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涵养品格,守正创新,服务社会

2023-12-20 07:44穆田恬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乐舞美育舞蹈

《幼儿舞蹈与创编》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幼儿舞蹈”这一“美”的载体,既面向全体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也面向全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创编,更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素材的选择、创编技法的学习到作品的最终完成,都是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而美育教育正是高校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从厘清《幼儿舞蹈与创编》的课程目标开始,提出为了达成该课程目标,应秉承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实现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问题。从“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开始思考,提出“1355”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模式。再基于“1355”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模式,以一堂关于“造型创造、构图——动作发展”的幼儿舞蹈创编课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以美育德,涵养品格,守正创新,服务社会”的《幼儿舞蹈与创编》课程思政实践。最后,针对《幼儿舞蹈与创编》教学实践情况,思考如何深化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问题,落地实践美育与德育一体化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 课程概述

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模块中,《幼儿舞蹈与创编》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从课程知识性目标着眼,该课程是基于学生对舞蹈这一“美”的载体拥有了基础的、具象的具身体验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适合幼儿欣赏美、表达美、创作美的工具,形成集艺术性、童趣性、游戏性为一体的、面向全体幼儿的优秀幼儿舞蹈作品。

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美育课程的划分,本课程属于师范类艺术教育课程[1]。从美育角度来看,《幼儿舞蹈与创编》是旨在通过幼儿舞蹈这一美育载体,培养学生拥有主动学习、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善于反思、团结合作的学习品质。

2 课程设计理念——从“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开始思考

本课程与教学设计从课程性质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两大问题上,笔者提出“1355”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模式。

2.1 课程性质——美育与德育为一体

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美育与德育为一体的总体理念进行。首先,围绕“以美的事物培养人的教育”宗旨,从学前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以建立学前教育学与舞蹈学之间有意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为抓手,将跨学科知识一并纳入学生理论认知结构系统。其次,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应用,对学前教育学视角下的幼儿舞蹈创编理论体系进行知识重组、系统重构,在学前教育学与舞蹈学之间构建一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桥梁”,这座“桥梁”以审美活动为重要教育目标,辅之以育德,实现“善”和“美”的统一[2]。

2.2 培养什么样的人——三个核心理念

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课程性质提出,我们要培养爱国的人、崇德的人、尚艺的人。

一是培养爱国的人。在课程计划、标准、价值观、目标和教学内容中体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培养崇德的人。秉持“以美育德、涵养品格”理念,以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为素材,在施教过程中,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身体力行塑造学生品格与德行。三是培养尚艺的人。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将跨学科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导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形式与舞蹈结合,强化学生在听、念、唱、跳等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幼儿舞蹈创编作品中体现以上专业核心能力,树立学生“尚艺”综合能力发展的理念。

2.3 如何培养人——五个聚焦与五个融合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聚焦在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素养(Creativity)、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合作素養(Collaboration)的“5C核心素养”上。在教学活动组织中,体现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与当代融合、情感体验与身体表达融合、模仿经典与创生创美融合、专业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融合等五个方面的融合。

3 教学实践——从一堂关于“古今对话”的幼儿舞蹈创编课例说起

3.1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1355”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模式,笔者在一堂关于“造型创造、构图——动作发展”的创编课上,选取了汉代乐舞俑为创编蓝本,从汉代乐舞俑的肢体形态、技艺特征、精神风貌进行观察与模仿,联系当代幼儿一日生活,创设汉代乐舞俑与当代幼儿三次历史活化对话情境,帮助学生通过造型模仿、动态想象、构图创作等动作发展创编技法,形成相对完整的幼儿舞蹈作品,再透过作品去理解历史、透析古今、传习文化、承担使命。课程教学设计积极弘扬“以美育德,德艺双馨”的思政价值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

3.2 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要点

依循本课例的活动素材、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笔者从舞蹈教学专业知识点中提炼出以下可供对应与探讨的思政要点。

第一,汉代乐舞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的地位与艺术特性。对应思政要点:(1)汉代乐舞发展对中国汉代礼乐兴邦的推动作用。汉代“既庶且富,娱乐无疆”的时代气息,使得乐舞成为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消遣文化之一。乐舞这一根植于民间的俗乐文化,不仅显著提高了舞蹈技巧,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内容,还为中国古代舞蹈文化走向人文与艺术的自觉奠定了基础。(2)中国汉代乐舞伎的杰出贡献,折射出职业精神与历史使命担当,如敬业、勤业、创业、立业。(3)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感受国家奋逬、拼搏的历史,展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薪火相传,激扬文化自信。

第二,中国古典文化中静态造型形式美与动态造型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彩、形体、声音)及其组合规律(对称、比例、节奏)。对应思政要点:(1)关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遗产,凝聚了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深厚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2)感受“动—静”之美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学生结合所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仿与想象的动作发展创编技法。对应思政要点:培养学生对生活、经典艺术作品的观察能力,以此为基础进行动作创编,激发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审辨思维、创新力和想象力。

3.3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表演情境,唤醒学生用身体感知与表达的审美经验。教师将汉代乐舞陶俑图中陶俑与当代幼儿一日生活进行联接,创设关于“肢体形态”“技艺特征”“精神风貌”三次古今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用身体感知汉代乐舞开朗、明快、自由、浪漫、天真的艺术特征。其次,通过合作与探索,不断加强学生独立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学生根据汉代乐舞陶俑图中陶俑的舞姿形态进行创造性模仿与创编。通过单人、双人、三人、多人的反思性小组合作形式,利用教师提供的舞蹈道具,从一个静态舞蹈语汇,到有节奏的动态舞蹈语句、舞蹈段落,逐步扩展出一个完整的幼儿舞蹈。

3.4 教学反思

通过“古今对话”的幼儿舞蹈创编课堂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学习成果四个方面,对该课程案例进行了教学反思。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以美育润心的方式,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找幼儿舞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产生能够相互融合的思政要素,树立了学生对国家文化、家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定政治立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学前教育学与舞蹈学双跨学科教学模式。从学前教育学视角出发,联接汉代乐舞与当代幼儿舞蹈,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艺术载体与舞蹈嫁接,进行幼儿舞蹈创编,使跨学科教学模式着眼于教育学与舞蹈学的跨越、共生、共融中。

第三,在教学组织方面,对标21世纪“5C核心素养”,选择汉代乐舞陶俑为幼儿舞蹈创编蓝本,产生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在创作中对乐舞陶俑与幼儿生活进行提炼、美化、加工,培养学生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小组理实结合的实践中,通过教师创设的三次历史活化古今对话,从动作模仿到动作发展,再到动作创造,落地学生创新素养(Creativity)、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培养的课堂实践。

第四,在课堂学习成效方面,学生习得一定的创编技法,并根据主题进行富有意味的提炼、加工、美化,形成“幼儿”与“生活”交融的幼儿舞蹈作品。其间,面对幼儿舞蹈创编过程的不确定性、挑战性和意外性,学生通过探究式、反思性小组合作,一定程度领悟了百折不挠、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

4 向未知挑战的《幼儿舞蹈与创编》——如何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践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协调发展。立足科教融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举措,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系统改革,重点是加强理念建设、组织保障、监督评价和宣传引导,形成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整体合力。

那么,如何通过《幼儿舞蹈与创编》的课程教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合力呢?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从课程到社会的认知结构与实践体系,即将《幼儿舞蹈与创编》这门课程,作为一门“通过艺术的学校公共品格教育”课程[3],使课程学习的内涵更深入,更有意义。具体而言,应将教学置于社会“场域”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在不同场域中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社交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将课堂上习得的学习品质,应用于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责任意识、关怀能力和服务能力将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也能在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反哺学业,再次深化对幼儿舞蹈、舞蹈、艺术等知识的学习与创编创新技巧。教师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活动,要能满足学生协助社会精神发展需求与社会参与需求,并带领学生利用个人技能、所学知识和周围资源,为社會的美好发展贡献力量。■

引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北京:教育部,2019.

[2] 段虹.美育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3] 易晓明.通过艺术的学校公共品格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3(3):91-97.

本项目为校级质量工程“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20220701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穆田恬(1988—),女,四川都江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乐舞美育舞蹈
龟兹乐舞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