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洲,耿嘉浩,刘聪达,李继龙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8)
光致变色指的是一个化合物A,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之下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效应,并最终生成产物B,因为结构上出现变化使得其吸收光谱的颜色出现变化,而在另外一个波长的光照射或者是热的作用之下,产物B 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式[1]。
光致变色现象为现代生活提供崭新的色彩,将相应的化合物引入到包装装潢、玩具制造、油墨生产、液晶显示等新领域内;会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可分为螺吡喃类、螺噁嗪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俘精酸酐类、席夫碱类。
本实验将简易合成席夫碱类2-(2,4-二硝基苄基)吡啶,结合光致变色原理,用环氧树脂做成形态各异会变色的物品,例如变色的眼镜、变色小熊、变色花朵等。本实验试剂仪器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紧凑、现象明显,有着较强的趣味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让公众领略化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参与者真切感悟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1)2-苄基吡啶溶液在100 ℃下水浴加热,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2 个硝基基团取代氢,得到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吡啶化合物直接硝化,亲电试剂主要进攻N 的间位,反应条件强烈,但硝化产率很低[1],收率仅在40%~50%。
2)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溶液中的硝酸和硫酸,反应方程式见式(1)、式(2):
3)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变色主要是由于紫外线照射下,分子结构变化,发生了分子内的质子迁移,使其从黄色变为蓝色,数小时后能恢复原状。
仪器:HH-1 型恒温水浴锅、水浴锅、球形冷凝管、直型冷凝管、CPA225D 型电子天平、CJJ79-1 可控温磁力搅拌器及常规实验室用仪器。
1.3.1 制备2-(2,4-二硝基苄基)吡啶
1)硝化反应:向烧瓶中加入12 mL 浓硫酸和搅拌子,建立冰浴,使其冷却至5 ℃,10 min 后再向酸中缓慢加入2.5 mL 2-苄基吡啶,搅拌3 min 后,逐滴滴加2.25 mL 浓硝酸。取出烧瓶,安装球形冷凝器,放入恒温水浴锅,于100 ℃下水浴20 min。
2)提纯:将产物从小烧瓶倒入烧杯中,建立冰浴,使其冷却至5 ℃,蒸馏水洗涤烧瓶,然后倒入烧杯中,称取20 g 氢氧化钠溶于250 mL 水中,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检验溶液酸碱度呈碱性,提纯完成。
3)萃取: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向烧杯中加入200 mL 乙醚,搅拌20 min。
4)分液: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静置1 h,溶液分层,上层是乙醚层,下层是水层,排掉下层废液,将上层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5)除水: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镁,静止1 h。
6)过滤:将溶液倒入过滤装置中,用少量乙醚洗涤烧杯滤渣滤纸。
3)从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电网发展现状出发,智能电网的建设应从电源侧智能化、电网侧智能化、配用电侧智能化和调度智能化四个层面来布局。其中,电网侧智能化建设已卓有成效,配用电侧智能化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
7)蒸馏:将溶液倒入蒸溜装置的烧瓶中,加热至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将烧瓶转移到水浴锅中,不断有沉淀产生,放置1 h,沉淀完全产生。
8)再过滤:将蒸馏产物倒入过滤装置,并用乙醇洗涤过滤器和烧杯,滤纸上的颗粒就是的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待其烘干后,得到1.58 g 黄色2-(2,4-二硝基苄基)吡啶晶体。
1.3.2 冲洗照片
1)准备负片,选择照片,调整图像为黑白,完成黑白处理后调整图片为反相,得到反相图像,打印该图片就得到了想要冲洗照片的负片[2]。
2)称取1 g 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加入3 mL丙酮和3 mL 水,混合,并用其涂在水彩纸上,经过干燥处理(提前准备),将负片放在纸上,用两片玻璃夹在中间,在阳光下照射1 min,纸上就形成了负片上的图案[3]。
1.3.3 变色的小熊
1)准备环氧树脂,提前准备环氧树脂a、b 胶,将0.5 g 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加入到研钵中,倒入环氧树脂a,混合搅拌,再倒入环氧树脂b,混合搅拌,倒入泰迪熊模具中,缓慢固定后,形成蓝色的小熊,由于氮酸形式与硝基形式之间的转变,通过光或者热相互转化,有3 种互变异构形式。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分子进入环氧树脂之后,进行热致变色,使其变为蓝色。
2)用0.5 g 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制作小熊模型,固定后,紫外线照射1 h,小熊由蓝色变浅蓝色,2 h 小熊变透明,持续照射3 h 变为黄色,由于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破坏了2-(2,4-二硝基苄基)吡啶的分子结构,小熊颜色并不能回复成蓝色。
3)用0.5 g 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制作花朵模型,固定后,在紫外线照射下下3 h,花朵从蓝色变为黄色。
根据不同场景,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对于实验室和宽敞室内场所,如科技馆、中小学教室等,可以进行操作型实验,合成目标产物,进行指导教学;对于室外场所,如广场、公园等地点,可以做验证性实验,冲洗照片,制作变色的小熊等。室外展示时最好是阳光充足的晴天,有电源时对天气没有要求。实验用品需存储于棕色玻璃瓶中。
根据参与者年龄,将展示对象分为小学阶段(6—12 岁)、中学阶段(12—18 岁),本专业相关大学生及成年阶段(18 岁以上)3 个人群。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颜色的变化较为敏感,并且感兴趣,然而不具备有化学知识,所以重点是让他们体验制作变色小熊以及冲洗照片的过程,对化学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并感受化学之美与实验之趣。
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学科知识积累,但是对于化学原理缺乏相应的认知。因此在制作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光致变色现象的化学原理,并尝试用学到的化学原理去解答生活中与光化学反应相关的问题。
本专业相关大学生及成年人,对于本专业相关大学生,可以开展相关实验,掌握光致变色原理以及一系列实验操作;对于成年人,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制作物品和照片之后,进行紫外线防护拓展实验,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紫外线防护,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致变色原理,纠正其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
1)蓝晒法冲洗照片:还可以采用多种媒介,像纸、蛋壳、玻璃等,可拓展蓝晒的应用范围,丰富蓝晒的表现方式,展现化学科学的魅力。
2)制作变色物品:用多种模具制作不同形状变色的物品,像变色眼镜、变色手机壳、变色车膜、变色鞋等。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质量的2-(2,4-二硝基苄基)吡啶,在太阳光下照射不同时间,制备出不同颜色不同程度的物品。
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化学实验,通过硝化反应,合成2-(2,4-二硝基苄基)吡啶。通过学习该有机物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能的表征方法,掌握称量、提纯,萃取,分液,过滤、蒸馏等实验操作,普及光致变色等相关的化学概念以及化学基本操作,对化学发展前沿理论形成初步了解。该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较为简单、成本比较低廉,因此适合在化学或相关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中推广,同时其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面向大众进行化学科普讲解。此外,本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可以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本实验安全可靠,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化学科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