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2023-12-20 12:46张乐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工学专业化校企

[摘           要]  目前是中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但是由于其发展历史短暂,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健康有序、可持续目标发展的一大阻碍。分析归纳了政策研究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偏低,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为专科层次,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但存在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沟通不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对接不畅;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准确衔接;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有明显阶梯差距,不能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学科要求和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要求。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政策法规不健全、机制体制不合理是造成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关    键   词]  政策研究;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173-04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层次问题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划分为三级,分别是初等、中等、高等,这三个层次都与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对应和衔接。

初等职业教育主要开展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由各级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或是公司等用人单位面向公司内部员工开展,主要培养拥有某种简单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专业技术的相关人员;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初中、高中毕业生开展一些基础的知识、技能以及技术培养,重点培养面向产业、服务业和生产行业以及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中级人才和其他相关从业人员[1];高等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主要培养对我国经济建设起支撑作用的应用型、工艺型的高级技术应用与管理人才[2]。

初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低层次,其目的是培养可熟练掌握基础学科知识,且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添砖加瓦的初级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要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达到高度一致,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具备高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等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并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性技能的基础,还要重点领会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成为具有杰出职业操守和敬业奉献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的弊端

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育基本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系接轨,体现在结构层次和上升通道方面。而职业教育部分内容不完善,基本只包括高职高专这一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止步不前,原因之一是我国对此定位偏低。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中,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较低的位置。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普通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到位等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结合、工学一体机制问题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我国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构建了一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模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模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办学模式,后者则为育人模式;校企联合作为基础,在基础之上,工学结合作为一种途径来实现校企合作[3]。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走势、加速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同社会上相关企业及其他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4]。从广义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于校企合作的范围内,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合作这一重要枢纽,以物质资源共享的方式,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技能技术型人才,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在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加以实践应用,使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目标、专业设置、培养内容方面更契合企业和用人市场所期望的办学模式[5,6]。工学结合的特性是以学生全面专业化素质、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介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校和就业单位因教育环境与资源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而既能满足学业毕业要求,又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限制[7-10]。原因是工作单位与职业教育联系密切的运行机制尚未构建完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革新、实践训练、上岗等方面面对诸多挑战。

1.高等职业院校层面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在管理方面面临挑战,其重视程度不够,在办学理念和理论基础方面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不够。一部分院校简单地将校企合作等同于实习,忽视实际能力的鍛炼。其次,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并不突出,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教学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实训基地质量不足。

2.行业、企业层面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有限,不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果企业不积极参与这个机制,行业协会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和市场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必须密切结合在一起,全面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他们认为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仅仅限于学校输送人才给企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很少参与或不参与人才培养,导致真正的工学结合无法实现。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方,企业既没有承担起校企合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一定的安全风险,又缺乏积极参与性和主动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增强企业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同承担的责任,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以促进校企合作的积极推进[11]。

3.政府层面

政府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约束。此外,学校内部也没有完善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导致责任模糊不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层面的理念认识,提升管理能力,促进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

想要把握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现利益“三赢”,就要将工学结合的重点放在找到这三方一致的目标、动力和利益的出发点[12]。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与对接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的依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家打算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来促进职业化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铺设职业化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道路,让学生可以选择多途径的成才之道。另外,国家还将建立职业化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连接的轨道,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可以开展学分互认和课程互学,受教育者可以选择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方式一般为通过考试即可,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并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沟通的问题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3-17]。

教育体制的封闭机制导致教育不能均衡多元发展,学生没有重组的进步空间和道路选择,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选择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将面临更少的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18]。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类别,在层次上无差异,但社会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底层高等教育,普通高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参加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学习和培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对办学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以理论为重、轻视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在同级高校相比之下,优势不足,缺乏特色,无法吸引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政策导向来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对待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两者是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相互竞争的关系。只有协调二者的关系,共同发展并合理地沟通和对接,才能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涯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截至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3093所,在校生达到2205万人,此外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

自2002年以后,职业学校培养了7265万具有良好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行业和企业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断增加,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等措施不断深入发展,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不断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行业迅速发展,中高职衔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的生源有的来自中职教育,这就出现了高职在中职基础上进行再教育的问题[19]。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中高职人才在社会中相对其他人才缺乏竞争力,职业发展存在不可避免的阻碍和瓶颈。因此,想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完成好中职和高职的紧密衔接[20]。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等職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水平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的情况下,两者的衔接问题并没有达到很突出的程度。然而,随着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迅速,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越来越迫切需要去解决这一问题[21,2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通过笔试录取新生,这种考试模式主要以理论考试和统考成绩为录取依据,这样容易忽视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潜力,不能有效地评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种招生考试制度使中等职业学校偏离了培养目标,从而影响了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不利于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招收对象是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之后才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招收的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所以,中职学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渠道有所限制。

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他们不仅应具备普通教师专业化的共性,还应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师入职应同时满足准入资格考试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考核通过的条件,并持有资格证书。在职业教育教师的从业过程中,他们应提高专业进修水平和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他们应提高自主能动性,并与专业团队合作,实现在教学和工作中的成长。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差距

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还存在较多问题和缺陷,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实践技能的学科要求,或是在职业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方面,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23-26]。

第一,我们从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团体的专业化发展制度保障还有所缺失。

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不能流于形式,应挖掘内部,使其成为一种制度来保证教育的完善。1995年,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其规定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教育机构,凡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中国公民,都应该有教师资格。2000年,教育部依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开始在全国开展教师资格认定的工作。但是这两个条例并没有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认定上做出细化的指导意见和规定,这样没有办法保证高职教师的师资质量。

第二,从教师职业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经过完善的培训过程,教师培训机制还存在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竞争的激烈性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培养。然而,目前的情况显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的培养科学性存在问题。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通常需要在入职前接受培训,要求他们不仅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应具备实习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师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任职的教师,师资培养由普通高等院校負责,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只有少数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入职前的培养不够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应采用特定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存在缺陷,教师进修制度也不够完善,学校也没有为教师准备明确清晰的职业发展计划,从而出现高职院校教师在入职后的培训阶段缺少提升动力,而且专业化培训体系也不完善的现象。

第三,从个人的发展看,我国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为了满足学校升格、扩大招生规模和招生数量以及新增专业等的需要,高职院校从非师范类普通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招聘了数目不小的新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体系构成基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职工大学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在升格之后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学习而保留下来的教师,这类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和保守,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还有待提高,职业素养较低。第二部分是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这类教师在普通高校接受的是专业化的理论学习,由于缺乏经验,不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三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类教师由于来自企业,职业、生产技术过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科研服务和公关能力方面水平普遍较低,输送人才对企业发展和科技研发的水平非常有限,对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匹配。

参考文献:

[1]曹起武.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9(7):99-101.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4]杨金土.加强校企合作 办出高职特色[J].职教通讯,2002(1):27-28.

[5]王亚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51-55.

[6]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0-91.

[7]张利庠,庞连义,张喜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15-20.

[8]纪传仁.关于校企合作机制问题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3):3-5.

[9]徐雪峰.高职校企合作机制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4(4):228-250.

[10]杜庆波.以行业协会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8(33):165-166.

[11]肖争鸣.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教育,2008(6):76-77.

[12]李昕欣.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39-41.

[13]周贵发.浅析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职教论坛,2009(23):8-9.

[14]李长春.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84-85.

[15]王普藩,李月顺.对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融通问题的思考[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2.

[16]张焰,李建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沟通不畅的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8):32-33.

[17]蒋季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J].南京高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01-104.

[18]赵彦.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人才培养探析[J].陕西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研究,2020(2):19-20,29.

[19]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2(7):59-64.

[20]杜效侠,刘钧贤,谭起兵,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14-15.

[21]段峻,黎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59-62.

[22]郑秀英,周志刚,郑秀春.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差距与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4):68-69.

[23]熊威.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33-35.

[24]于英,康传德,崔学勤.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1):76-78.

[25]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6]黄卫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71.

作者简介:张乐乐(1990—),女,蒙古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工学专业化校企
盐工学人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