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智颖
徐汇区星巴克臻选店的格局和别处不同,座椅环绕着吧台,周围是缀满各种时尚元素的人。每个人的耳机里不知放着什么音乐,头总是不自觉地晃着,或许也并无声音。细小的杯口处印满了女人的精致,抿一口就继续在电脑上码字,味道从来不是这杯咖啡的诉求。被某些因子触动的神经才是末梢张扬起的目的,苦涩但安慰着每一条艰难的毛细血管。
在这片略显魔幻的地带里,物欲俨然已不是其心向,某些遗失的神经元才是,忽而汇聚又顷刻间散落,似乎这才是常态。我是一名大学生,赶上户口的红利,在读一所还不赖的大学,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显得并不那么普通。空荡的课表提不起我半分兴趣,比起这些,我倒更喜欢眼睛,或者是通过它观察过后,跌落在视网膜上的独特镜像,勾连起我对某些遗失片段的找寻。所以,我在暑期申请了一份在星巴克的兼职工作,只为了那个坐落在四周座椅中心的制作吧台。这样我可以观察来自各方的人,从早到晚的人,从老到小的人。
我从此便整天站在吧台里,专于我的工作,擦拭着不同咖啡机外壁上的水渍,以便它反射的人物恰好落在我的视线里。因为没有什么新奇的人,所以也难免无聊,制作着一杯又一杯最普通的美式,递给一个又一个朝九晚六的人,偶尔有那么几杯复杂的,那便是最合适的观察对象。除了前辈们总盯着我做几杯手冲,也不时袭来几丝冰凉的目光,不比那冰块逊色。我要在极为有限的工作时长里观察,有的人也混了个脸熟,递给她时会留下一句“谢谢”,当然也有人嫌等得久了,还要嘀咕几句。
我所站的地方,正对着一面银色的墙板,虽然上面映着的人看不清模样,五官也总扭曲着,但从我来这里开始,到第三个周,靠左的一角上总有一个黑影,任我怎么擦也擦不掉,但我从未见过他。一天店里不忙,我打理着台面,转到左面,看到了那个一直停留的影子,原来是一位较老成的四十岁上下的男人。我一边擦着台面,一边看着他—— 一件肥大的汗衫任意堆叠在腰间,上面的污渍粘连着线头,裤子上有几处地方也尽力掩埋住灰尘。我每擦一会儿,那身衣裳就显得越发斑驳。他总是头也不抬地看着桌面,鬓上的胡子也像在呼号,所以茂盛成这样,他的眉宇间没有皱褶,但看不出一丝悠闲,嘴角微微向下,像勉强被掰弯的钉子,脸色和我每天打交道的咖啡豆无异。
过了一天,我到得很早,阳光从美罗城二层的玻璃透过来,像是刚刚好,落到那人身上。他像彻夜未离开过似的,头发也凌乱了不少,有几根直立起来的,像突然激活的末梢,原本以为他要开口交谈,但他只字未讲,桌面上多了几张散落的空白稿纸。我迅速扫视过去,很明显,他并无遮掩的意思。之后他便继续坐在那里。我出于好奇,给他端了杯水,他抬了一下头,眼皮下跃出几分不解,我没有与这束目光对峙的意思,溜回了吧台。
下午忙过高峰期之后,我继续收拾着各种杂物。突然,负责接单的机子上多了好几件商品,我抱怨几句便着手制作。有几款限定版的饮品,领班老王都还没教我,我只好喊他一起。不仅如此,各种甜品也是挑了最贵、制作起来最麻烦的,我手忙脚乱地应付着。终于做完,来取的正是那个坐在窗边的男人。
“我有钱,和他们一样,你不信?”他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里的支付软件,一心要让我把余额看个清楚。在那之前我并未开口,我目光里的疑惑像是张开了嘴,他也似乎看见那一排利齿,索性坐在椅子上和我强调起来。
“我不上班,但我有钱。我只是丢了一样东西,再也没找到,也不想让别人找到。”他自顾自地说完,没等我开口,便又朝着老位置上的那几张方格纸走去。
男人的周围总是很清静,来往的人寻找位置也总是避开他周围。那些人拎着把品牌标识放在最显眼位置的包,腕上手表反射的光似乎刺了一下他的眼睛,他便顺势把头转了过去。那道旋转出的弧线,似乎刻意地要与来往的人们划清界限。我又想起他总挂在嘴边的钱和那样不见的东西,但答案还是在他垂下的目光里模糊了。他一手把桌上的纸和笔摁住,似乎在用力,所以页脚生出了一些褶皱。他每天都来,一坐就是很久,位置也不变,因为我总能在清晨擦水渍时发现他的黑影,人们的谈论和纷争都惊扰不到他,那颗头一直低着。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人来找自己遗落的书。意外的是,书是从那个奇怪的人的桌子上找到的。我想起前一天下午他似乎翻看了很久,神情不像是在浏览,更像在检阅,特别是有几页,一直来回翻着。他的眼神在页码骤然间合上的那刻随着天色一起暗了——他周围,他自己,他的眼睛……他走到吧台,好像自言自语了一句“还是被找到了”,然后留下一张红色钞票就离开了。趁收拾餐台之机,我拿起他桌上的书,翻到那几页被重重折起来的地方停住了。直到老王喊我,思绪仿佛还停留在他汗衫的褶皱间。
日后我天天望着那處地方,叠好的那张钞票想还他,他却似乎凭空消失了。当我渐渐要把这位“怪客”忘掉的时候,他又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我第一眼没有认出来,只见他凌乱的头发修剪了,宽大的汗衫扎进了腰间,一条略显生硬的皮带束在外面,似乎还有新鲜皮革的味道,混进我新打开的一包卢旺达咖啡豆里。他转头看身边的人,那道旋转的弧线开始虚化,我渐渐看不清他与旁人的分界。今天又是一个高温天,我想着让他尝尝这包新拆的豆子。我刚过去,便看见他朝人群中去了,背后的汗衫被空调的风吹得鼓了起来。说不出他哪里不一样,只是在人群里越难发现他了。那块银色的面板上再也没有了那个黑影,那样扭曲,那样瞩目。
那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在地铁上点开手机里一家网红书店推送的一条推文,预告本周末将要展出几位著名作家的手稿。我看到其中一份手稿的出处正是那天桌上的那本书。我继续往下翻,看到这则手稿给出的说明是“关于一位新晋作家遗失的手稿”。我开始回想那天他如同检阅一般的目光,回想那些折起的页脚里隐藏着的惊异与慌张,回想他周围暗掉的光影里熄灭的最后一盏灯。直至我翻看每位作家的简介,那张古铜色的脸第一次这样清晰地出现,那件汗衫的褶皱开始有了松动。
我又想起书里他折起的那几页,想起他挂在嘴边的话,一声突来的叹息让我分辨不清方位。开学后课业渐多,我也辞去了星巴克的工作。看着堆砌着这座城市的万物,皆如同那些细小的突触,刺激着我所看到的一切精致、绚烂、荒诞。我想到,在光怪陆离的金色背后,必然也有遗失的珍宝。待到时光剥掉它的所属,遗失的便不再是它的存在,而是它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