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曼丽,蒋利平,方文
(湖南科技大学 a.招生就业处;b.学生工作处,湖南 湘潭 411201)
2017年3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实施办法,规定在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基本单位为院校专业组。同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进入第二批综合改革行列,采用“3+3”模式,其中北京、天津和海南3省(市)采用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基本单位。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重庆8省(市)启动第三批综合改革,采用“3+1+2”模式,其中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和广东5省采用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基本单位。2021年第四批启动综合改革的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自治区)继续采用“3+1+2”模式,根据已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吉林省明确“具体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高考当年向社会公布”[2],而甘肃、黑龙江、安徽、江西和广西5省(自治区)均采用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填报单位和投档基本单位。 2022年第五批启动综合改革的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和宁夏8省(自治区)也继续采用“3+1+2”模式,内蒙古明确“具体招生录取办法在当年招生录取文件中明确”[3],山西、河南、四川、云南、陕西和宁夏6省(自治区)采用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填报单位和投档基本单位。在“3+1+2”方案中,各高校根据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分为不同的院校专业组,如物理+不限专业组;物理+化学(必考)专业组;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专业组等。包括湖南在内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采用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模式和投档录取模式。
专业组设置是对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一次大改革。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发布的《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排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指出,“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一高校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同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也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选考科目要求不同的专业须分别设置院校专业组”[4],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招生计划表
专业组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大学在招生录取时,为某一或某几个专业设立的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针对这些专业来进行选拔。
院校专业组更加有利于提高高校招生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有利于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好发挥高考改革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5]。
首先,院校专业组设置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根据高考改革省份的改革文件要求,高考改革对招生政策和院校录取标准产生了影响,改变了高校内部专业组设置的比例和数量。改革后,一些地区和学校取消了分省、分批次的录取制度,而采用了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录取或高校单独命题考试录取的方式,这就使得各地高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根据录取标准挑选出更优秀、更适合本校的学生,一些高校会对专业组内的招生专业以及划分组别分别进行设置,增加或减少某些专业,调整某些专业的招生计划。
其次,选考科目的要求变化势必影响院校专业组设置。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考科目考试成绩计入学生的高考总分,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高校招生专业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选考科目不同,可选的专业(组)也是有差异的,具体的选考科目会影响考生志愿填报时专业组的选择范围,选科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专业时,有专业选科的要求,选科就是把高三的高考专业选择提前至高一考虑[6]。
再次,专业组设置可以有助于高校吸引更多优质高中生源。通过专业组的选择录取,让高校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时有了更多选择。高校通过设置专业组,可以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掌握高素质人员和新兴技术的需求,同时也能发展高校特色专业,对于提高高校的专业竞争力是非常有效的。院校专业组能够推动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对未来进行开拓和实践探索。
例句:I'vegotyournumber you're nevergoing to payme back.
最后,对于高考学生来说,由于专业组采用依据高考成绩的选择性录取,审核并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学生应该非常重视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组。进入专业组,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专业领域,了解更多超出普通学科背景的知识和信息,继而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哪一个范畴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特长。
2022年在湖南省招生的全国高校中,其中首选科目为“历史”的本科招生院校1 050所,首选科目为“物理”的本科招生院校2 102所,所有高校都遵循了“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原则,招生院校的专业组设置基本采用选考科目一致的专业归在同一个专业组内不再细分组别的策略,也有部分院校采用将选考科目相同的专业分列在不同的招生专业组内的策略。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湖南省省属高校将选考科目一致的专业归并在一个专业组内,无论组内专业数量多少,专业组不再进行细分。如A大学连续两年把选考科目为“化学和生物”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与同样选考科目为“化学和生物”的口腔医学、临床医学类(临床及口腔五年制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单独成组。B大学则将学科属性相近的专业分在同一个专业组内,如将选考科目为“物理+不限”的专业分别按照语言管理类、经济财会类、数理计算类、土木材料制造类等4个院校专业组进行划分。
针对当下高校专业组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高校专业组设置对于推动现代化人才培养具有巨大作用。专业组设置的出现,标志着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改变,不再是简单地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这对推动现代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的高校专业组设置中,已经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专业组设置,并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步完善设置。其次,高校专业组设置的出现,对学生在确定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极具意义。通过专业组设置,大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发展领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再次,高校专业组设置的出现,还对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专业组设置,高校教师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专业组设置的出现和发展给高校招生录取带来了新的思路,但也有许多劣势存在,需要寻求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7]。
专业组内专业的数量、学科的相关度、组内专业录取分数的差异化都将是影响考生报考的因素。同时,专业组设置也对高校招生计划执行、录取分数、专业志愿满足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影响,基于上述专业组设置对高校和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高校进行专业组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才培养,还要考虑专业之间本身的关联性、专业数量、考生数量以及招生录取工作实践等多种因素和指标,在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一致性、精准性和综合性原则。
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指引,综合了上海、浙江等地改革试点的选科、志愿填报及招生录取经验,是在征求了各方意见并经过反复论证后下发的,对于高校选考科目编报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和指导性,各高校要遵照执行[8]。同时,改革省份的文件也都明确规定,同一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考科目保持一致。实行“院校专业组”模式进行志愿填报和录取省份的高校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进行计划编报过程中系统进行了定制项设置,高校将选考科目一致的招生专业编报在一个组内,或者系统在编报过程中直接默认为选考科目一致的在一个专业组内。
对生源充足的“双一流”高校来讲,具有单一科目属性的专业可以按照教育部指引选择比较严格的选考科目要求,并设置在同一个专业组,有利于学科优势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培养更加优质的合格人才,并且更加精准地确定生源目标。如在2023年某高校公布的工科类首选科目为物理的“环境科学”招生专业,按照教育部2019年下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3+1+2模式)》要求,再选科目可以有以下4种情况: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2选1科目,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不提再选科目要求。该高校对再选科目的要求设置为“化学”学科,即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再选科目的限制使生源选拔上更加精准化。
对具有多个科目属性的部属综合性院校,可以采用综合性原则,扩大考生的选择范围,如上文提到的A大学将数理类、机械类、计算机类和土建类等选考科目一致的学科专业放在同一个专业组内。对生源相对充足的综合类省属院校来讲,根据同层次院校数量多,学校多科目属性的专业数量多,招生相对热门的专业和冷门的专业同时存在的特点,高校也应该采用综合性原则,保障生源群体多样性,扩大生源范围,从而有利于学校招生计划的完成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不少学者围绕高考改革和考生选科等问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许雯雯[9]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高考录取批次改革对高校及考生的影响。王希常[10]针对高考改革中的选科组合与等级赋分,探讨了选科组合与多元录取协调发展的问题。万彭军[11]以2020年浙江省招生为例,分析了“双一流”高校选考科目设置的特征与类型。以往研究对高考改革政策、考生选考科目指导以及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针对高校院校专业组设置的策略和对策研究比较少,同时也缺少有效的实际数据验证分析。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组设置在高考改革中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高校可以自主划定专业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实际招生录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选择设置的策略各不相同,专业组的设置是高考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组的建设可以有效优化高校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学科与行业的结合,实现高校培养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专业组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组也是改革进程中高校面临的新问题,高校根据院校专业组设置的原则,如何结合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点、学生培养模式采取不同的策略吸引优质生源,并保持学校的录取分数和录取位次,是高校考虑的重点问题。结合对湖南省内高校及部分省外高校调研情况,在院校专业组设置上,基本可以形成以下四种策略,这将为实现高考改革、高校考生和高校的选择自主权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校依照一致性原则将选考科目相同的招生专业自动成组,即不考虑招生专业数量和招生计划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放在一个专业组内,依靠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带动较为普通的专业发展,保证高校普通专业的发展。该策略专业组内专业基数大,按照“院校专业组”进行志愿填报的省份每个院校志愿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上海为4个专业志愿),势必各专业的志愿报考率会降低,考生的志愿满足度不高,在招生录取实践中,考生集中填报在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调剂率高。
大多本科院校都存在单一学科专业特色明显的情况,把相近的学科专业划分在同一个专业组内,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在志愿填报环节对高校专业的选择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两者的共生关系来促进学科、专业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12],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优势的学科专业辐射带动其他的专业发展,以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将学科属性相近的专业设为一个组,好处是学科属性相近有利于学生选择,并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优化及办学特色的发展。不足之处是细化分组可能导致学校投档分数线多,拉低学校整体的投档分数,并且组数越多,占用考生志愿数量就越多,学生选择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如上文提到了B大学如果按照“物理+不限”选考科目一致的专业编排在同一个专业组,就仅有1条投档分数线,按照学科专业划分专业组后有4个院校专业组,4条投档分数线。
高校按照专业的投档分数和位次的高低设置专业组,需要热门专业打头阵冲击高分,吸引高分考生报考。同时原低分录取专业成组,分数可能会低于原来没有改革之前的学校的投档分数,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该策略让高校的各专业直接面向志愿市场优胜劣汰[13],倒逼高校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但低分专业考生进校后学习能力和动力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院发展。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组之间生源质量差距增加,同一专业内不同省份入学成绩差异较大,入校后导致高校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时存在困难,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可能因为生源质量的差异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会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挑战。
高校将招生形势最好的专业成组,排名靠后的专业单独成组,其他专业编为一个组。既用最好的专业去吸引高分考生,又防止低分的专业拉低整体分数。缺点仍然是放弃了排名靠后的专业组的投档分数。在设置专业组时,可以采用交叉学科组合的方式,既可以发掘专业发展的新潜力,也可以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
院校专业组设置的不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内部专业的布局、优化和调整,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招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匹配度和满意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高校生源质量,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高校的院校专业组设置是一个多元化、有竞争力、透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实施过程,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及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院的共同协作。
首先,需要统一思想,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高校要充分认识新高考的重要性,各部门在制定和实施院校专业组设置时,学校需要做好引领,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要求,明确目标,提出指导方针。
其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运用课程体系对院校专业组的质量进行评估。新高考改革不仅对高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大学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同院校专业组内的招生专业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更加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在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上,采取多维度进行专业组设置的评估。
再次,需要加强学生跨多学科交流和合作。高校通过学科竞赛、学术论坛和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学科交叉的研究兴趣,提高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以扩大高校的影响力。
最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高校要充分运用融媒体时代大众传播新技术,打造学校特色化宣传平台,以为考生和家长服务为中心,聚焦育人,注重内涵,将高考政策和高校招生录取政策等资讯及时发布。
高考改革和院校招生专业组设置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将高考模式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统筹起来,加强教育公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拓展教育领域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院校专业组设置的改革,是高校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既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招生质量和效益,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院校专业组设置的改革,保证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未来院校专业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贯穿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尊重科学发展、专业发展的前景性,顺应市场需求和人才要求,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