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2023-12-21 05:44:32司茹铱
小学生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运动体育

☉司茹铱

小学生的主要特征是活泼好动、心理发展比较快、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容易沟通、可塑性比较高。所以,如果小学生在做某件事情中出现挫败感,或者恐惧某一个事物,就会在日后生活与学习中排斥该事情与事物。运动损伤的种类比较多,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普及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形成原因和有效的预防策略[1]。

一、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学生运动损伤

(一)运动损伤概述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多种损伤即是运动损伤,同多种日常活动损伤、交通事故损伤和工业损伤有着根本的区别。体育活动的具体运动方式、动作技术等因素直接影响体育运动损伤的形成和损伤的部位。

(二)运动损伤分类

根据运动损伤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类,可以分为皮肤损伤、骨骼和内脏器官损伤等;依据损伤部分创口面归类,有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种;根据是否丧失运动能力归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训练的属于轻度损伤、训练中需要暂时停止或减小损伤部位运动量的属于中度损伤、需要完全禁止训练的属于重度损伤。

(三)运动损伤常见部位和多发伤病

足球运动:运动损伤一般发生在铲球、带球、抢球、截球和踢球的时候;篮球运动:运动损伤一般发生在上篮、缓冲的时候;排球运动,损伤一般发生在扣杀、拦网的时候;对于体操、健美操与武术等活动,损伤一般发生在压腿的时候;跳远和跳高运动:一般由于道路不平、坑内有杂物、踏跳过猛等原因,导致学生扭伤裸关节或者膝关节韧带,还容易挫伤足跟软组织与损伤半月板。

二、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未深入认识安全问题

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没有透彻认识运动损伤问题,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未及时采取有效预防策略[2]。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未合理安排队形出现拥挤,就会为发生运动损伤埋下隐患。在体育活动中,男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表现欲望也很高,在运动中经常会忽略自身的安全盲目做动作,这是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和男学生不同,女学生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畏难、羞涩等现象,这会让她们在运动中畏首畏尾,容易因为不规范的运动而出现运动损伤。

(二)未做充足的热身运动

在从事体育运动以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充足的准备活动有助于学生加大身体各器官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快身体代谢速度、提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协调并优化肌肉伸缩性,进而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运动状态,有效减小运动损伤的概率。同样道理,若不做好充足的活动准备,学生就会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小、身体协调性差和肌肉伸缩性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在运动中的技术动作,让技术动作变形,不仅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而且也容易出现运动损伤问题。

(三)未合理进行组织安排

小学体育课的时间是四十分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既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还要为学生提供趣味化的体育课堂,这是一个需要推敲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就要合理设置体育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正确应用、保护和维护运动器械设备等。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采取针对性授课方式,要知道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体都不一样,所承担的运动负荷量也不相同。一些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授课方法单一化的问题,没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也是学生出现意外运动损伤的一大原因。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教学常规落实不到位、要求松懈与控班能力弱的问题,在课堂中没有仔细观察学生,不能第一时间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从而导致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

(四)未合理把控运动负荷

当前,大部分小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从小在蜜罐中长大,不能吃苦,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基于应试教育环境下,小学生也同样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这就是当前大部分学生体力不足、容易产生运动疲劳的主要诱因。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合理把控学生的运动负荷,而为学生布置超过学生承受范围的运动负荷,则容易让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现象[3]。运动损伤一般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过大的运动量会让学生中枢神经出现疲劳感,让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运动,进而出现意外损伤;二是运动量过大,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导致学生不规范做出技术动作,从而诱发损伤发生;三是运动负荷量会让学生肌肉和神经中枢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出现身体不适感。

三、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方法

开放性与特殊性是体育课的主要特征。一般都是在户外开展体育课,所以,运动损伤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教师也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最大化减小学生的运动损伤概率。教师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运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意义。此外,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把握学生身体机能、科学安排运动量,带领学生充分感知快乐体育。

(一)强化运动损伤理论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深入认知安全问题,了解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视度。强化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教学中要严格坚持理论为辅,运动技能为主的原则,每个学期在固定时间开展理论知识教育,专门向学生普及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概念、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和预防策略等。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一名学生受伤,其他学生围观受伤学生的场景。其实,过多的学生围观受伤的学生,会让受伤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因为围观而遭受心理打击,让受伤学生的心理遭受第二次打击。针对此问题,小学体育教师要向学生普及运动损伤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方法,即使突然出现运动损伤,也可以从容面对,不会因害怕紧张而遭受二次心理创伤[4]。除此之外,在实施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

(二)教学前了解场地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在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以前,教师要掌握场地情况,如果场地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修整场地;若运动器械有安全隐患或者不牢固,要及时修理运动器械,对于不能修理的器械,要及时更换新的设备。规定学生必须身着运动服和舒适的运动鞋参加体育活动,禁止穿皮鞋、凉鞋或者不舒适的硬底鞋。充足的准备活动有利于有效启动运动系统机能以及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尽量减少肌肉、韧带拉伤的概率。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需要严格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逐步掌握动作要领,禁止盲目运动,尽量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教师要正确示范动作,有机融合示范与讲解。在练习环节中,教师要第一时间指出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合理把控练习节奏。在分组练习中,需明确各组安全负责人,在练习投掷的时候,要求学生不可以面对面投掷,各组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自保和保护他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能力。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实施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深度思考与研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具体学习需要、身体特征以及年龄针对性甄选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前预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多种问题,然后制定教学方案与预防策略,确保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充实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有机融合教学中各项目,锻炼学生协调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训练学生平衡能力与身体柔韧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上肢与下肢,与此同时,为强化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要重点为学生讲解运动要领与技巧,规范化学生运动动作。教师还可以融合多媒体与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并提高授课效果,教学中结合学生实情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为学生安排过多的运动量。过多的运动量会加重学生的身体负担,还会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四)强化体育器械管理,科学制定营养膳食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需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则,要求学生遵循规则,这样才可以顺利实施各项教育工作。良好的课堂规则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为管理学生提供帮助,并有效降低出现运动损伤的次数。日常教学中还要加强对体育器械的管理和维护,整理并分类体育器械,将其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课堂中,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着装是否符合规定,不允许学生带尖锐锋利的物品,实施教学工作以前,要仔细检查,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并且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率。除了要强化管理体育器械外,还需要科学制定营养膳食,根据学生的营养需要针对性制定营养膳食。通过科学的营养膳食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身体成长的需要,还有利于学生修复肌肉和纤维,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从而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打好基础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在学生训练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食用含蛋白质的食物,让学生通过补充蛋白质来丰富肌肉,以更好地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身体优势。此外,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对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助推作用。

(五)合理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想要确保学生学好体育技能,就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动作并传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是学好体育技能的前提条件。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够清晰讲解动作,不能规范化示范动作,将会误导学生,让学生走入误区。例如,以投掷类教学为例,假如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讲解示范,将会误导学生,会使学生因不规范的发力动作而出现运动损伤问题。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站位,禁止学生站在投掷区域内,不合理安排学生队形,将会增加运动损伤的概率。因队形不合理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并不是罕见的事情。针对此问题,在为学生开展投掷类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重视队列队形,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的安全。而且,教师还要做好授课前的备课工作,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仔细分析并充分把握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和容易出现损伤的环节,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在做危险动作的时候,如跨越式跳高运动和前滚翻运动等,要给与学生一定的帮助和保护。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性,将安全放在首位,因为如果出现安全事故,一切教学成果都将归零。通过大量案例证实,大部分运动损伤都源自于人为因素。所以,在日常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实施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策略,最大化降低多种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得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预防的方法有:强化运动损伤理论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教学前了解场地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管理体育器械,科学制定营养膳食;合理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唯有这样,才可以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运动体育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