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
当前,我们已经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走向共同富裕步伐明显加快的新征途上,正面临着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并行。我国已经从轻度人口老龄化步入到中度人口老龄化阶段,且不可逆转地向深度老龄化迈进;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正在向人均80岁的高龄社会迈进;而生育率却掉入了低水平陷阱,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变化决定了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之态势不可逆转,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成为关乎所有老年人及每个家庭幸福的国之大事,并且客观上已经处于至关重要的窗口期。
然而,当前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并不理想,质量不高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消费信心,进而又反过来影响着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益与效率,在城乡居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高涨的情形下,呈现的却是无钱者无力消费、有钱人不愿消费、大部分对养老服务有需要者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难以转化成为有效的现实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业就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朝阳产业。可见,我们必须凝聚一个共识,即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消费信心支撑,而公众的消费信心只能源自对养老服务业质量的认可。因此,提振养老服务业的信心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提,而养老服务质量则是决定养老服务业发展前景的关键。
有鉴于公众信心的重要性,在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尽快采取得力措施促使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对养老服务业的信任,让有需要的老年人能够放心消费,让老年人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成现实的消费行为,并在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验中明显提升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要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业的质量,需要多管齐下:
一是要将牢固树立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并落实到相关政策与评价标准体系,让养老机构及其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这里的高质量的含义,至少包含:充满人性的人文关怀(尊重与尊严,杜绝粗暴、不平等、虐待现象)、安全的服务环境与合格的服务人员(机构与驿站设施安全性、居民适老化,专业服务队伍与专业志愿者)、符合科学的服务规程与服务标准,以及相应的考评与监督机制等。
二是要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多条途径,尽快培育并不断壮大一支有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队伍,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伴随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物质财富积累会日益增加,而少子化带来的人力不足将是未来情景,没有多条腿走路,不可能应对加速发展的老龄化,因此,现阶段特别需要重视专业护理队伍建设,必须有科学的统筹规划、专项投入、多方动员(社会各界、单位、社区、家庭成员等)、联动机制(多部门),从护理人员专业化、出台薪酬指导线(补贴)、畅通专业资格晋升通道等,动员更多人员参与进来。
三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包括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公共投入(例如,彩票公益金就应当主要用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降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激励基层政权、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参与共建,鼓励养老服务连锁化、联盟化,以此促使整个养老服务业的质量得到提升。
一个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成及其发展,将为所有老年人及亿万家庭提供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并会成为人口结构深刻变化背景下的民生经济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