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氘
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们会有心思写科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仍有人通过科幻纾解愁苦,化学专家高行健就是其中一位。
高行健(1900—1985),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1934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化学命名原则》,并任中华自然科学社发行的《科学世界》月刊总编辑,后来曾在多所大学任教。(赵永良、华晓主编《百年无锡名人图谱》)
在面向大众的科普类杂志《科学世界》上,高行健发表了多篇“科学小说”。近几年,上原香、任冬梅、朱梦梦等学者对他的科普创作进行了研究,但论及其科幻小说时都以《冰尸冷梦记》为主。《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2022)也为高行健专辟一节,重点介绍了“较为优秀”的《冰尸冷梦记》,认为他的其余科幻作品“相对平庸,很像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硬凑而成的,可读性较差”。其实,他的小说《未来空袭记》也值得一论。
1935年夏,中国多地发生洪灾。9至10月,《科学世界》第4卷第9、10期登载了《冰尸冷梦记》。故事从洪灾下的萧条世界讲起,少年主人公无依无靠,失学失恋失业,受科技新闻启发,买醉后到深山里给自己注射了柠檬酸钠并服下安眠药后在大雪中睡去,两百年后(2135年)被中国冰尸研究会复苏。彼时人类已进入第四次世界大战。出于防空需要,全国都已搬入地下,地面上四季常绿,臭氧管理塔调节太阳紫外线,促进植物生长,樱桃能够砸死人,一头牛足够一百人饱餐一顿,只是头顶常有敌机飞过。文末称:美国化学学会开会讨论未来的食物问题,有画家根据化学家托马斯·米吉利的预言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上帝的食料》(即《神食》)绘成趣图,作者以此图为基础写成小说。
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12月,高行健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于1938年3月到达重庆,一路饱受空袭之苦。四个月后,《科学世界》第7卷第3期发表了他的《未来空袭记》的“楔子”,开头对《冰尸冷梦记》的创作因由作了补充:
我在当时一下笔就写出那一套不合时宜的东西,无非是料想到不久的现在,一定有可怖的空袭轮到我们的头上,所以眼见那伟大的南京正在痴狂地向着上方和四周努力扩大,五光十色的新屋一幢一幢的拼命拥进我的眼睫毛里来的时候,便有“一切的一切要建筑在地底下”的痴想;不料读者们的意志大都为新奇的活冰尸所吸引,对于空袭和防空的国家大事反而一些也不放在心上……
接下来是一番关于战争方式变迁的妙论:人类最初采用的是“筋肉战争”,之后学会使用工具,进入“机械化战争”,飞机、潜艇、坦克等现代武器仍属于“物理战争”,毒气、炸药、烟雾等则属于“化学战争”,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不甘落后,于是有了“毒菌弹”和“催眠术”的应用,他大胆预测未来还会有“数学战争”:
這儿的所谓数学,当然是专指纯粹数学而言,到那时眼见得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一个个依次在战场上打败下来,只有数学家得到了最后胜利;因为数学家的法宝是N度的,除却一小部分的摩登物理学家、理论化学家、变态心理学家稍会拿得出一些四度空间的法宝之外,谁也弄不清数学家的葫芦里究竟有些什么;只要数学家的鬼画符活灵活现能够有求必应,不要说“平面战争”落了伍,“立体战争”也要不得,一任他大炮坦克来得凶,毒气毒菌来得恶,死光死声来得狠,数学总司令的军队在超三度空间里进行,我敢担保立即可以把这班狗东西弄得一动也不得动;……那么到底这数学战争要到什么时候方才开始呢?这问题我却只能用“零分之零年”的答数来搪塞了;在此郑重地补说一句:这答数是“零分之零”,并不是“零分之任何数”啊!
读到这里,笔者惊愕不已,马上想到了《三体·死神永生》中人类进入四维空间的情节,以为接下来会出现抗战版的“降维打击”。可惜,《科学世界》仅连载了前三回,到1938年12月1日出版的第7卷第8期就中断了。故事从卢沟桥事变说起,设想1939年抗战胜利,许多学术社团兴起,针对间谍活动的密码研究尤为兴盛。接着,时间进入1968年,那时战云密布,一对同是密码天才的爱国青年情侣投身义勇间谍队,之后被敌人绑架至日本,战争随后爆发,汉奸在南京新街口制造爆炸,主人公受伤,后脑骨被弹片削去,成为我方第一个战争伤员,因此得到优待,获得全球独一无二的白金头盖骨。养病期间,主人公破解了护士唐小姐的父亲留下的遗嘱密文,得知其父因交友不慎成为汉奸而悔恨不已。连载到此为止。
另一方面,1938年9月7日,重庆的《警察向导》第1卷第3期也开始连载这部作品,标为“科学长篇创作”。目前能找到的该刊最后一期为1939年2月7日出版的第1卷第8期,登载了小说第六回,未完。第四到六回中,主人公出院回家,遇上防空大演习,又协助警察破译了一封间谍密信。与前三回一样,主人公抓住各种话头大谈物理、化学、密码学等知识,进展缓慢的情节确实“很像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硬凑而成的”。
这种写法在当时无甚稀奇。对这些作者来说,国难当头,讲知识比编故事更重要。就《未来空袭记》而言,作者身为化学专家,给读者上起科学课来可谓毫不节制。比如,讲到“紫外光的秘密通信法”,主人公不但介绍了物理学家围绕光的本质提出的“微粒子说”和“波动说”,还附上一张手绘的电磁波分类表。
除了普及较为前沿的科学知识,作者还利用小说家的权利自创新理论。主人公戏称:“科学家的手法是千篇一律的,弄到无法可想的时候,便会造出一个‘子’来……原子分子电子正子中子质子核子双子光子热子火子磁子光电子中微子配子胞子卵子精子游走子遗传因子大约一共有二三十个劳什子了”,既如此,主人公便提出了“情子”,它类似电子或磁子,是共情、心心相印的基础。他在介绍了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相关公式后,又比照着写出了“情引力定律”:
FL=L1·L2/d2
作为科幻作家,笔者看到八十多年前的人能如此“随意”地写小说、杂志编辑能如此“大方”地照单全收,真是百感交集。
比这种“肆无忌惮”的写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发表渠道。《警察向导》由“内政部警察总队《警察向导》编辑室编”,创刊号特意选择“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出版,“创刊词”说明了宗旨:“冀与我全国警察界同志,声应气求……勉为我警界学术探讨之先驱。”显然,该刊主要面向警务人员。目标读者的改变带来了小说内容的调整——“楔子”被删去,代之以两段简短的篇首语,其中说道:
国难临头时,大家闹着“科学救国”的口号,平时碰到了科学问题偏又头痛、打瞌睡;除了设法把科学文章软性化之外,提倡科学的口号是白喊的。战争的方式既因新兵器的进步而今昔大不相同,通常虽说是平面战争已经改成了立体战争,实际上已经是四度空间的战争了:机械化不过给予枪炮以行动的速率,因此立体之外还有时间的关系,这不是四度空间战争吗?
《编后谈》也做了解释:“本篇以轻松俏利之笔,寫出许多未来空袭中之新奇与残酷,而又无一不有科学的根据。篇中对于战争与间谍,尤多活跃的描写,此种知识之增进,实为今日所必要。全文达十万余字,从本期起,分回刊登。”
从这些说明中可以推断:后续故事会有“四度空间战争”,只是不会像刘慈欣那样来写,而全书情节重点大概还是以密码破译与情报战为主,且作者早在1938年9月之前就将完整稿件交给《警察向导》。小说在该刊以每月一期、每期一回的进度至少连载了半年,读者至少读到了第六回。
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五个月后,“中国警察学会”编辑的《中国警察》于重庆创刊,首期“特约撰述”栏目发表了高行健的《未来空袭记(续集)》第一回,直到1940年4月才问世的第2期发表了“续集”第二回,未完。
笔者据此猜测:《未来空袭记》原作约为十回,曾公开连载完毕,后来受《中国警察》之“特约”,又续写了若干回。至于原作第六回以后内容如何、在何处发表,则有待调查。
“续集”目前仅见第二回,写法上仍以薄弱的情节带出大量知识,并提到唐小姐之父虽在1926年参加日寇特务工作,其实“暗地里尽忠于祖国,所以到底被逼而自杀”。由此可知,原作还有一番沉冤昭雪的故事。就此而言,作者在情节方面并非毫无经营,且显然考虑到了杂志的目标读者。与“续集”第二回同期发表的还有一篇《非常时期警察总队应该注意的几件事》,这是时任国民党中央政府内政部部长的周钟岳对警察总队官警的训词,其中第三点强调:
“要有机警的动作,现在社会情形极为复杂,……至于非常时期,更有间谍的活动,汉奸的潜伏,稍有疏忽则侦查要事泄漏军情,足以为国家之大患,吾国自抗战以来破获之案已属不少,而此辈潜伏内地与逍遥法外的人尚未能澈底铲除。这个防止间谍与铲除汉奸其责任在乎警察,身负警察职务的人,须随时随地注意周到严密检查……”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余万字的《未来空袭记》堪称别具一格的民国谍战科幻长篇。
1956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情报机构——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宣告成立,高行健调至该所任编审,翌年因病退休。这一经历不免引人遐想:他在抗战期间与“内政部警察总队”是何关系?《未来空袭记》的连载为何从《科学世界》转移到了《警察向导》与《中国警察》?这部小说最终写了多少回,尚未见到的其余内容如何,手稿是否仍存于世?有关高行健的生平资料不多,这些问题暂时难以回答。
更让人好奇的是:抗战时期的警察们,读到这样的小说有何感受?会不会有神经敏感的读者,受作者启发思路大开,以为这篇小说本身就是一篇密文,让人头大的笔法背后另有玄机?到了这一步,就离开了“史话”的范畴,需要调动小说家的想象了。
【责任编缉: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