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琳
抬手,又見阳光肆意地钻过指隙。
眼前的村庄坐落在阳光下,微尘在光打下的地方飘飘扬扬。
灰扑扑的红砖墙,传统的瓦檐,绿意顺着砖缝攀去。
一声声慵懒的猫叫沿着小巷悠扬,也似在拨动平房门口的铜铃。
紫南,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洞圩南面而得名。走过碑坊,柏油路在我们面前延展开来。炎炎夏日,路两旁树木的绿荫轻拂面庞,好不惬意。想将此地与村庄联系起来,却无从下手——与其说她是一座地处市郊的村庄,不如说是一个串珠成链地形成岭南文脉轴线的网红打卡点。沿路随处可见的彩绘壁画,装有黑框落地窗的质朴咖啡厅,门口悬有藤萝的精致民宿……这些都与对印象中的“村庄”有着显著的区别。今日得以一睹“全国文明村镇”之容,不虚此行。
柏油路之后,便是带着紫南地带特色的村庄主体。沿着石板路一点点循入村子内,一间间灰瓦红砖的屋室契合地相互衔接,灰褐色的石板路又与缀着一抹抹绿藓的墙角相贴合。红与绿的色彩碰撞并不令人眼生疲倦,反倒让人从中读出烟火和岭南的故事。
行步于阳光中的小巷,每一步、每一眼都在不断向我诉说着美的故事,一个关于文化、创新,关于弘扬文化底蕴与昂扬进取未来的故事。忽然,目光移至一间带着户外小厅的平房,实木栅栏上长满了爬山虎与紫三角梅,门外敞着,内院沐浴着阳光。
穿过内院,步入屋内,这里是一间小型文化展览馆。在女店主温婉的嗓音中,我知晓了有关于这座村庄的二三事:本是普通村庄的紫南,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焕然一新。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地处现代化的新一线城市佛山,村委也特意选择了古朴的岭南建筑风格对其进行翻修,用一砖一瓦向人们讲述文化古城的过去,用一檐一柱传承千年南国的文脉。沧海桑田,阳光依旧,这里的每一角、每一处都染上了鹅黄的暖意。正因为岭南文脉延植在每个佛山人的心中,这座古城才繁荣得一如既往。
心之所向,皆是中心。
以岭南文脉轴线、一站式乡村振兴文商旅体验为抓手,紫南村提升了网红水乡的辨识度。
我低头望着手中的钢笔,它写出的每一个字就好似这里的一砖一瓦,细小却有力。砖墙筑起古城的辉煌,我用我的一字一句去谱写诗歌,去谱写岭南的篇章。我想,这或许也算是一种独属于万千青春少年对文脉的赓续吧。
阳光掠过叶隙,红砖上落下了斑驳树影。我盯着那红砖出了神,恍然间已身处梁园。梁园本是清代名氏的私家宅园,因其主人家姓梁,得名“梁园”。儒雅的中式江南园林艺术在此地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进园便见亭廊桥榭、果木花卉,午后的阳光正浓烈,光中听见虫鸣阵阵,游客文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翠影映于水,绿意照于帘。庭院、连廊、屋舍、水榭、家庙相互连接。曲径通幽处,行步至近水连廊上,耀眼的阳光连带着岸边翠竹以及各种阔叶古树的影子轻铺于水面,俯身将手探入清凉中微微拨动,水面一时间便光影荡漾,水波粼粼。
铁灰的瓷瓦在屋顶上铺开,檐边在墙体上遮下一片阴影,轻迈步跨过圆孔门槛,走进由屋舍修葺后布置而成的展览馆内。悠白的展灯将光打在一幅幅书画作品上,细看那书画,运笔、转折、中锋、侧锋、悬针、垂露,行云流水;渍水、落墨、积墨、点簇、勾勒、渲染,一气呵成。可当我注意到这些书画作品的落款与一旁砖墙上的简介时才发现,原来这些精致的作品,都是出自梁氏家族之手!一个家族能培育出如此多的书画造诣高超的英才,真是令人敬佩!
我细看那作品里的每一字、每一笔,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佛山人对于佛山文化的传承,“文字无声,却也震耳欲聋”。我想,当这一幅又一幅的作品携着对佛山文脉的自信而面世时,每一个字也一定回响在人们心中了。热爱永远不朽,对佛山文化的自信更是热爱的写照,愿每当我为佛山伏额执笔、书文写诗之时,文字也能由此发出独属于我自己的声响,以独属于我自己的力量传承佛山的文化。
再抬头仰望阳光,这光已经照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由原来不起眼的小城变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之一,再成为如今繁荣的新一线城市;见证着每一个佛山人为传承佛山本土文化而努力的过程。佛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陶艺家、唱剧人、舞狮者、练武者……抑或是每位走在文化宣传前线的工作者、爱好者,甚至是用笔写下佛山之美的佛山学子,佛山文化才得以在历史的星空中璀璨。
文脉汤汤,惟我佛山。
文脉佛山,就在于它有风骨、有智慧、有精神。
回看我手中的笔,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