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事变与抗战初期的国共军事磨擦情况论析 *

2023-12-21 05:33
军事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彭雪枫事变抗战时期

★ 杜 强

以皖南事变为中心的抗战时期的国共磨擦事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a如杜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以五师为例》,《安徽史学》2020 年第1 期;贾钦涵:《皖南事变前后周恩来与居里会谈述析》,《中共党史研究》2016 年第2 期;曾凡云:《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 年第4 期;黄昊:《从新桂系与中共的合作与冲突看皖南事变的发生》,《史学集刊》2014 年第1 期;刘大禹:《从皖南事变前后看国共合作的困境》,《中共党史研究》2012 年第2 期;王新生:《试析皖南事变前后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同中国国民党关系的策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 年第5 期;直接关于“竹沟事变”研究的有乔长太:《关于“确山惨案”中几个主要史实的考证》,《史学月刊》1988 年第4 期。但国共关系发展到皖南事变,不是短瞬的突然爆发,而是事先有征兆,是国民党长期蓄谋制造的结果。其中竹沟事变与平江惨案等一系列重大反共事件一样,是皖南事变前国民党故意以军事手段挑衅中共,为未来彻底消灭新四军进行的一次试探,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抗战初期国共军事磨擦的情况。了解竹沟事变,既有助于深化抗战初期国共关系的研究,又有助于对皖南事变前国共磨擦特点的研究,但近年来学界关于此重要历史事件鲜见新作。因此,本文以相关资料为基础,揭示竹沟事变的前因后果,以期丰富国共关系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

一、竹沟留守处与事变发生的诱因

竹沟镇位于今河南省确山县城西约30 公里处,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原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曾是中共河南省委与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驻地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中原抗战的中心。b张旺午:《从竹沟到鄂豫边——我所了解的鄂豫边有关豫南党的活动情况》,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320 ~321 页。竹沟留守处成立于1938 年3 月,全称为新四军第4 支队第8 团队竹沟留守处,专为救助抗日伤员和安置军人家属而设,下设司令部和政治部等机关。a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0~411页之间附表。竹沟留守处是经周恩来与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等分别向国民党中央和河南地方政府申请成立的一个合法机构。1938 年4 月,周恩来在武汉向蒋介石申请成立竹沟留守处,蒋当面应允。稍后,八路军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向陈诚、何应钦提出正式申请,获得通过。b彭雪枫:《关于竹沟事变》,《解放日报》1940 年第101 期。同年夏,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接到彭雪枫提交的建立留守处的申请时表示同意,并“嘱留守处工作人员安心工作”c彭雪枫:《关于竹沟事变》,《解放日报》1940 年第101 期。。同时,国民党确山县政府也表态支持中共在竹沟建立留守处用于安置伤员、抗属和联络前后方。然而,随着日军的推进,国民党军队不断战略退却,导致华东、华中地区大片国土沦陷,安徽、江苏二省诸多地区面临全面伪化的风险。因此,中共河南省委决定竹沟留守处除安置伤病员和抗属外,同时开展军事教育,培养抗日军政人员,为日后长期进行敌后抗日游击战储备力量。

竹沟留守处在储备抗日军政干部和培养敌后抗日骨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早在1938 年初,中共中央即判断国民党军队以重兵堆积城镇和重要交通线在正面硬碰日军,不发动群众而在腹地做纵深防守的作战方式可能守不住徐州;再者,国民党军队在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思维指导下,也不会长期死守皖、苏二省和豫东地区。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抗战结束后,皖、苏二省及豫东需要一个领导民众抗日的核心领导力量。于是,1938 年初,中共中央长江局依据延安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做出“为加强部队的战斗力力量,设立教导处吸收青年学生,除训练参加部队工作以外,重要的还是要创造党的干部,扩大边区,并帮助民众团体训练群众工作的干部”的决议。d《长江局对鄂豫边工作决议》(1938 年1 月14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21 ~22 页。显然,竹沟留守处培训干部的目的是抗日,而非其他。战况确如中共中央判断的那样,国民党军队沿着交通要道和重点城镇设防,导致交通线和城镇以外战略腹地的防守很薄弱,而国民政府又无解决办法。现实情况迫切需要中共深入日军后方,做好敌后抗日的准备工作。

经过数月努力,1938 年4 月25 日,彭雪枫给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写信时表示,竹沟留守处教导队已经培养了400 余名军事指战员,随时可开赴豫、皖、鄂诸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e彭雪枫:《豫南党近已打下基础》(1938 年4 月25 日),彭雪枫军事文选编写组:《彭雪枫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64 页。随后两个月,竹沟留守处教导队又培养出300 余名军政干部,并扩军到两个营,f彭雪枫:《河南省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情况和发展该省工作意见——彭雪枫致滕代远并转告前总电》(1938 年6 月9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29 页。为日后建立与发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储备了武装基础。然而,徐州沦陷和国民党主力部队西撤导致华东地区北部的抗日战局急转直下,竹沟留守处之前培养的军政干部已不足以应对迅速恶化的抗日局势。鉴于此,彭雪枫向毛泽东报告:“目前形势已好转g此处指华东和中原敌后游击战已经开展,而非扭转了整个抗日大局。,惟所缺者军事政治干部,各地前来要干部者日内数起,无法应付。根据晋冀经验,各地武装之发展壮大为我党干部领导之力。我党对中原有无前途加以重视必须派来大批有经验之团、营、连各级军事政治干部,方能应付目前局面,抗大学生毕业来时,请另送一个保卫局,即来工作为要。”h彭雪枫:《彭雪枫报告毛主席电:望急派大批干部应付发展局面》(1938 年7 月4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1 ~32 页。同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也指出,“为着开展整个河南游击战,建立基本干部队伍及准备干部为目前的迫切需要”,应以竹沟留守处现有力量为基础,立即组建1500 至2000 人的新四军和500 人的干部教导队。a《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8 年5 月),朱理治小丛书编写组编:《朱理治中原抗战文稿》,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年,第64 ~65 页。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危拱之同样认为竹沟留守处“是河南省党的领导中心,是领导与组织豫南游击战战争的司令部”,要尽力发挥其培养干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危拱之等人的努力下,1938 年上半年至1939 年11 月,竹沟留守处共培养支部级及以上党员干部1000 余人、教导队干部1400余人、青干队人员300 余人、地方武装人员300 余人、电台人员等技术兵200 余人。b危拱之:《关于豫南武装工作报告》(1940 年6 月17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河南省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94 页。由上可知,竹沟留守处在培养抗日党政军人员和其他抗日人员方面成就不菲。

竹沟留守处培养的指战员在豫、皖、苏、鲁四省交界区的敌后游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淮北抗日根据地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贡献了重要力量。1938 年9 月,彭雪枫向中共中央汇报称,趁豫东、苏北、鲁南、皖西北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崩溃,日军进占津浦、陇海沿线各要点之际,竹沟留守处培养的军政人员会同当地地方武装,在柘城、鹿邑、永城、徐州、山东、蚌埠、西华、扶沟、宋城等地多次袭击日军,打击地主汉奸与武装土匪,短时间内即收获了壮大队伍、发动群众与扩大党的影响等多项成果。c彭雪枫:《彭雪枫关于河南近况、准备东进豫东致中央委员会电》(1939 年9 月3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河南省委》(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120 ~121 页。为继续扩大战果,彭雪枫在9 月17 日向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表态,“(竹沟)第二期教导大队,拟于(九月)二十二日毕业。赴豫东之期,在教导队毕业后即行出动”d彭雪枫:《彭雪枫关于向豫东发展给中央和长江局的电》(1938 年9 月17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河南省委》(二),第122 页。。10 天后,彭雪枫、陈少敏带领教导队二期毕业生进军豫、皖、苏三省交界区敌后,加强了这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成功将这一带的日军遏制在重要交通线两侧及重点城镇,进一步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进程。

随后半年内,在彭雪枫等人努力下,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三大战略区之一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起来。竹沟留守处培养的干部战士不仅在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军政领导骨干。1939 年1 月,中共中央决定从竹沟留守处抽调160 余名军政干部,由李先念率领至鄂东日军据点最稠密的沦陷区发动抗日游击战。李先念到鄂东后,随即以随行南下的军政人员为骨干,将鄂东张体学领导的鄂东游击挺进队与豫南中共党组织领导的信阳纵队等武装整合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新四军支持下,鄂东、鄂中、豫南山区伪政权大多被消灭,基层党委、党支部和党小组得到新建或恢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1939 年6 月,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创建。后续,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逐步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和新四军第5 师。

上述大量证据证明,竹沟留守处的工作不仅超出了最初预设的目标,而且收效甚佳,不单能安置伤员,更为抗日大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使日军始终无法彻底巩固占领区。但中共在竹沟留守处为抗战培养干部、训练军队的举动遭到国民党的反对。泌阳、确山与信阳等地的国民党河南省地方官员全然不顾竹沟留守处为抗日作出的卓越贡献,故意歪曲事实。竹沟留守处的发展触动了国民党的敏感神经,事变始作俑者诬称留守处“假借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名义非法组织各种团体及各种训练班,鼓吹阶级斗争,及无产阶级专政之谬论。该县党政机关以该匪派人潜伏乡村煽动人心,无恶不作”e此为发动竹沟事变的领导者耿明轩在事变发生后给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密函。参见:《密函》,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79 页。,以强盗逻辑诋毁中共的抗日行动。再如,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指责竹沟留守处“宣传阶级斗争,分散抗日力量,组织各种训练班,吸收青年施以反动宣传,与陕北某党相呼应,残虏民众,毒害地方”f《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会密函省字第3904 号》,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1 页。。由此可见,国民党不愿以公正态度处理国共关系,实为诱发国共军事磨擦事件的根本原因。

二、竹沟事变的过程与结果

国民党军队的蓄意进攻,打破了竹沟留守处快速发展的局面。截至1939 年11 月上旬,竹沟留守处武备薄弱。之前培养的绝大多数指战员被输送到各个抗日战场,事变爆发时全处仅剩600 人左右,战斗人员只有200 多人。a《关于“确山惨案”的调查报告》(1984 年8 月20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69 ~370 页。另外,竹沟留守处对国民党持以诚相待的态度,致使事变的制造者在事变前一天有机会将一批武装分子化装成第68 军壮丁队送进留守处作为内应。1939 年11 月11 日,在内应人员的策动下,国民党第31 集团军少将参议耿明轩和国民党第一战区游击司令戴民权指挥国民党确山、信阳、泌阳三县县长许工超、马显阳、陈浴春领导的信阳、确山、泌阳县常备队约1800 人猛攻竹沟留守处。b《关于“确山惨案”的调查报告》(1984 年8 月20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66 ~367 页。耿明轩的部署为:

一、确山抽调六个中队,由孙星南率领,务于本月十日晚,到达准备攻击位置(竹沟镇瓦岗寨),次日拂晓前向竹沟进攻。先行消灭(竹沟)河东岸之敌,继续攻占竹沟东寨门及两侧炮楼;二、泌阳县抽调八个中队,有张广臣率领,于本月十日晚到达攻击位置,十一日拂晓,以两个中队由磨角棚山西面,攻占山顶,与信阳汇合(指信阳常备队),以三一中队,占竹沟西寨门楼,续向市进攻,其余部队控制在该寨以西高地,防止突围之敌流窜;三、信阳抽调三个中队,由张健康率领,本月十日晚到达准备攻击位置,务于十一日拂晓,由磨角棚山攻占山顶,与泌阳团队取得联系,并相机防止南窜之敌;四、在战斗进行时,本人同确山团队行进,并希各部随时派员联络,报战斗情况。c《耿明轩(文哲)反省书》,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4 页。

由耿明轩的部署可知,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目标是一举摧毁留守处,其反动性暴露无疑。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过大,竹沟很快被国民党军占领,留守处内的新四军士兵、伤病员、工人、群众遭遇无差别杀戮,财物也被洗劫一空。相关史料反映了耿明轩部占领竹沟两天内的残暴行径:11 月13 日,国民党确山常备队“在河东岸抓住一名新四军战士,耿明轩亲自下令处死。卫生队女战士熊香突围时负伤,敌人竟将她拖至荒郊,派兵看守,让其活活饿死。中原印刷厂工务科副科长张潮音、女工武桂花、徒工刑克俭等近二十名重病伤员惨遭杀害”d《关于“确山惨案”的调查报告》(1984 年8 月20 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69 ~370 页。。耿明轩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时的口供,印证了其当年的残忍行为:“经过寨门沿途发现被杀尸具约有百余。尤为可惨,寨内北后街,有病尸两具,身瘦如柴,并且被枪杀后,身边滴血未流。”e《耿明轩(文哲)反省书》,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5 页,

另一名肇事者曹懋臣1951 年被俘时也供称:“民国二十八年(1939),竹沟事件发生后,我任中队长,前往孤山冲一带,清剿王国华共产党之部队于山冲口,战斗甚烈,突袭新四军,在回龙山室街北,活捉新四军之参谋王恩久一名,获得马一匹,皮大衣一件。活捉后就地活埋,活埋时又用枪射击。”f《曹懋臣口供(节录)》,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7 页。多年后,耿明轩自己都承认其行为是“情同野兽一般的杀戮”a《曹懋臣口供(节录)》,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7 页。。200 余人在竹沟事件中丧生。b《关于“确山惨案”几个主要史实考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74 ~375 页。行凶者不仅杀人,还贪婪地洗劫留守处的财物,“进寨内人民所受的损失更不可以计数,做到十室十空……约次日(十二日)六时入寨,即大肆抢掠……九时,泌阳匪团队(指泌阳常备队)仍在搬运东西,甚至农具、桌椅、碗勺锅等,见东西就搬……一匪兵怀内掏出老太太纺线线条约有一斤多”c《耿明轩(文哲)反省书》,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6 页。。被害者之多,情状之惨,手段之凶残,行为之贪婪,可见一斑。立下“赫赫战功”的耿明轩被许工超等人联名保举为国民党党员。d《耿明轩(文哲)反省书》,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6 页。

竹沟留守处的陷落造成的损失,不仅是单纯的人员伤亡,还在于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与淮北抗日根据地因此失去了唯一直接联络点,丧失协同发展机会。四望山抗日根据地也因失去与竹沟互为犄角的依靠,而不得不放弃。分析上述事实可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竹沟留守处从筹备到成立,中共积极主动向国民党最高层至县级政权备案争取到合法地位,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第二,留守处人员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之心防范不足,肇事者冒充第68 军壮丁队轻易进入竹沟镇佐证了这一点。第三,国民党的反共思维根深蒂固,出于历史的积怒和对中共发展的现实忧虑,全然不顾八路军、新四军奋力抗日的事实,不惜以武力破坏两党合作,迫使中共反击,双方矛盾从此日益深化。

三、国共两党的因应之策与双方关系恶化

竹沟事变后,国民党方面反诬中共行为非法,鼓吹自己是受害者。面对这一歪曲事实的做法,中共迅速发起了反击。本着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八路军高层将领通电全国、登报曝光,揭露事变真相,要求国民政府惩凶恤死和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朱德、彭德怀联名公开通电全国:“本年(1939 年)内三月流行所谓防制异党活动办法以来,压迫之风,起于国内。湖南有平江惨案,河北有张荫梧事件,山东有秦启荣之进攻,河南有确山之流血。”e《朱彭总副司令等通电全国反对枪口对内进攻边区》(1939 年12 月25 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补编(1937—194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279 页。严词表示:“我蒋委员长国民政府维护法纪于上,全国党、政、军领袖与各界人士主持公道于下,痛国亡之无日,念团结之重要,执行国家法纪,惩办肇事祸首,取缔反共邪说,明令取消‘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及‘处理共产党实施方案’,制止军事行动,勿使局部事件日益扩大。”f《朱彭总副司令等通电全国反对枪口对内进攻边区》(1939 年12 月25 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补编(1937—1945),第280 页。与此同时,八路军高级将领也联名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及蒋介石,为事变死难者鸣冤,并批评国民党:

八路军抗敌所及,东至于海,北至于沙漠,可谓处在国防之最前线。敌国来华四十个师团中,与八路军新四军作战者十七个师团,占全数五分之二以上。两年半中,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防线,未尝后退一步,……两年半中,我八路军伤亡达十万,而敌伪伤亡则达二十余万,我军俘虏敌伪达二万,缴获敌伪枪支达四万。……八路对于国家民族亦可谓无负矣。而毁谤之来,则为游而不击,谓发动民众为非,谓实行三民主义与抗建纲领为非,谓恢复失地建立抗日政权为非,谓培植民众武装巩固抗日根据地为非,事之可怪,未有过于此者也。冰天雪地,衣单食薄,弹药不继,医疗不备。然而奋战未尝少懈,执行上峰之命令未尝少懈,遵循人民之指导未尝少懈,八路之于国家于民族,亦可谓无负矣。而一切怨毒之矢,不入耳之言,则集中于八路,奇冤大辱,又有过于此者乎?我八路在晋绥,在河北,在察热,在山东,收复沦陷区,建立根据地,屏障中原,保卫西北,天经地义,至迫切,至正当也。而论者谓为非是,必欲破坏之。昨日败军之将,丧地之官,望风而逃,惟恐不及者,今日貌堂皇,声罄款,戟指而骂,挥军而进,从八路阵后打入亦谓之“恢复之地”,摧毁我根据地,消灭我游击队,取消我民众团体,杀戮我工作人员,百端磨擦,必欲同归于尽而后快,古今之奇事怪事,又有奇怪于此者乎?陕甘宁边区,八路军之后方也,区区二十三县,至今不予法律上之承认。且点线工作布于内,大军包围发于外,今日袭一城,明日夺一县,亦谓之“收复失地”,更谓之“打倒伪边区”,“消灭伪八路”。警报纷传,后方不固,磨擦事件,百次千回。……在湖南则有平江惨案,在河南则有确山惨案。一个《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之不足,继之以《对于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又不足,再继之以《处理异党问题实施方案》。开训练班,上磨擦课,“限共”、“溶共”、“反共”之声,甚嚣尘上。山雨欲来风满楼,意者又将重演十年前之惨祸乎?……大敌当前,抗战第一,为国家民族负责,寄希望于光明之前途也。抗战两年半,全国事实昭示,军事有进步,政治无进步,贪官污吏,到处横行,土豪劣绅,作恶无尽,彼辈发国难财,吃磨擦饭,黑暗重重,屈指难数。……再四思维,惟有请求钧座派遣陈主任诚,亲临前线,实地考查,究竟伤亡几人,俘获几事,复地几里,攻战几回,后方之纷扰几端,道路之阻挠几次,俱可一览了然。……所有请派陈主任诚到前线考查职军情形,以雪冤诬,杜磨擦,固团结而利抗战一节,敬谨上呈,是否有当,敬祈裁决示遵,不胜屏营待命之至。a《朱德等关于毁谤八路军“游而不击”及国民党破坏抗战等问题致林森、蒋介石等电》(1940 年1 月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年,第444 ~446 页。此电为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和八路军115、120、129 三个主力师军事正副主官、政治主官及晋察冀边区、晋中纵队、山东纵队、陕甘宁边区留守处等军队、机构的主要领导联名通电的电报稿。

新四军将领也要求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惩凶和恤死。1939 年11 月18 日,张云逸在致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卫立煌的电报中,愤怒地控诉国民党信阳县长,“乘我军开赴前线之际,竟在后方倒行逆施,大肆屠杀我抗战有功之伤病官兵、家属,罪大恶极。我前线官兵闻讯之余,群情激愤,寝食难安……恳请军座急电制止该县长屠杀我军人员行为,并派大员前往彻查该案,严惩凶犯,抚恤被难人员及其家属,并保证今后我抗战军人及其家属之安全”b张云逸:《为竹沟事件致电卫立煌》(1939 年11 月18 日),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1 辑,1984 年,第135 ~136 页。。然而,令张云逸所料不及的是,就在他控诉肇事者之际,事变元凶之一的许工超居然杀害前来与之商讨善后事宜的原竹沟留守处交际科长王恩久。愤怒无比的张云逸再次向卫立煌控诉称:“特再诚恳钧座允予所请各节,以昭冤屈,而遏乱萌素,仰钧座明达识远,顾全大局,伏祈饬电严惩凶首,抚恤死伤,並保障今后我军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全”c张云逸:《为恩久等被害事致卫立煌电》(1939 年11 月18 日),《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1 辑,第137 页。。

中共在除通电全国让更多人知晓事变真相外,还动用报刊等宣传媒介力量,进一步在舆论交锋中占据主动。事变后数日,中共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抗敌报》发表社论称:“新四军是坚持抗日的部队。‘照理说什么人要杀抗日战士?第一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杀。第二是汪精卫等汉奸卖国贼要杀’。但现在杀人的地方不是在日寇汉奸站占领的地方,而是我们抗战的后方。而杀人的刽子手,竟是这个县长集合了信阳、泌阳、确山三县常备壮丁及匪徒干的”;并强调,“本军八团队自改编开往前线以来,深入敌后,转战经年,有功无过,抗敌负伤战士,流血疆场,修养后方,更何负于国家?‘我们并不因此希冀获得奖赏,但是我们应该同全国抗战人民一样,有要求国法公论,保证我们生命安全的权利,保证我们新四军人员,不论是在前方或者后方,有同样享受抗敌军人应当享受的一切权利’。因此我们对于这种无法无纪的暴行,要提出严重的抗议,并要求全国军民一致声援,严惩罪犯。”a《〈抗敌报〉社论:抗议确山惨案》(1939 年11 月27 日),转引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148 页。

事变后20 多天的12 月20 日,见凶手仍未受惩,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在河南通讯栏目中载文要求惩办凶犯:“新四军方面已提出坚决抗议这种视友如敌、亲痛仇快的挑衅行为,要求政府严予惩办,将该三县县长,撤职查办,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b《〈新中华报〉河南通讯:河南省确山县等县长亲率部队向新四军进攻,伤兵抗属及民众二百余人惨遭杀害》(1939年12 月20 日),转引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15 页。同日,《新中华报》还刊载了一篇要求严办凶犯的短评:“全国人民为了抗战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应一致要求政府,将确山、信阳和泌阳三县长撤职严惩查办,抚恤被难之伤兵、抗属及民众家属,并保证以后绝不再有同类事件之发生。”c《〈新中华报〉短评,严惩确山等县县长》(1939 年12 月20 日),转引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15 页。中共在逐步升级的申控中要求许工超等“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竹沟留守处工作人员速回原处办公;抚恤死难员兵,退还抢夺之财物;惩办凶手许工超,及其同谋者”d彭雪枫:《关于竹沟事变》,《解放日报》1940 年第101 期。。

国民党方面为应对中共的舆论攻势,以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在竹沟教书,专门针对竹沟留守处搞调查的特务许可所侦知的所谓“调查真相”,抹黑、污蔑竹沟留守处。许可发文指责竹沟留守处称:

宣扬□路军新□军作战经过及宣传□□主义,更有种种荒谬标语惑人听闻;惨杀行政人员竹沟联保主任余仰之,王岗联保主任李长美,邢店主任李仁安、田献龙,黑风寺主任周东明等;惨杀本党知识分子竹沟短期小学教员余□□,他在恶劣的环境下仍为本党工作,担任县政府秘密通讯(员),结果被异党惨杀;惨杀无辜民众,异党在退出竹沟时,惨杀民众十余名。打着抗日的旗帜,进行着阻扰抗战的事实,说的是在抗战建国的最高准绳下去努力,作的尽是些违背三民主义的勾当……实在是中华民族的罪人。e许可:《竹沟的过去和现在》,《特教通讯》第2 卷,1940 年第8 期,第7 ~8 页。

许可还替肇事者辩解:“为了统一抗战步伐,为了解除民众的痛苦,为了加强抗日力量,为了扑灭这星星之火。确山县及泌阳县的政府当局就联合组织了一支联军,把这群野心家,没有心肝的强盗在总理诞辰纪念周的日子——十一月十二日整个的驱逐出了竹沟。”f许可:《竹沟的过去和现在》,《特教通讯》第2 卷,1940 年第8 期,第8 页。国民党当局指示许可以所谓的教师身份发声,欲盖弥彰地示人以“民向官请命”的受害者形象,那么政府出兵军队“保护民众”便理所当然了。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接到所谓的“调查真相”后明确表态:“本省确山县竹沟镇为某党分子王匪国华十数年来经营之久根据地,其招纳亡命啸聚土匪为非作恶、罄竹难书,近来更变本加厉分派党翼密赴豫皖各县,企图颠覆党国。”g《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会二十八年工作报告之十二:防止某党活动》,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0 页。事变后则宣称打击竹沟留守处是“本省空前之殊勋”h《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会密函省社字第三九〇四号》,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竹沟》,第381 页。。作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自然相信许可的“调查真相”和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报告。为应对舆情,也为维护自身的“开明形象”,蒋介石表面让信阳警备司令王修身“彻查”竹沟事变原委,结果是王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有河南省主席卫立煌迫于舆论压力,将与此次事变没有直接关系的南阳专员朱玖莹撤职,而真正的参与者仅受轻罚,并未伏法。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亦不承认进攻竹沟是非法行为,竹沟事变肇事者终未得到惩处。

竹沟事变是抗战初期国共磨擦事件的缩影,事变后双方关系持续恶化。事实证明,蒋介石从未信任过共产党,即使在战时国共关系的蜜月期也不例外。如徐州会战期间,中共尽全力帮助国民党作战,可蒋介石考虑的不是加强两党合作,反而视之为国民党的最大烦恼。下面是他1938 年上半年的一些反共言论:2 月2 日,“以联合阵线之名取得参战之一员……亦干之如始;以国共合作之口号取得平等之地位。并为其他各党派作护符;俟实力既充,与我对峙……而以各党派为内援”a《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 册,台北:“国史馆”,2006 年,第124 页。。2 月18 日,“此辈幼稚而无诚意,何能成事,但败事有余耳”b《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 册,第172 页。。2 月24 日,“外交形势日劣,尤应自强自立,此时武器人力尚能持以,不足为虑惟内部共产党问题应速进行解决”c《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 册,第184 页。。4 月27 日,“对共产党之方针以严正本省之立场与地位为先,而再以领导与联系处之”d《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 册,第422 页。。6 月11 日,“共产党又枭张,不可以放纵”e《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 册,第625 页。。蒋介石的言论透视其对中共的真实态度:不信任、不许发展、伺机解决。即使战争最激烈紧张时尚不忘“剿共”,待中日战事稍缓的1939 年发动类似于竹沟事变的“剿共”行动实属必然。

不过,竹沟事变后,中共的反顽态度愈发坚决,不再过度妥协。考虑到竹沟被占,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失去了与兄弟根据地直接联系的唯一通道,成为一块“飞地”,很容易被国民党列为重点攻击对象的情况,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要坚决打击来犯者。1939 年12 月,李先念接令后表示,“如果不能军事还击,但从抗议和交涉是得不到结果的”,决定“集中两团力量,选择对方弱点,最好是程汝怀和河南地方团队打击之”。f《关于反击廖磊部的意见》(1939 年12 月),《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1 辑,第144 页。1940 年上半年,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相继打退了来犯的川军第161 师、第128 师、东北军一部、鄂东土顽军程汝怀部等反动军队,迫使来犯各部接受新四军提出的停战要求,使根据地得到保全。这表明,一味谋求对话,无法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只有壮大自身、打赢来犯者,才是最有效的反磨擦办法。遗憾的是,国民党不反思错误行为,继续加强反共力度,逐步加剧双方矛盾,最终策动了皖南事变。

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竹沟事变发生的起因、过程与结果以及国共两党的因应之策,可以得到如下认识:从根本上讲,竹沟事变是由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引发的,其宁愿坐视日军侵占中国领土也不愿中共发展抗日力量。国民党顽军轻易混进竹沟留守处则反映出抗战初期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人对国民党的反共决心认识不足,以诚相待的态度无法消弭国民党的反共意识。国共两党应对事变的态度表明,全面抗战初期中共要求通过合法合理途径惩办制造军事磨擦的肇事者和化解双方矛盾,不希望发生武装冲突,并运用舆论的力量警示反共势力要有所收敛;国民党则凭借执政地位,肆意按己方意志攻讦和打击中共,漠视事变真相和严峻的抗日形势。虽致力于合法解决事变,但却只换来不了了之的结果,使中共上下决心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打击来犯的国民党顽军,独立自主地保卫与发展抗日根据地。

猜你喜欢
彭雪枫事变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好事变“坏”事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彭雪枫智斗韩德勤
《彭雪枫军事文选》暨《彭雪枫将军》画册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