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莹莹,谢西梅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多是由内伤及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外邪入侵、情志失调等原因所引起的气血运行上逆、脏腑阴阳失调、风火痰瘀蒙蔽神窍,在临床中常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1]。临床研究发现,中风后易并发睡眠障碍、血管性痴呆、抑郁等症,而上述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品质和神经功能[2-3]。
石学敏院士首创的“醒脑开窍”针法是基于中风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基本病机而建立的,以“醒脑开窍、滋养肝肾为先,疏导经脉为辅”的一种特色方法,因其选穴规范、操作手法标准、疗效显著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中风各期及中风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中[4]。笔者选择中风后抑郁、中枢性疼痛、吞咽障碍、睡眠倒错4个独特并发症,以整理和分析醒脑开窍针法防治中风后并发症的优势和劣势,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中风发生后出现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据统计,该病的发病率为11%~41%,其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关[5]。临床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分别是以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睡眠障碍等为特点的精神状态问题及相关躯体机能问题,甚者会发生自残、轻生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进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压力[6-7]。
石学敏院士所提倡的“醒脑开窍”针法可有效防治中风病。PSD的病机特点主要为脑窍郁闭、神机不用,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则可醒脑开窍、调神解郁。贾军丽[8]将200例PSD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使用氟西汀进行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法。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和HAMD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小,可能与改善大脑血流、促进血肿吸收、协调血清神经递质含量等相关。付巍[9]应用醒脑开窍针法干预PSD患者,发现针刺缓解PSD的机制可能与改变单胺类神经递质、减少血清IL-6及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相关。宗静杰等[10]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结果发现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再发率和致残率均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醒脑开窍针法改变脑血液状态、抵抗出血后炎症反应和促使受损神经细胞功能修复相关。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手法在改善抑郁状态、改善神经功能评分、调整人体血清中神经递质浓度、调节神经细胞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等方面均不弱于传统抗抑郁药物治疗。此外,提早对早期中风患者实施针灸干预不但能促进损伤后脑组织的恢复,也可以建立新的中枢神经细胞通路,从而改善患者的生理机能及抑郁状态。同时,针刺疗法亦可促进整体机能的恢复,进而降低PSD的发生率。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指一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继发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痛觉和知觉异常为主,其疼痛表现为连续性烧灼样、冰冷样、针扎样、压迫样剧痛及射伤样疼痛等[11-13]。脑卒中幸存者中有8%出现CPSP,临床症状一般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14]。CPS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醒脑开窍”针法重在调神,通过以神导气、疏理气机,使气行痛止,治疗各种痛证[15]。赵艳香等[16]以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法治疗中风后背侧丘脑痛,有效率达到了93.10%,远远优于针刺病灶侧顶颞后斜线的对照组。研究表明,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头针可反射性增加头部血管的血流量,促进大脑的功能恢复,进而改善中枢性闸门功能,产生痛觉抑制,缓解患者疼痛状态。刘莹等[17]则强调醒脑、调神,以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头皮针及华佗夹脊穴“盘龙刺”治疗卒中后背侧丘脑痛,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临床效果显著。有研究证实,针刺可通过减少痛觉传导递质P物质及神经肽的释放治疗神经损伤后自发性疼痛和痛觉过敏[12]。李雅洁等[15]研究表明,相较于西药普瑞巴林,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增加血浆P物质,降低β内啡肽含量,从而显著减轻背侧丘脑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路明等[18]以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皮针电冲击治疗背侧丘脑性疼痛,总有效率为92.50%,可促进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供给,从而减少外周血流阻力,这可能是因为针刺能够激发大脑和脊髓中脑啡肽能系统以及脑内β-内啡肽能系统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中枢性疼痛常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以基础,并配合多种治疗手段或干预措施,针对痛的部位循经取穴及局部取穴,以调神为主,通经为辅,共奏调神导气、移痛止疼之功效,对于中枢性痛证亦有佳效。
在中医学中,中风后吞咽障碍被称为“喑痱”“噎膈”[19],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元神失用,咽窍不利[20]。从现代医学来看,卒中的发生往往会损害大脑皮质、皮层下行纤维、脑神经根等与吞咽功能有关的部位,使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临床可见进食障碍、饮水时呛咳并伴有大量流涎等症状[21]。
此病病位在脑,故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神导气,疏通经络。有研究显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推动颈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量,增加脑部供血,恢复脑组织对咽喉部肌肉、神经的支配作用,进而改善或者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22]。李红睿等[23]联合使用醒脑开窍针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现观察组的各项分数均优于研究组,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和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使用效果更明显。卢兰香等[24]以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性吞咽困难患者,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得更佳。郝有志等[25]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发现相较于单纯刺络放血法,两者联合应用时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更加显著,其临床有效率也更高。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作为一项特色疗法,一方面能够通过调整大脑皮质,释放神经冲动,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反射,进而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激活上行脑干网状结构系统,以激发中枢神经兴奋性,促进吞咽反射弧的重建与修复,进而改善吞咽功能。
中风后睡眠倒错是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可归属于中医学“嗜睡”“不寐”“梦魇”等范畴,病位在脑。本病主要症状为睡眠节律的日夜颠倒,白天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晚上则精神亢奋,入睡困难或彻夜不眠。由于此类患者白天嗜睡,日间康复训练不足,进而影响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26]。同时,本病可诱发患者抑郁、不安等精神心理问题,降低其生存质量,延缓中枢神经功能系统的恢复,甚至增加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27]。
目前,有研究显示,卒中后睡眠倒错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卒中后与睡眠有关的脑组织出血或缺血,导致相应脑组织受损及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失常[28]。潘丹等[29]运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项八针(项四花穴、风池、风府、大椎)治疗60例卒中后睡眠倒错患者,有效率优于单纯口服艾司唑仑片的对照组,表明醒脑开窍法结合项八针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有效避免了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且在日间嗜睡状态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刘婧等[30]亦发现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项八针治疗睡眠倒错不仅在改善睡眠倒错症状方面较常规药物疗法效果更佳,也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王瑞娇等[31]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倒错患者的临床疗效,46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8%。杨坤[32]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耳针治疗中风后睡眠倒错,发现该疗法在改善患者白日嗜睡状态上效果更佳,但不能完全替代针灸配合镇静药物。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卒中后睡眠倒错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脑部血供和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两方面。醒脑开窍针法可能通过对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来平衡患者的浅睡眠与深睡眠比例,恢复睡眠-觉醒节律,进而达到改善患者整体睡眠质量的目的。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绿色疗法,具有全方位、多靶点、多体系的调节作用,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首立的治疗脑卒中各期及脑卒中后并发症的规范化针刺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把辨病与辨证有机融合,随证配穴,配伍严密,补泻得当,通过“醒脑”达到调神、调和周身气血的功效,使得脑清神明,相关组织器官功能得以恢复。
尽管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各类并发症已有不少临床数据支撑,但其疗效评价系统尚不完善,难以用现代化指标进行量化,难以快速有效地找出高质量证据,建议今后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规范开展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各类并发症的证据级别。此外,中国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理论的融合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各种并发症开辟了崭新的思路。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配合应用其他新兴特色疗法,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新发展趋势,其操作简便、绿色经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