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境脉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2023-12-21 14:06江苏省灌南县淮河路实验学校林志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建构情境

江苏省灌南县淮河路实验学校 林志文

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使境脉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合理建构并落地,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致力于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创建动态化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突出学生主体性,从而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学习问题或者学习任务, 自主自发地进行实践探究,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提升自身语文核心素养,对语文世界充满探索兴趣,最终使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关联紧密,“教”与“学”皆有裨益。

一、境脉学习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境脉学习模式的内涵

“境脉”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ontext,表示语境、文脉等含义以及人或事存在的来龙去脉与背景等,用于教育领域主要指“教学情境”与“教学脉络”。境脉学习理论主张基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建构、记忆、行为与动机而构成知识积累的内部体系,有利于学习者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消化新知,强调学习者自身内部世界对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因而注重对学习者现有学习结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应然分析。

境脉学习模式是以境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基本学习特征、学习心理、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学习需求,针对性构建适合学情与校情的新型学习模式,包含“知识境脉”与“学习境脉”两方面[1]。 主要通过搭建受学生喜爱或学生接受度高的教学情境与脉络, 促进学生打破前置概念,开阔学习眼界,挖掘学习资源,进入深度学习环节,最终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 境脉学习模式的特点

情境性。“境脉学习”的“境”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创设适切情境,同时贴合情境制定适宜的教学指导计划,激起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思学习成果。

系统性。“境脉学习”的“脉”既包含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条理性,又强调教师教学的代表性、实用性与衔接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学科知识,还要启发学生主动地将已有知识结构与新学习的知识内容联系在一起,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从而达成旧知巩固与新知内化的统筹一体。

学习者主体性与交互性。 在“境脉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讨论机会,促进学生学思结合;学生在立体的时空中自主探究思考,打破课堂与课外的界限[2]。换言之,学生得以在情境导引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对话,深化自身自主学习意识。

二、初中语文课堂境脉学习模式建构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可以细分为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互融互促且不可分割, 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作用显著。境脉学习模式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建构与实施厘清具体思路与方向。

(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有强烈的人文性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 这样, 学生才能充分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语篇中文字的韵味。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建构境脉学习模式,以“情趣境脉”为切入点,借助课堂提问环节的对话、文本故事化以及角色表演方式等触动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是建构境脉学习模式的最重要一点。 在此过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入情入境,收获最佳学习体验,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一课忘一课”问题频繁发生。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的知识内容,巧妙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口语表达以及延伸思考等方面。 将境脉学习理论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能指导学生活用思维导图,联动知识境脉,从实际运用需求出发,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事、物与教材中的相关材料联系在一起,实事求是地学用结合,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创造条件[3]。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小结,引导学生将个人经验与课文文本关联,激起学生对话热情。

(三)助推学生知识有效迁移

有效知识迁移与学生学习的内部世界关联紧密,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 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主动关联到相关或同类型题目来降低学习难度,搭建知识学习体系。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建构境脉学习模式,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灵活链接,要“活”的书,读“活”的书,将知识技能生动运用[4]。因此,从学生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解决类似问题,不但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还能“无痕”实现知识迁移,潜移默化地发展学习能力与学习内驱力。

三、初中语文课堂境脉学习模式的实施路径

境脉学习模式有着积极教学价值, 强调教学情境、意境、物境以及学习者心境等的全方位融合。 让境脉学习模式进入初中语文课堂, 是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原点, 境脉是学生学习的时空,境脉学习模式是学生建构自我认知的不可或缺。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范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块,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打造一个层层递进且螺旋向上式的课堂整体,使学生从“学语文”迈向“用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所在单元围绕“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体现求真严谨科学精神”进行编排。 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积累一定的阅读理解策略(提问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等),教学主要以境脉学习理论为依托,创设“搜集其他的大自然‘语言’”的情境,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启境

学生是否认真观察过气候变化?是否知道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又知道哪些可以观察物候变化的工具或仪器?为厘清基本问题,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前,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学前调查, 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话轻松定义何为物候,平时也不会主动观察天气变化,更不知道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仅能从字面意思上猜测,认为物候现象就是不同的气象。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提前制作的教学视频,辅助学生区别天气、气候与物候。 学生在声画结合的短视频画面展示下集中注意力,直接提出自己的疑惑,转瞬进入到趣味学习情境之中。 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快速解读新字、词含义,配合教学课件进入精读新品环节。 学生在阅读提示:“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引导下,过渡至“搜集其他的大自然语言”的学习任务。 教师由此创设“立秋了,七年级的学生要组织一次种麦体验课, 作为八年级的学长学姐,同学们愿意告诉他们如何选择小麦最佳播种日吗? ”的任务情境,贴合实际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契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终极目标, 让学生阅读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实现课堂向课外的初步延伸,力求做好实践示范[5]。 这恰恰将境脉学习落在实处,使学生学习本课文本却不单纯将学习视野局限在本课, 是符合具体任务情境的循序渐进,脉络自成。

(二)学习任务入境

境脉学习模式下的情境创设仅是第一步, 且情境不只有一个,情境与情境相互关联,每一个情境都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学生通过情境任务完成实现知识学习的相应升阶。 此时,若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实操性,学生便能更快地激发动手兴趣, 关注知识内容的表达内涵,将所学内容学用转化[6]。 为了能成功地帮助七年级学生确定最佳的小麦播种日,教师设置以下几个教学任务,借助学习任务让学生入情入境。

任务一:整理课文提及的物候观测“活”仪器

1.确定关键词(找出文章中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段,为探索活动确定基本方向;结合文章插图与注释,画出文章关键语句)。

2.查找、整理相关农谚。

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相关自然段,凝练要点并搜集相关农谚(见表1)。

表1 自然现象与相关农谚

以具体任务为导引,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目的明确地提取关键词、句,对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取舍,避免阅读学习受到不重要材料的干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与信息整理能力。

任务二:搜集课文未提及的物候观测“活”仪器

以完成任务一为基础,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吗?(结合表1 信息,确定学生借助网络媒体扩大学习搜索范围的基调与方向)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相关自然段, 知悉物候现象的特点及其与农事安排的关系后,提出自己的物候观测看法,借助网络工具进行验证。学生面对同样的文本,阅读目的却发生了变化, 不再将探寻物候观测的活仪器的视线局限在课文本身,而是将阅读的重点与任务情境相结合,将探究的视线放在日常生活观察, 对文本主题思想的概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清晰有序。 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观察身边物候”的任务情境,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整理个人物候观测注意事项。学生一方面能结合课堂所学,由浅入深地观察反思, 另一方面能结合阅读探究提示与学习任务单等,科学制作物候观测小贴士,主动向教师、父母、专家等求助,掌握课文中未提及的物候观测“活”仪器,让知识学习动起来,感受常识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最终,当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物候观测感受制作一个表格, 大部分学生都能制作出可行的物候观测指南与农事安排说明。

(三)建立脉络出境

境脉学习模式是一种意义教学, 致力于让学生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连接的桥梁,知识与知识产生实质关联,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建构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性学习习惯, 持续迁移语文学习所得的知识与技能,在完成任务一与任务二的基础上,还可以设计升阶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个性化小结,建立自己独属的学习脉络。

任务三:生成指导学生种植小麦的指南报告

运用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与实践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着眼制作这份指南报告: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课文为要,抓住课文提供的信息,以不偏离任务主题为目的,制作简易版指南报告;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结合文章提供的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烟台则在立夏,北京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相对晚等,配上当地实例数据,形成一个更加严谨的指南报告。

在学生完成该任务后,教师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的拓展性实践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境脉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师生、生生间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7]。 如教师布置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拓展作业, 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该拓展作业中负责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出芽、拔节、开花等,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根据植物是否出现候应现象判断其是否能作为物候观测的“活”仪器而存在,助推学生自学、自践、自评全过程整合。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境脉学习”是将语文要素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互动有效组合、 对话的学习转型新方式,集情境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一体。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建构并实施境脉学习模式,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局限,改变学生“重背记、轻理解”的浅表化学习困境,还能够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语文文本的意蕴美与人文美, 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深度、有厚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建构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