:“罗同志,你舍身救了我,比我的亲哥哥还要亲,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救命恩情,我们要世世代代地纪念你。我已经十八岁了,我决心参加人民军,继承你的遗志,学习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志愿军同志一起去打败美国侵略者!”崔莹的母亲也声泪俱下地说:“罗同志为救崔莹而牺牲,这种恩情永远也报答不尽啊!”

随后,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乡亲一起,一锹土一把泪地埋葬了烈士,并共同培土,为烈士垒起了一人多高的坟冢。为了向烈士学习,朝鲜老乡纷纷表示,一定要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保证提早交纳公粮,支援反侵略战争。

几天后,老乡们又成群结队来到墓地,在墓前竖起一块五尺多高的墓碑,上面写着一行汉字:“罗盛教烈士之墓 石田里村民敬立 一九五二年元月”。墓碑的背面用朝鲜文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地牢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不久,上级机关将罗盛教的牺牲定性为和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一样,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壮举,并向所属各部通报表扬,号召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和工作人员学习罗盛教烈士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军人的崇高品质,进一步加强中朝人民的团结。部队文工团还派人到罗盛教的牺牲地点搜集材料,准备编写剧本在部队演出。罗盛教的事迹也传到了朝鲜人民军中,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也派人前来了解罗盛教的模范事迹。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称号。同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在罗盛教牺牲的地方,被救少年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村里的中学命名为“罗盛教中学”,罗盛教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安葬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朝鲜人民还编写了一首歌唱罗盛教的歌曲:“青青河,高高山,中国英雄万万年。我们心爱罗盛教,赞美的歌唱不完……”

不久,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的罗盛教烈士陵园,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建成。陵园里有纪念碑、纪念亭。金日成首相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纪念亭正面刻有“罗盛教河灌溉中朝友谊之花,罗盛教山吐放国际主义之光”的对联。陵园建成后,鲜花不断,祭奠的人群络绎不绝。

1952年2月初,新华社刊发长篇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事迹迅速传遍了中国和朝鲜,甚至传到了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国教育部专门将通讯的主要内容编入语文课本,许多中小学成立了“罗盛教班”,罗盛教烈士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罗盛教的事迹传回了烈士的家乡湖南省新化县。县人民政府立即派代表前往离县城五十多公里的松山乡桐子村,慰问罗盛教的家人并号召全县人民向罗盛教烈士学习。随后,新化县隆重举行了追悼罗盛教烈士大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中南分团团长张烈,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团長黄龟汉、代表许金玉及湖南省各界人士共一千五百多人参加了追悼活动。

罗盛教牺牲后,由于罗家缺少劳动力,生活有困难,政府优待了罗家两千六百七十斤稻谷,当地群众还热情地为罗家代耕农田。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先后收到两千多封中朝人民写来的信。在信中,许多人亲热地喊他爸爸,要求做他的儿女。罗迭开感慨地说,大家对我的儿子太好了,为了纪念儿子和报答大家对我们的关切,我们要努力生产,提高产量,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

1953年春,罗迭开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朝鲜,受到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隆重热烈的欢迎。金日成接见了罗迭开,并陪同他一起祭奠了罗盛教。

应崔莹一家的邀请,罗迭开来到儿子牺牲的地方——已经改名为“罗盛教村”的小山村。罗迭开到达那天,村里的老乡天还没亮就开始准备,小伙子们将道路打扫干净,姑娘们采来鲜艳的金达莱捧在胸前,老人们戴上乌纱礼帽,以最高的礼节等待罗迭开老人的到来。罗迭开刚踏进村子,崔莹就率先跑过来,喊着:“爸爸,爸爸,我的中国爸爸!”与罗迭开紧紧相拥。崔莹含泪对从中国来的父亲罗迭开说:“从盛教哥哥光荣牺牲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老人家。近一年来,我在盛教哥哥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和坚强的战斗意志鼓舞下,正在努力地学习。我一定要继承盛教哥哥的遗志,好好念书和工作,做您的一个好儿子。”

此后,罗迭开多次参加全国烈士军属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次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七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伯渠、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1982年,罗盛教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新化县建立了罗盛教纪念馆。罗盛教及千千万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猜你喜欢
冰面老乡烈士
冰面下
冰面上
《老乡系列》之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在天然冰面上滑行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冰面精灵
苏区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