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图”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范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风尚,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推崇的女性美标准也不一样。选择仕女画这一题材的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在遵从内心对女性的主观审美时,也会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使作品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既姿态万千又兼具时代共性。一幅曾经水浸、发霉污损,身影及面孔完全模糊的仕女图,在经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后文简称涪博)抢救性修复后,渐渐浮现出“姝影”。该图为绢本设色,纵95.4cm,横49.1cm,画面清新淡雅,用笔精细,具有强烈的冷枚画作风格。本文试图以清代画家冷枚所绘的这幅仕女图为研究材料,管窥与之同时代的女性闺阁生活,借助图中所描绘人、物、景等细節,浅析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等。
1 画家被君王喜恶所左右的人生境遇
冷枚,清代宫廷画家(约1669年-1742年)。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善画人物、界画,尤精仕女。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其画法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1]。
作为跨越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画师,冷枚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被三位君王以各自的审美喜恶拨弄左右。康熙盛世,思想开放、兼容并举,宫廷画院精英荟萃,绘画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创作景象。供职于钦天监兼宫廷画师的焦秉贞与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在科学、艺术上互为契合,他拜汤若望为师,研习西洋画的色彩、透视技巧,并将之融入中国传统绘画,总结出强调人物比例、明暗关系的新技法,成为清代画院新流派“西学派”的开创者。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焦秉贞引荐弟子冷枚入宫。冷枚进入画院后,颇受康熙赏识,从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五十六年(1691年-1717年),前后参与创作《南巡图》,领衔创作《康熙万寿图》《避暑山庄图》等[2]。秉承老师焦秉贞的绘画风格及美学追求,冷枚新颖的画风在当时的宫廷画院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雍正即位后,这种局面却彻底被扭转。自幼授学于国学名儒,醉心儒学的雍正皇帝,登基后狠抓吏治,整顿时弊,在康熙年间本已繁荣且明显受西风熏陶的宫廷画院亦在整顿之列。雍正皇帝偏好中国传统绘画,因此作为“华人学西法”,推广西洋画技巧的核心人物的冷枚备受冷遇,甚至被逐出宫廷。在雍正执政的13年内,再没跨进宫廷画院一步,直至乾隆登基,才应召回归,重获赏识。
2 仕女图是反映同时期女性生活的浓缩影像
有别于前朝历代的仕女图,明清画家将以往仕女题材中仕女不可亲近的高冷姿态进行弱化,着笔于女子的寻常生活,留存下来的仕女画卷更具世俗气息。清代的女子,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都受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礼教规则的禁锢,思想行为举止皆须内敛克制,生活的空间十分有限,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由于不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能待在深闺独处,清代女子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进理妆、女红、抚琴、下棋、看书、作画、写诗、插花、熏香、烹茶、饮酒、游戏等,以在波澜不惊的生活里体验“清浅的欢愉”。她们在有限的空间展露出了不凡的艺术品位及高雅的生活格调。彼时,反映深闺情趣的仕女题材也备受清代宫廷画家青睐。冷枚笔下的仕女皆谨遵清代等级森严的封建规制,绘制嫔妃、贵妇画像时,人物的衣饰配色多以工笔重彩彰显其等级地位的高贵,绘制世家女子时,多素色薄染,清丽淡雅,符合画中人物的身份气质。
3 仕女图呈现出的画家个人艺术风格
《增修胶志》载,冷枚“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由于吸收了海西画派的绘画技巧,善用明暗关系及焦点透视[3],他的人物图细致入微,与其师焦秉贞笔下稍过“脂粉气”的仕女相比较,更显“笔墨洁净、色彩韶秀”,线条简练流畅、洒脱飘逸。冷枚常将海西画法与中国传统界画相融合,并用明暗关系对比区分阴阳相悖,使近景与远景虚实映衬,构建出的空间纵深通透,房屋建筑精细工整。
涪博所藏冷枚仕女图,其绘画风格及人物布局与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会上的冷枚《宫苑仕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宫苑仕女图》描画的是初秋时节贵族主仆在宫闱一角处的互动(图1)。画面右侧绘一位头簪珍珠吊坠凤钗的贵妇,手执宫扇,神态安然,右足落地,左腿屈膝,慵懒地斜坐于坐榻上。左侧一宫女立于榻后,手持瓶中供花,侧身靠近,似正有所问。二女皆高髻广额,弯眉细目,琼鼻朱唇,体态纤瘦袅娜,为冷枚仕女图中常见形象。画中人物头着花卉样珍珠宝石鬓饰,衣裙华美曼妙,领口袖饰均繁复精细,纤手柔荑,肌白若雪,十指葱葱,暗示了养尊处优的衿贵身份。画中场景为室内一角,所见陈设仅有一根雕坐榻及墙上挂画,但画家仍考虑到明暗对比的透视关系,将两面相交的墙角绘制得立体通透,使人物陈设层次清晰、比例协调、疏密有度。涪博仕女图在流转传承中虽受损严重但仍可辨画中所绘的是夏秋之交闺阁女子的文房全景。画面中故事暗自流动,女主人正扶椅托腮凝神若思,此时一侍女手托食盅走入室内;人物依稀可见的绛红衣带与素衣浅裙对比分明,清新素雅。该图背景设置较满,画面左角绘了一张搁有文房用具的条形书案,观者视线正前方还画有一矮几,几上搁着盛佛手的红漆盘、插满画轴的瓷花觚。其余空间冷枚未做留白处理,而是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新体画法”,将远处的庭院景色,远大近小、近实远虚,描入其中,使观者的视角延伸更为远阔。透过人物身后被半掩遮的圆月门,远处的三两山石,葱笼草木和虚化的游廊一角隐隐可现。
两图一为高墙宫闱,一为闺阁文房,画风一华丽,一清贵,但画家皆采用了西方焦点透视与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技巧,凸现出所处空间的通透感,并在屋内陈设与两位女性角色间搭建出稳定的三角构图关系。《宫苑仕女图》清晰呈现了冷枚“以工带写”的人物绘画风格,落笔细腻准确、注重写真,兼顾了比例的匀称与协调;其运墨轻润细柔,匀力平和,以线条勾勒出锦衫罗裙,再予填彩柔化,美化了人物衣衫的轻灵与质感。两画皆小字题款“金门画史冷枚画”,其中《宫苑仕女图》题款更是运用巧思,将款识暗藏于画中“画”中。
4 以仕女图中的“物”窥古人雅趣
《宫苑仕女图》中贵族女子所执宫扇美轮美奂,扇形优美,扇骨镶嵌物精美考究,绣花雍容华贵,扇面几近透明,人物的雪肌柔荑、轻薄衣衫隔着扇面也可隐约透见。在清帝王审美喜好的推波助澜下,清代的宫扇制作曾一度达到过前所未有的顶峰。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继位后不久就鉴赏了宫藏古扇,并亲自授意加以改进。至清中期,宫扇工艺投入愈发不吝成本,材料层出不穷,图案精美绝伦。两幅仕女图中均分别出现了由根雕制作的家居陈设。明清时期,简练淡泊的文人审美倾向对社会风尚产生了较大影响,“师法自然,取之有道”,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居室美学渐渐流行开来。两图中画家工笔描绘的根雕坐榻、矮几皆形制奇巧,其根须自然弯折处作四足,象形取意,树瘿疤瘤未曾多加雕琢,天然成趣。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篇便写道:“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焚香、点茶、插花、挂画”为古代文人生活的四大雅事,而怡人的花果香,常常也作为焚香的替代物,以自然之味增香居室。《宫苑仕女图》明显可见宫女所持的瓶中供花乃秋日之桂,其味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更有“金贵、折桂”的美意。涪博仕女图所绘芬芳之味则来自红漆盘中的三个佛手。佛手是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变种,《本草纲目》记载:“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相较于花卉香,佛手的果香清淡绵长,令人觉得恬然宁静,形态也素有五指香橼的美誉,其澄明色、拈花姿也使它成为古人室内绝佳的瓜果清赏。
5 “男性凝视”的画笔下勾勒出的女性时代符号
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美的判断标准和取向往往由男性主导,画家绘入历代仕女图中的女性美带着各自时代的烙印。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中的女性形象娥眉细目,高髻雪肤,清秀俊朗,衣袂飘逸,“风骨”独具,颇有魏晋风流的仙姿神韵;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面如满月,肤如凝脂,丰腴肥硕,衣饰华贵,雍容大方,是大唐开放包容、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使然;宋代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中的女性形象,容貌姣好,体态纤柔,温婉端庄,是宋朝以瘦为美、含蓄自省的文人审美标准的体现。至明代,仕女画走到了新的转折点。随着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明中期娱乐场所繁荣泛滥,文人名士与擅诗词、精音律的名妓们交往甚密,以她们为题材的仕女图彼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4],并且内容从以前的教化功能变得富于市井气。
进入清代,仕女图更受欢迎,甚至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比肩,角色触及神女仙人、戏曲故事、历史小说、青楼田间等诸多女性。但此时画图中的女性形象却愈发单薄纤瘦,甚至表现为羸弱的病态。不论是宫廷画家冷枚及师承的焦秉贞还是同时期的大量文人画家,即便描画的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女性,其形象也愈发统一,如:面容一概鹅蛋脸,细眉凤眼,樱桃红唇,身段一概削肩柳腰,弱柳扶风,纤纤弱质[5],对女性美的认知单一固化成刻板的符号。对于清代仕女画中普遍出现的“弱而美”现象,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至清代,女性的个性和人格进一步被弱化和忽视,处于附属地位的女子长期受妇德、贞操等礼制道德的束缚,已身不由己地从压制训诫的环境中逐步产生出精神认同,把柔弱和顺从视作应推崇的美德,并形成了普遍的自觉性和群体认知。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清朝皇权高度集中的制度下,士大夫的精神同样被严以禁锢,身为男性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让附属于他们的女性进一步“被弱化”,鼓励及赞美女性柔弱與顺从,通过对女性操纵及把控获得满足和慰藉。
社会的审美风尚与女性所处的时代境遇造就了历代仕女图形象上的嬗变,得益于尚存于世的丹青妙笔,今人才有幸透过画中的一方天地,一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旧时女子被尘封的岁月,遥想她们曾经惊艳过时光的青春芳华。■
引用
[1]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上卷)[M].
[2] 冯维,张倩.冷枚仕女画艺术风格研究[J].东方收藏,2020(1): 58-61.
[3] 邹俊豪.冷枚《春闺倦读图》解析[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4] 王晶.浅析中国明清仕女画风格的形成原因[J].美术文献, 2019(10):23-25.
[5] 文烁.清代仕女画中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J].收藏与投资,2021,12(2):125-127.
作者简介:殷瑛(1977—),女,重庆人,本科,文博馆员,就职于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