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综述

2023-12-20 04:52李娜赵兰香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分工生产

李娜 赵兰香

摘  要:交往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对研究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国家间的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文本和文献进行阅读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内涵的界定;二是交往的发展历程与形式;三是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四是交往中的异化问题;五是交往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思想;分工;生产;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17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前沿”(项目编号:KCJSX202106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娜(1995—),女,硕士在读,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赵兰香(1976—),女,硕士,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交往思想新的创新性运用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环境无法改变,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程度不断加深。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生态危机、资源短缺、地区冲突等诸多现实问题都在呼吁要深化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研究,重新思考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交往内涵的界定

(一)从文本出发界定交往内涵

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阐述了交往的内涵。王晓红、滕松梅、田雨晴、田海舰根据马克思在信中的论述来界定交往的内涵。在信中,马克思指出:“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这里使用的“commerce”是针对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Verkehr”一词在德文中意义极为广泛,主要指交通、运输、通信等物流方面的意义,也指交换、流通以及男女交合之意。英文的“commerce”一词主要是指商业、贸易,尤指大规模的商品贸易[1]。可见交往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王晓红还根据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像《历史学笔记》《印度史编年稿》《古代社会史笔记》等来阐述交往的内涵。

(二)从反面肯定交往内涵的丰富性

有些学者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进行对比,发现哈贝马斯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他割裂了劳动与互动、生产与交往、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2],造成了对交往片面且狭隘的理解,以此表明交往的内涵十分丰富[3]。

二、交往的发展历程

(一)按照时间发展来描述交往发展的历程

文献见证了马克思交往思想走向成熟的历程。胡为雄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交往发展史,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形态》中马克思对人类生产条件的变化,可以将交往发展历程描述为氏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时期。张永庆认为可以根据《手稿》中交往思想的萌芽,《形态》中的系统论述,《资本论》中对资本这一物化、普遍的交往形式进行分析,将马克思交往思想历程描述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异化和理想交往等四个阶段[4]。

(二)从生产与交往的辩证关系描述交往发展的历程

生产与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生产和交往之间的矛盾关系推动交往不断走向成熟。马克思认为交往的第一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5]。据此,陈映霞认为马克思划分发展历程的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当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人需要以共同体的身份维持生存与发展,导致人的交往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在技术和机器的帮助下,独立性极大增强,自我意识高涨,把自己视为目的,把他人、他物视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从而使得这阶段人的交往关系带有“主体—客体”式特征。第三阶段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交往,就进入了互相尊重、承认差异,自由交往的阶段[5]。

三、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一)生产决定交往

研究生产与交往的关系时,王苗再次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交往的观点。首先人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与自然发生交往。其次,人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为满足新需要进行生产活动。如重新生产生命的活动,無论哪种生产,只要有生产活动就会产生交往,所以生产决定交往[6]。陈映霞指出:“每一代人的生产都不是从零开始的,总会从自己的先辈那继承一定的物质条件。”[5]无论生产工具还是劳动资料都会打上前代人的烙印。下一代人的生产起点是从上一代继承来的,上一代的生产环境与条件决定了下一代的交往内容、手段和方式等。屈彩霞在《<形态>中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探析中》通过阐述实践是其他一切主观交往和运动的基础[7],来表明生产对交往的决定作用。刘思帆也对“生产决定交往”[8]的观点表示认同。

(二)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生产的前提,因单独的个体无法满足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因此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侯振武、杨耕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并指出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都是交往的具体形成,交往有利于生产力的保留扩大和发展。

四、交往中的异化问题

(一)交往异化的内涵

交往本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补充,且在交往过程中使人意识到他人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韩立新、刘文艺表明异化则使原本互补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人在交往过程中就不再关心他人的需要而是他人手里的产品,不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关注其交换价值,从而使交往发生了异化。

(二)交往异化的形式与原因

异化通过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指出在市民社会里交往变成了买卖关系,私有者关心的是对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人格需要,当你的物品能满足我的需要,你就拥有了支配和控制我的权利与手段。其次,交换也使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的目的变成了交换和营利。韩立新、刘文艺分析其原因并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私人所有的外化是交往异化的前提。在私有者的世界里交往变成了“做买卖”,他们从自我需要和利己主义出发,当你的产品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才与你发生交换,并不关心他人人格的需要。二是货币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私人所有使货币成为中介,货币虽促进了交换的完成,但也使人变成了货币的奴隶。三是交换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9]。

(三)交往异化的实质

异化的实质为社会对抗,刘文艺在研究中表明这种对抗会体现在两个维度上。横向上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对抗与竞争。每个人视他人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自己利益实现的妨碍者。在交往的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利益出发,自己是否与他人发生交往取决于对方手里的产品能否满足我的需要,如果满足就有交往的动机与目的。反之即使自身手里的产品能满足他人的需要,也不会或不愿主动去成全和满足他人人格的需要。人变得自私与狭隘,把别人的产品变成衡量交往价值的标准。如果你的产品不能满足我的要求和愿望,我们就没有交往的必要性,如果我的需要与愿望恰好你能满足,那么我与你交往的动机就会显著增强,因为我依赖你的产品,你就拥有了支配我的前提与手段。

纵向上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总想着剥削和压迫工人,工人就会不断进行反抗运动。当工人总被压迫时他们的交往就不再是自由平等的。首先,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其次,工人在劳动中的劳动价值变成了只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间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逐渐消失了。私有制的存在使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从交往变为交换。

五、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人类社会发展主体的价值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和交往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交往活动也愈加频繁,人为了生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来适应交往发展的新要求。据此,杨伊在文章中指出:“人为了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0]丁立群也指出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研究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对于社會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江峰、张瑞敏也认为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对于指导人们建立舒适的交往关系、踏上幸福生活道路具有重要价值[11]。

解构对象性教育观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我国很长时间里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诠释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将教育者奉为主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绝对权威的象征。受教育者则沦为顺从、受支配的客体服从于教育者。这种观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沦为“一言堂”训练,使教师与学生本应保持的平等关系,变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会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无法达到人格与人格的平等交往,最终以被控制者的个性泯灭为代价。据此闫艳、王秀阁指出马克思的交往思想重视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为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启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平等与自由地位,鼓励教师与学生彼此尊重,努力构建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智慧共建的教学模式。史宏波也主张重视马克思交往思想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2]。

(二)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价值

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性观念。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速兴起,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走向了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不同国家虽国情不同、面临的挑战不同,但希望自身越来越好的愿望相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国人民一道商量。例如面对生态危机基于马克思交往思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了不同国家间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提出了一种更加规范、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法,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创新性启示。于天宇指出“全球性生态危机表面是人与自然的主客间关系异化所致,实质上根源于人与人的主体关系异化,是资本的全球权力逻辑以及受其主导控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立足于马克思交往思想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9]。孙民、齐承水也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当代中国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智慧”[13]。马克思曾表明伴随生产力与普遍交往的发展,原有的交往方式会变得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就需要调整和变化交往方式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今的生态问题、恐怖主义、人口爆炸、局部冲突与战争等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都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有利于系统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可行性的解决办法。面对愈演愈烈的贸易战和国际竞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利益。对此马克思早已给出了答案。马克思早就通过对交往、生产力与共产主义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了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两个必然”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前提高与普遍交往的建立是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交往利于地域性共产主义向世界性共产主义迈进。可见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行动指导。

王苗在研究交往与生产力关系时发现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论述,“首先,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看,交往会使分工细化且随着交往的扩大人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进而促进生产活动与生产范围的扩大,各民族间也会随着生产的扩大而建立更加广泛的交往关系,使单个民族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之。其次,分工的细化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全球性的分工已不再是民族内部的分工。民族間活动相互影响的范围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交往不再是原有的封闭隔绝状态。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会成为世界的历史”[14]。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交往扩大的必然结果与趋势,坚持对外开放就是顺应趋势与规律。杨伊认为需要加深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认识,将其作为应对全球化的重要方法,结合好国内外发展环境来制订对内对外的发展策略[10]。

六、结语

综上,学界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文本和笔记中马克思对交往内涵的界定;二是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形式;三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中的关系进行探讨;四是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当代价值。但将马克思交往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国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治理等来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这对于政策和策略的推行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如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交往关系更好地发展,仍须重新思考交往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侯振武,杨耕.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J]. 哲学研究,2018(07):10-18+127.

[3] 欧阳英. 关于交往概念的综合理解——由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引发的深入思考[J]. 世界哲学,2018(02):118-126.

[4] 张永庆.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50-55.

[5] 陈映霞. 从“生产”到“交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再探[J]. 长白学刊,2019(04):50-55.

[6] 王晓红. 晚年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教学与研究,2019(12):5-15.

[7] 屈彩霞.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探析[J]. 理论月刊,2012(02):16-19.

[8] 刘思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29-35.

[9] 于天宇.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全球生态危机实质及破解路径论析[J]. 东岳论丛,2022,43(06):82-88.

[10] 杨伊. 交往的异化与扬弃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J]. 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2-15.

[11] 江峰,张瑞敏. 试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类幸福思想[J]. 江汉论坛,2014(05):126-129.

[12] 史宏波. 简论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 理论月刊,2013(10):18-21.

[13] 孙民,齐承水.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02):61-67.

[14] 王苗.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五重维度探究——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8):21-23.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分工生产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星座社交App的用户需求和偏好研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