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11月24日,记者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为统筹解决当前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总量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围绕《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规划》目标,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倍增方案》)。力争到“十四五”末,山西省每万名劳动力(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据了解,《倍增方案》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人才靶向招引,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候鸟”服务等形式,扎实推进省校合作,以建设“12大基地”为抓手,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企业急需紧缺人员的招引力度。面向全球遴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家、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晋创新创业。推进落实“十四五”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植数量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山西省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加。
加强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聚焦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项资金,强化创新创业平台的“磁吸效应”,建立对创新团队稳定支持的倾斜政策,鼓励潜心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与探索。通过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分中心、“兼职兼薪”、“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等途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将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汇聚到山西省相应的产业技术平台,实现“唯才是用、外才晋用”。
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科研人员优势。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源优势,努力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深入实施高等教育“1331工程”,全面提升基础研究人员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培育高水平的基础科研人员团队。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高级蓝领”实用型人才。有效吸引山西籍人才返晋和省内优秀本硕博毕业生留晋从事科研活动相关工作,努力实现“晋才晋用、晋用晋才”。
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0个。
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借鉴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体系,力争到2025年认定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
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积极打造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到2025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
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万名企业家培训计划”。大力培育山西省青年一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大力提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具有新晋商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制度,完善山西省高层次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体系。支持留学人员来晋(回省)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單位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到2025年,全省博士后“两站”达到100个。
加强卫生医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136”兴医工程,持续推进“四个一批”科技兴医创新计划,拓宽医疗科技人才整合新路径。提倡医工结合、医理结合,鼓励临床应用转化,分层分批挖掘约60名医学科技人才、培养30个左右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30个左右医学重点实验室、开展200项左右重大临床科研项目,大力培育卫生医疗科研人才。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快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打造一流国家农高区,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及各类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持续加强与国外引智渠道的联系,积极举办海外人才对接活动。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基地,嵌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提升科技开放能级。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