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萍
(阳泉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 阳泉 045000)
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是保证水质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将各种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这不但表明加强水质监测工作中有关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而且意味着对县级水质监测部门的要求标准也日益增高。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主要指为充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从监测活动开始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从而达到质量管理要求,实现监测目的[1]。
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水质监测的釆样地点应具有代表性;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釆样容器设备和采样方法符合技术规范要求;釆样量应充足且有可靠的保存方法;样品运输、交接、分析、处置、保留过程中应予以记录;实验室应确保其工作环境、检测人员、设备设施、分析方法、药品试剂、器皿等满足检测的要求;在整个检过程中应及时填写记录;检测数据传输、评价和综合分析报告编制等符合检测方法的规定。
目前水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监测条件与监测要求不匹配,监督力度有限等。
当前,县级监测站还存在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不能与现有监测工作相适应,所产生的后果便是监测机构及人员没有实际的指导依据,对质量控制的重要程度无法产生清晰的定位与认知,对实际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水质监测工作难以行之有效地开展。
目前,县级监测站普遍存在设备及人员配备跟不上环境监测的要求。人员方面,普遍存在监测人员冗杂老龄化,以及监测技术有限等问题;仪器设备方面,县级站所配备仪器普遍落后,加之设备管理员没有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加快了仪器老化速度;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县级站监测场地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开展。
对水质环境监测而言,一大重要缺陷便是对于工作的监督力度极其有限。由于自然环境中水资源存在特殊的地位,流动性大、循环性强,相对于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更具有隐蔽性,给水质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环境监测工作中,从样品的采集到监测报告的编制,各个环节的监督就尤为重要,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短缺,导致了水质监测部门的相关操作人员工作不当却无从得到有效指导与矫正的情况。
强化我国的水质环境监测质控工作,主要措施是健全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严格遵循标准、技术规范;提升监测能力;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加大水质监测质控监督力度。
加强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可行性的水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即建立从采样到报告审核发出等各环节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其次,管理层应向全体监测人员进行宣贯,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岗位上,使每个监测人员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同时每个监测人员都要认真学习理解,坚决贯彻执行,保证监测工作做到有据可依,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共同完成质控目标。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作为检测依据并做好标准的查新工作,确保所使用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同时水质监测人员应以高规格、高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熟悉当前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遵循水质监测的技术规范,提高监测活动的规范性。
加强实验室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第一,为了保证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县级站应做好监测人员的持证上岗考核工作,根据本站发展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譬如自学与实验室举办专题学习相结合,派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相结合,参加国家及省环保部门举办的各种相关知识学习班等,实时更新人员技能,使其接受新知识。第二,在日常工作当中,应定期采取措施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保持仪器设备外观整洁,标识齐全有效。第三,县级环境监测站应积极主动向上级环保部门申请政策的倾向和资金的投入,给县级站配备更多高素质的监测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3.4.1 水质现场采样中的质量控制
水质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条件。要做好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采样前需制定包含路线与时间规划、人员与车辆安排等的详细周密的采样计划,同时应根据样品分析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采样器材、水样容器、保存剂、样品运输装置等。采样时还应注意应除去水面的污染物与无关漂浮物,保证采样点的环境清洁、数据准确;采样时除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要先用采样水荡洗釆样器与水样容器2~3 次,然后再将水样釆入容器中,并按要求立即加入相应的固定剂,贴好标签,并做好现场采样记录;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项目加采现场空白样或不少于10%的现场平行样,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
3.4.2 水样保存、运输、流转中的质量控制
水样的保存运输及流转中实施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常用水样保存措施是冷藏或冷冻,也可加入化学保存剂诸如抑制剂、氧化剂、还原剂等。水样运输前应检查样品是否齐全,是否全部装箱;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样品的完整和清洁;采集的水样应由采样人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双方核查无误签字后,样品进入分析流程。
3.4.3 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主要方法有:加标回收率测定、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留样复测、质量控制图,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质控样进行核查、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指由外部有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程序的实验室或专业机构,通过发放考核样品等方式,对各实验室报出合格分析结果的综合能力,数据的可比性作出评价的过程[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主要方法有: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验证,质控考核等。通过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发现内部质量控制中未发现的问题且及时纠正。针对符合相关要求的水样进行分析时,一个不能略过的步骤便是做实验室空白,对于空白值显著偏高的情形,应当彻查原因,消除产生偏差值的不利因素;针对曲线截距、斜率以及相关的系数的校准,应当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校准曲线的绘制,浓度值应较均匀分布在测量范围内,4~6 个浓度单位所获得的测量信号值的相关系数(r)应≥0.9990;每批样品应测定10%的平行双样;测定10%的加标样品是每批样品的最低要求,测得的绝对误差和回收率应符合相关标准;分析工作完成后应对质量控制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确认质量控制结果合格后方可实施后续操作,否则应终止检测活动,分析原因,必要时对有效期内存留样品进行再测试,或重新采样测试。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每次检验必须记录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样品准备,检验人员的标识等。
加大水质环境监测监督力度是针对质量控制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首先,可以减少避免水质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从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流转、分析和处置等环节操作不当的问题出现,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当针对县级水质监测实验室,应配备由具有一定监测能力的专业人员所组成的监管部门,监督对象应覆盖监测任务所涉及的监测人员、场所、项目、环节,致力于监督控制监测技术的技术标准和全部流程。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有影响监测结果质量的问题时,可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暂停或终止监测活动,及时进行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
本文提出了水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即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环境监测条件与监测要求不匹配,水质环境监测监督力度有限,提出了针对质量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即健全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提升监测能力,建立覆盖水质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加大水质监测监督力度等,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