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着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各大高校正不断深入推进公共艺术领域美育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美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精神修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音乐专业教育的美育工作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以教学改革实现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美育思想多元构建。
1 高校音乐多元构建的教学改革价值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重大体现,而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美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高校肩负着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必须把强化美育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1.1 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高学生审美的美育教育着眼点
何为美育,具体来说,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其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审美素养的内在形成机制十分复杂,既涉及认知,又关联意向,具有统整性、超越性,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扎根时代生活。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多体现在如何富足精神生活,培育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审美价值。因此,要用美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1.2 德育與美育融合的美育教育立足点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要着力打造高质量思政美育课程,深度引入传统文化艺术以及红色文化辅助课程内容,促进民族情感加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1]。为此,要大力发挥美育在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太乐观,不少毕业生面对就业难等问题。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和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应用型人才,就要使德育与美育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适应型、创新型人才,让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1.3 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美育教育着力点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而高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之一,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校美育要重视潜移默化、以情动人,这对培养出学生高尚情感和完善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2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美育思想构建存在的现状问题
高校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音乐专业课程美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缺乏跨学科融合
美育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多个艺术学科。事实上,美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它能够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和观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艺术体验和教育。音乐与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之间的知识和技巧相辅相成,能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音乐和美术都需要对色彩、空间、形式等元素进行感知和表达;舞蹈和音乐都依赖于节奏、动态和情感的传达。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然而,现有的音乐专业课程往往不能有效地整合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容和理念,导致学生只能在狭窄的音乐范畴中学习和成长,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美育的实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音乐专业课实践形式单一,缺乏与就业方向结合与创新的问题。许多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艺术实践的理解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也使学生陷入了纸上谈兵的状态。他们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因此对艺术的实际运用和表达方式不够了解,也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作和表演能力。艺术创作和表演需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而这些能力往往从实践中来。
2.3 植入民族情感与传统审美薄弱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形成了璀璨的民族文化,而民族音乐正是重要的文化瑰宝。然而,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却过于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音乐教学处于主体地位,民族音乐逐渐被边缘化[2]。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它涉及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等重要问题。目前,各大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对民族情感的融入较为薄弱。在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方面,音乐专业课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学生对民族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较为欠缺。此外,传统审美课程不够,传统音乐和艺术形式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了解有限。高校课程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浸润力不足,影响民族文化与传统审美的传承与再发展[3],不利于美育工作的落实。
3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美育思想多元构建的提升路径
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新血液。目前我国发展需要更多新一代综合型人才,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美育素质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教育发挥着引领作用,需要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
3.1 稳步推进音乐专业美育教学改革创新
3.1.1 设置美育课程与建设保障机制并重
为稳步推进音乐专业美育教学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专业学校应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4]。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善教学评价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励和奖励优秀的美育教师,吸引更多人才从事美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应该充分考量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高校完善美育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多元化的美育课程,包括当代艺术、数字媒体、设计思维、艺术管理等领域,满足不同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1.2 营造美育环境和繁荣校园文化并举
高校美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良的育人环境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保障。音乐可以作为提高美育环境的媒介和平台,以音乐活动带动美育思想文化的覆盖范围。同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美育精神传承和支持机制,打造各类亚文化聚合体,以日常娱乐、健身运动和兴趣爱好为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融合于课程体系中,达到美育育心育人的终极目的。
3.1.3 彰显美育成效与提升文化素养并行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知识体系丰硕,所流传的传统音乐作品既能反映时代风貌,也能启迪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这是高校音乐专业美育的独特教育特色[5]。高校美育既需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可通过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挥美育在引导人正向发展方面的作用。高校通过美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的世界中感受和创造,让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作出贡献[6]。
3.2 强化师资队伍
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均衡配置美育教师资源,建立起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可以由音乐、美术、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并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融入具体课程中,从而打破学科的壁垒,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也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学习项目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探索和理解艺术的本质。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美育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推广。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的美育研究中心或课题组,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对话。同时还可建立起跨校区、跨地域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师资互助。
3.3 统筹发展五育融合
美育教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养的实践过程,对其他教育活动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育融合”不仅仅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生态重建,它强调融合共生和整体育人[7]。同时,要想促进高校美育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推动是不够的,单方面的力量一定是杯水车薪的。美育是一门综合教育,不仅需要音乐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各级从上至下的积极调动和支持,以形成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为此,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高校要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社会音乐资源的合作,提供实践教学和演出机会,以此,统筹发展美育教育以达到美育教育目的,培养出创新型、全能型人才。
4 结语
本文通过剖析当今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美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不足提出对应措施,如:设置美育课程与建设保障机制并重、营造美育环境和繁荣校园文化并举、彰显美育成效与提升文化素养并行来稳步推进音乐专业美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音乐教师队伍,要均衡配置美育教师资源、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发展五育融合,强化基础设施以及制度顶层设计和各级各方的层层配合,实现音乐专业的长足发展和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全面提升,解决高校美育如何“破圈”的问题。希望为如何以教学改革实现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美育思想多元构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引用
[1] 白桦.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音乐图景与主旋律表达[J].四川戏剧,2023(2):95-98.
[2] 白桦.音乐叙事在《欲望号街车》结构中的功能[J].中国戏剧,2023(1):82-84.
[3] 白桦.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探索[J].黄河之声,2019 (17):60-61.
[4] 方瑞,闵永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多维审视[J].广西社会科学,2021(7):183-188.
[5] 李素萍,彭子澴,李逢春.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思想的美育内涵[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38-44+91.
[6] 白桦.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11):181-181+188.
[7] 錢小华,杜伟.美育改革背景下艺术类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探赜[J].四川戏剧,2022(8):166-170.
本文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校级一般项目)“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美育思想多元构建的教学改革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白桦(1985—),女,回族,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