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岭峰
【摘 要】 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时代的共同要求,教学研修同样需要作出顺应时代要求的改变。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修,能够打破时空局限,创新研修方式,留下过程痕迹,适合长程设计。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研修可以有线下—线上式、线上—线下式与线上线下同步式等新样式,更适用于区域大规模多主体的教学研修。
【关键词】数字技术 教学研修 区域特征 研修方式
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时代的共同要求,教育发展也是如此。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研修活动也应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1]。这表明,国家从政策层面重视教师培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信息技术支持。数字化教学研修是教师专业研修绕不过去的问题。传统的基于问题的现场研讨方式,不再是教师研修的唯一方式。借助网络的线上研修、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等数字化教研方式为一线教研提供了更多新样式。
一、数字技术为教学研修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是一线教学研修设计者创新样式的契机。用好数字技术,提升研修质量,是教学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研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打破时空局限
打破时空局限是数字化教学研修的最大优势。以2021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数学教育大会为例,因为疫情关系,受邀参会的国际数学教育专家们无法来到现场参与大会研讨。于是,组织者请外国专家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主题演讲。另外,因场地关系和人数控制的要求,大会还特意发布了网络参会的门票,让更多的参会者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观看现场展示的活动。这种方式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为更多想参与研讨、学习的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2. 创新研修方式
传统的校本研修,一般以讲授与听讲为主,较少采用深度卷入的方式组织研修者进入研修状态。网络支持的数字化研修活动,可以打破场域的限制,让更多的研修者深度参与研修过程。同时,还可以设计线上线下混合的研修方式,既能让现场的研修者深度卷入,还能引导场外的参与者通过网络参与研修活动。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研修方式创新的重要思路。
3. 留下过程痕迹
与传统的线下为主的研修活动相比,数字化教研更易留下研修过程中产生的研讨痕迹。比如,采用钉钉直播的方式进行网上讲课,可以设置成回放模式,课程一讲完,随即便可生成视频。如果是群体参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活动,很多时候不是“一人讲,大家听”的方式,而是可以群体互动、多人发言交流的,还有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借助信息化手段,不仅视频信息可以留存,文字信息同样也能留下来,可以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研修主体的身份加入研修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收获。
4. 适合长程设计
数字化教学研修记录场景的方式更多样(如视频、照片、声音等)、更真实,留存时间也更长,因此较适用于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研修活动的长程设计。这里的“长程”,可以是一个学期,也可以是一个学年。因为数字化教学研修具有过程留痕的优势,所以更有利于参与研修的教师随时回溯,采用“复习”的方式对研修内容作进一步剖析与解读。我们也知道,针对某个主题研修的长程设计,更有利于对主题研究进行深度探讨,形成系列化的研修活动。比如,语文学科组织关于“小学生童话教学策略”的主题研究,可以在制订研究规划时,将研究活动设计成连续式的主题分解的系列活动,如童话学习意义、童话的文体特点、童话的语用价值、童话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童话题材的作品对于学习者素养提升的要素,等等,每个月组织相关的活动,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此类课程化、课时式的多轮次研修活动,为探索童话教学的实践策略提供持续帮助。
二、数字化教学研修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样式
现实中,线下研修活动仍然是主要的校本研修方式,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校本研修中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因此,笔者重点谈一谈数字化教学研修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样式。
1. 数字化教学研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思考设计原则的核心要义在于,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应该是根据研修内容的特点和目标要求,选取适合的研修方式。对于适合线上研修的,或者采用线上研修的方式更能够达到研修目标的内容,尽量采用线上研修的方式。比如,一些侧重于理论学习的研修活动,便可以在线上发布话题,教师自主学习后,将学习体会等材料上传至線上进行展示交流。再如,一些视频类的资料学习活动,同样也可以通过线上发布,直接由教师自主学习,然后将学习感受呈现在线上,便于研修者之间进行交流。
反之,适合线下研修,或者采用线下研修更能够体现研修效果的内容,应尽量采用线下研修的方式。这也是数字化研修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一些需要研修者有实践体验的活动内容,如执教研讨课,不仅执教者有线下的行动,其他参与者也需要到研修现场进行观察,收集资料,并形成直观感受,进行交流。
2. 数字化教学研修的三种样式
有教师在实践探索后将数字化教学研修归结为问题驱动式、探究实践式、理论学习式和经验总结式四种不同的模式[2]。我们根据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活动的先后顺序,将数字化教学研修分为以下三种样式。
(1)线下—线上式,让研修能延伸
从单次活动来看,传统的校本研修更多采用的是线下集中研讨的方式。一般来说,即时的活动止,整个研修活动也基本结束了。 线下—线上式研修,则在传统研修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延伸研修的环节,意图正是弥补单次线下研修活动的不足。线下—线上式研修,即在线下研修活动结束后,将线下活动资料上传至网络,由研修参与者结合进一步研修的要求,开展线上研究探讨活动,从而让更多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加入,分享自己的观点。线上研修拓展了研修的“时空”,参与研修的教师可以即时分享,也可以延时分享,还可以通过留言分享,实现了在现场与不在现场的远程操作。
因为线下—线上式研修是先组织线下群体集中研讨,然后再借助数字技术组织线上个体活动应用,所以一般比较适用于“先有实践观察,再有深入探讨”的研修活动。比如,在一些较为大型的教研观摩课后,由于现场探讨时间不够,便可以采用线下—线上研修方式,将观摩之后的感想、体会与建议,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分享与展开,组织者可以结合线上参与研修者的观点、建议等资源进行分析与总结,最终形成本次活动的基本成果或结论。
(2)线上—线下式,让研修有聚焦
从线上的个体学习体会到线下群体互动,是校本研修活动形式创新有了数字技术支持之后带来的可能。事实上,现阶段许多校本研修活动已经在实践这种“先线上交流研讨,再回到现场组织线下活动”的方式了。前文谈到一位教师探索形成的问题驱动式、探究实践式、理论学习式和经验总结式等四种数字化研修方式,基本都是由线上开始的。
当然,以线上—线下式组织的校本研修,也需要结合相关的研修主题与研修内容的特点。相对而言,线上的研修活动更具有开放性,许多时候关于某个问题的探讨容易扩展、发散,却不太容易聚焦。因此一般来说,有研修参与者对相关研修主题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或成果展现的研修活动,先设计线上研修活动比较适宜。
比如,一些围绕课题研究的研修活动,先借助数字技术设计线上研修活动。研修者可将相关课题的研究主题、方案以及本次活动需要着重研讨的问题、策略以及过程分析等置于研修群,由参与者在线下集中研修之前作一些思考、讨论,甚至对接下来的实践研讨进行前期的研讨。作为活动策划者与组织者的主持人,也可以在线下集中研修前对这些交流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为线下研修时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提供基础。这样的过程,无疑为提高线下研修的质量创造了条件。这也是传统的仅注重线下的校本研修无可比拟的。
(3)线上线下同步式,让研修显效能
许多学校的教学研修活动采用系列化推进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多次研修活动。这就可以借助数字技术采用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交替进行,甚至同步进行,更加便捷。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同步式教学研修,同样适用于多校区的集团式学校组织联合研修活动,既可以降低线下活动教师来往于校际的交通成本,也能够借助网络将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的研修活动常态化,让教师能够经常性地借团队的力量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群体的智慧和营造的研修氛围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图1是一所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研题导学”进行研修的系列化活动[3]。
该校是一所拥有多校区的集团化学校。图中的活动是对每个校区数学教师的研修要求。在组织研修活动过程中,期间线上线下交互进行、同步实施的方式是一种常态。参与研修的教师也已经习惯这样的研修方式,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研修目标。
三、数字化教学研修在区域教研中的应用及注意点
在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数字化教学研修作為区域教学研修的重要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实践表明,数字化教学研修的方式更适合以下两种研修活动。
一是大规模甚至全员参与的教学研修活动。近年来,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全员培训也已经成为某些区域的常态。由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传统线下集中研训的方式显然难以充分解决全员参与的问题。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修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笔者所在地区在针对教师24学分的培训中,便采用了线上学习的方式。组织过程为:学科导师在线提供视频资源,提出学习任务要求(任务也会根据不同对象分别设置,供参训对象选择性认领);全学科教师通过视频资源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即作业);作业上传平台,由学科导师聘请相应的骨干教师组织批阅,然后给出评价。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员参与线上学习成为可能,很好地解决了参训人员过多、内容安排单一的问题。
二是多所学校或多主体参与的教学研修活动。2022年9月,浙江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围绕“项目学习”这一主题的系列化研训活动。全省多地分会场10多个子主题的成果经验,在连续10多天的时间内同时展示交流。各地区教师无需集中,通过线上即可观摩各个分会场的活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终平台参与交流。而且,活动后各类资源仍然留在线上,供教师们后续进一步学习探讨。因为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持,原本只能局限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内组织的现场研修模式被打破。各地教师可以同时进行展示,并将视频上传至平台,供其他教师即时观摩与学习。有些地区还结合“学习单”“研讨案”等工具要求教师记录问题或观点,再借助信息技术组织深度研讨,也起到了有观点碰撞、有产生共识的作用。
当然,我们说,形式是基于内容的。数字化教学研修在时代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研修活动都要以数字化的方式组织和开展。采用数字化教学研修也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学研修本是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状况而组织进行的研修活动,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理解与掌握一些通识内容,如课程改革核心思想的学习与理解等,组织教师通过团队的方式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事实上,学习目的不同,采用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合适的研修方式才是最能给教师带来帮助的。比如,解决实践问题,更多地需要线下研修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实践过程,有尝试、有体验地解决;而理论学习,则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组织线上研修,留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时间,以便呈现较高质量的建议、想法以及学习体会等。
2. 真实的才是有意义的
这里的真实更多是指教师在参与研修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能够表达自己理解的他人的观点。在开展线上研修时,参与研修的教师事实上是离开组织策划者的视线范围的,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应付式”教研的情况,违背了开展研修活动的初衷。无论是线上研修,还是线下研修,教师都应该将真实的问题、想法、观点呈现出来,与同伴交流,作为活动主体认真投入地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保障研修活动的质量。
3. 结构化也是最难的
数字化教学研修解决了现场研修参与者无法全部呈现观点或表达想法的问题,线下研修受时空限制而没有表达或者分享观点的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研修呈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可以是视频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同时,线上研修也保证了研修资源的丰富性。但反过来看,因为材料较以前线下研修丰富了许多,便更需要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或策划者,从众多的材料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或想法,以供全体参与研修者进一步学习与体会,有时甚至需要形成某次活动的一些成果或结论。对于组织者而言,这个结构化的过程是重要的,但也是最有难度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
见[EB/OL].(2018-01-20)[2023-09-02].https://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 朱利俪.线上线下混合联动式校本教研策略[J].新教师,2021(7):10-11.
[3] 王宏伟.主题“系列化”的校本研修设计与实践——以“研题导学”系列活动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21(5):53-55.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