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民歌“三唱”教学策略

2023-12-21 05:44:32袁文明
小学生 2023年24期
关键词:民歌新课标教学活动

☉袁文明

“三唱”是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全新音乐教学理论,依靠形体上的展现、韵律上的表达、方法上的创新来赋予学生全新的审美感受,唤醒小学生审美、表达的学习热情。在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中,“三唱”教学实现了感知、表达、创新的多元交互,为学生掌握音乐技巧与声律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灵感。关注“三唱”的表达特点,针对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展开强化训练,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音乐教学活动。

一、“三唱”的概念论述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审美技巧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创新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歌唱、创作的过程中联想,解读小学音乐民歌作品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1]基于此,可以尝试构建以“三唱”为特点的教学课堂,全面优化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活动。传统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单纯以“唱”为核心,不关注情感与艺术的协调,忽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活动亟待优化。“三唱”教学围绕着“唱形”“唱韵”“唱新”三个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同时,依靠形体上的动作表现、韵律上的情感表达、手法上的艺术创新来满足小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对其各项音乐技能实施强化训练。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三唱”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基于认知、感悟的视角实施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更为出色的音乐技能。

二、新课程标准下实施“三唱”的教学意义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课程角度,要培养小学生出色的音乐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与音乐知识,促使其形成出色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在艺术角度,基于民间艺术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全面解读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三唱”,对于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落实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学意义,“三唱”从形、韵、新三个角度展示音乐知识,锻炼小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审美技能,对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创新,为学生与音乐知识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环境。其次,发展意义,“三唱”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深入,除了对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的讲解之外,教学活动中还涉及了音乐实践、形体表达、艺术创新等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音乐学习需求进行自由发挥。最后,传承意义。针对小学音乐民歌受众少、传播范围有限的特点,“三唱”将民歌文化与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传承意识。“三唱”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借由“三唱”实施教学,可以推动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向着新课标不断靠拢。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民歌“三唱”教学策略

(一)融入民族舞蹈文化,“唱形”教学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推动小学音乐民歌“三唱”教学的创新实施,要对“三唱”的核心概念进行细致解读:除了挖掘民歌艺术资源之外,还要基于文化视角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其搭建从音乐通往艺术的桥梁,主动解读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特点。[2]在“三唱”教学中,小学民歌艺术与民间舞蹈艺术和谐共生,为小学生了解音乐文化作品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将舞蹈文化与小学音乐民歌作品结合起来,落实“唱形”教学,启发学生的音乐技能。

以苏少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彝族娃娃真幸福》的教学为例,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音乐民歌教学,要满足小学生的律动需求,结合舞蹈动作完善教学模式,用舞蹈、韵律的相互搭配实施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认知的机会,不断创新小学音乐民歌课堂,让“三唱”在教学活动中扎根。教师可以选择带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实施教学活动,将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歌教学当中。以彝族传统舞蹈“大鼓舞”为例,该类舞蹈动作强烈,节奏变化明显,具有强烈的律动与表现特征。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结合“三唱”融合“大鼓舞”教学,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大鼓舞”当中,教师可为学生加入收割庄稼、搬运庄稼、分享喜悦等动作,依靠面部表情与音律的配合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展现“三唱”的艺术表现特点。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基于“三唱”的教学要不断挖掘音乐艺术资源,创新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用舞蹈来延伸小学音乐教学范围,实现肢体律动与“三唱”教学的有效交互,可以进一步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二)融入民间人文故事,“唱韵”教学

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活动中,音乐作品中的“韵”正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对于声音的韵律之美的感知,是对于音乐情感与音乐文化的独特认识;另一方面,是对于声音的表达之美的解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韵之美是肢体与情感的独特表现。在实施“三唱”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与人文故事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解读音乐韵味的机会,感受音乐作品当中的人文精神,创新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模式。

挖掘小学音乐民歌作品中的人文故事,可以构建全新的音乐课堂,启发学生的音乐学习与音乐认知能力。以苏少版二年级下册小学音乐教材《乃呦乃》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土家族的音乐故事与艺术故事实施教学活动,感受音乐之美与艺术之美在教学课堂中的独特表达。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挖掘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赋予学生探究文化知识、激发自身人文情感的学习机会,创新教学课堂。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实施教学:《乃呦乃》是土家族的经典民歌,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温馨、快乐的童年生活。在实施教学的同时,结合民间故事与习俗开展教学活动:土家族认为孩子是来自自然当中的生灵,要启发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在童谣当中,土家族同胞借由舒缓的旋律与轻松的节奏展现音乐的特点,赋予儿童审美能力,在音乐中安抚儿童的情感。新课程标准强调,新时代下的教育活动要以全面育人为目标,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艺术思维与人文情感的表达,深度创新教学活动。基于此,要关注小学音乐民歌作品在音乐课堂上的独特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与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地方的乡土文化故事与音乐艺术作品结合起来,可以推动音乐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应用音乐知识的机会,在课堂上展开音乐探索活动,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造新的环境。

(三)融入现代教学平台,“唱新”教学

对于民歌艺术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旋律上,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将富有民族气息的音乐作品与现代音乐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新旋律、新要求、新背景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音乐认知与音乐理解能力。新课标强调,要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赋予学生学习、探究的必要素材。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落实教学活动的同时深度推动“唱新”,挖掘独特的音乐艺术素材,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技能。

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溜溜山歌》教学为例,歌曲取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音乐艺术文化当中,在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同时,可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在“唱新”的要求下,开发具有艺术化教育特点的育人平台,提升课堂上音乐知识的传输速度。对于《溜溜山歌》的教学,可利用信息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推动“唱新”,一方面,要求学生配合情境动画展开音乐学习活动,对动画中的音乐知识与音乐元素进行挖掘,启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感受《溜溜山歌》中的民族情感与艺术元素,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育;另一方面,配合全新的音乐互动手法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选择学生熟悉的音乐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将音乐作品制作为教学课件、PPT,在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音乐认知与音乐审美能力,使其感受音乐之美。现代教学平台的切入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为学生开发了进行音乐学习的全新平台。教师要挖掘新资源,设计“新目标”,基于求新、互动的视角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深度育人。

(四)融入学生互动机制,“三唱”共进

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交互性与趣味性特点,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民歌知识的过程中,可尝试开发对应的学生互动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实现“三唱”的齐头并进。[3]新课标背景下,针对小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坚持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出色的社交能力与实践探究意识,以此来优化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创新学生互动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的“三唱”的落实。

加入学生互动模块,可以让学生在竞争、评价的过程中完成“三唱”教学,挖掘相关音乐资源。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凤阳花鼓》的教学为例,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开展音乐竞赛活动。在导入民歌音乐作品之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交流,汇总音乐知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唱形”,结合歌曲《凤阳花鼓》展开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知识进行汇总应用。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舞蹈,在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凤阳花鼓》的艺术表达特点,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唱韵”,除了对旋律的应用之外,要求学生设计花鼓动作,结合地方民歌文化书写有关于凤阳花鼓的艺术故事,了解艺术作品的表达特点,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唱形”“唱韵”同步落实,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一轮的音乐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唱新”,设计击鼓传花等游戏活动,在教学环节,用音乐实践教育启发小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其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了解美的独特表达特点,唤醒学生的审美热情。新课标背景下,要关注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允许学生将音乐游戏、音乐文化带入到“三唱”教学板块当中,在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解放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其形成审美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完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模式。

(五)融入课外活动板块,“三唱”延伸

除了课堂上的交互之外,新课标背景下的“三唱”教学也可以借由课外活动板块来完成。在实施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挖掘课外的音乐资源,基于互动、交流的视角启发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调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进行探索,搜集音乐知识,才能发挥出“三唱”的教学价值。

以苏少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森吉德玛》的教学为例,可以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开发指向课外的活动板块,锻炼学生的音乐学习与音乐认知能力。教师结合课外的音乐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森吉德玛》为对象,要求学生说明音乐曲目的发源地与艺术特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活动。在课外活动环节,围绕着“三唱”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集音乐艺术资源,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度解读,锻炼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如果利用其他曲目的曲调演唱《森吉德玛》,曲目是否会发生变化?除了《森吉德玛》之外,还有哪些歌曲带有强烈的民间艺术特色?新课标背景下,“三唱”教学不能单纯围绕着唱的过程开展,更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挖掘音乐知识,实现“三唱”与教学活动的契合。

综上所述,“三唱”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开发了不同的教学板块,依靠对多元实践模块与艺术教育模块的开发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结合“三唱”推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优化实施,要关注新课标理念所提出的深度育人要求,赋予学生学习、探究的相关技能,挖掘民歌中的艺术元素,创新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民歌新课标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