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旭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
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针对老年人群服务事业随之发展迅速。媒体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老年人群所想、判断老年人群所需,利用媒体的优势和宣传助推等功能,助力老龄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上半年,辽宁经济广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到引导全社会关注老年群体和老年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事业的建设中,开创了《中国风·夕阳伴读》节目。
辽宁经济广播针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问题,成立了专门节目组,多次研讨老年节目的目的性、可行性,以及节目播出后的效果和影响力。
从“心”出发,与“长者”同行。节目组确定了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要受众群体,开办一档朗读节目,每周一次,内容包括长篇小说连播、人物传记、历史演绎小说、史籍、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辽宁经济广播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很多忠实听众已经或正在进入老年阶段,他们的工作、生活及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如何更好地定制节目,达到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的?节目组进行了多方研讨。
实践出真知。记者要具备“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者要以事实为依据,把思想变为现实,必须迈开腿、张开嘴,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
节目组向一些朗读学会发出了调查问卷,就学会具体情况进行调研。以辽宁博雅诗词学会为例,该学会成立于2015年,隶属于辽宁省名人文化研究会,属于二级学会,会员近400人,成员大多是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还有少数的在职工作人员,基本年龄段在50岁至75岁之间。学会常邀请社会各界语言类教授、广播电视主持人、有朗诵造诣的专业人才给学员授课。学员边学边练,参加各类朗诵比赛和公益演出,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充实感和演出的成就感。很多学员加入时都是朗诵的“小白”,通过几次简单的训练,就能够简单驾驭一些作品,并在多年的培训和演出过程中,逐渐提高朗读水平,身心也有了很大改变,学习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表演让他们提升了气质。如今,对朗诵感兴趣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许多来自辽宁各地的朗读爱好者都希望与学会合作,成立分会。
同时,节目组也深入社区了解情况。通过社区书记、主任和工作者的介绍,了解到许多社区人员构成中,以老年人居多。社区也想通过一些项目、活动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有更多学习和娱乐的机会。而社区的老年人思想水平、文化层次等参差不齐,所以组织活动的时候,很难达到统一,希望能有一个没有门槛,让老年人轻松参与的项目。朗读项目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认可,大多数老年人也十分感兴趣。
节目的版头设计是凝结的精华,版头的文字撰写和录制合成影响节目的效果。经过几轮文字撰写、修改,《中国风·夕阳伴读》版头文字确定为:“清朗朗,中国风;响亮亮,诵读声,中国经济广播联盟联合制作《中国风·夕阳伴读》。”
①首期节目,初试小成
《中国风·夕阳伴读》第一期节目进行了音频、视频同步直播,邀请了辽宁博雅诗词学会4位擅长朗读的老师做客直播间。他们分别朗诵了自创诗《博雅成立大会》、现代诗《持钎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屈原的《九歌·山鬼》,4 位老师还对各自的朗读作品进行了解读。虽然4位嘉宾都不是专业的语言工作者,但是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朗诵水平上、古诗词和现代诗的学习和创作上,一直刻苦钻研,并且颇有造诣。以他们为代表,许多退休人员,都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朗诵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第一期《中国风·夕阳伴读》节目筹备了近一个月时间,与嘉宾沟通数十次。近7万观众观看了节目的视频直播。
②录制播出,听觉盛宴
首期节目的成功,给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带来前行的动力。通过首期节目,节目组也感到直播的出错率在所难免。如何降低出错率,甚至不出错?唯一的途径就是录播。虽然制作合成精品节目需要更多时间,但是为了保证更好的播出品质,节目组决定采取录制播出的形式。
③尝试不同朗诵类型,倡导全民参与
其一,专业诵读,品质先行。节目伊始,在朗读嘉宾选择上,先期是要求嘉宾必须具备一定朗诵水准,又局限在50岁以上人群。节目组联系了辽宁广播电视台退休的播音指导、播音员、主持人,还有在正规朗读协会经过培训的会员们。多期节目下来,确实称得上是精品,水准很高,是学习朗诵的范本。
辽宁著名播音员、播音指导铁辉和陈红老师也出现在频率中。铁辉的诵读作品《天黑的很慢》用娓娓道来的朗读方式,叙述了进入老年后应该有的一种状态。陈红的诵读作品《军号》以拟人的手法,第三者的角度讲述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两位老师标杆性的朗诵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乡愁式的诵读方式和沉稳有力的诵读方式都能引起人们共鸣。
前期的节目录制工作困难重重。因为制定的标准高,因此每期录制都在寻找高品质的朗读者上“卡脖子”,准备周期比较长,而且多多少少觉得有一些居高临下之感,节目组担心这会让初级的朗读爱好者难以快速融入,或者存在只欣赏不加入的症结。
其二,为各层次的朗读者打开大门,感受别样风采。经过节目组多次研讨,邀请嘉宾的思路逐渐打开,升级成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不限制嘉宾年龄,并把朗读标准降低,拓展嘉宾范围,让《中国风·夕阳伴读》成为全民皆能参与的节目。
融入朗读者背后的故事,增加可听性。节目组邀请一位沈阳市劳动模范作为朗读者,他把党的建设融入物业服务全过程,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现在企业已经成为辽沈地区领先的红色物业生态企业。他朗读了作品《追梦人》,还讲述了自己成为创业者的过程,与大家分享了创业心得,对年轻的创业者起到了引领作用。节目延展收听人次近6 万,反响强烈,激励人们爱岗敬业,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同时也让居民更加了解红色物业的付出,增进了彼此的融洽度。尽管朗诵水平与专业朗诵者有差距,但是朗诵作品背后的公益故事更能打动人心,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节目效果明显、意义重大。
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更易引起共识。沈阳市欣悦声艺术团阿彩团长组建朗诵团队,带领队员到乡村、到社区、到部队去演出,她在帮扶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的行动中冲锋在前。69 岁的她演绎了余秋雨的作品《我在等你》。内敛式的表达,让听者一同回到青春岁月,激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这期作品转发后,引发了老年朋友对爱情话题的讨论,让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年少懵懂的年纪,纵然时光流逝,但爱情的样子依然鲜活。
很多并不专业的朗读者因为被节目选中成为朗读嘉宾而兴奋着、快乐着,他们背后正能量的故事也感染着听者。节目得到了升华,不仅是因为优质的朗读和精良的制作,更重要的是宣传力量和引领作用。
④夯实文字基础,提高录制合成水平,把握音乐的有效应用
尽管每期节目播出的时间在7 分钟到15 分钟之间,但前期的筹备、录制、合成常常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编辑人员的想法也随着节目的播出发生转变,从最初觉得可以做,到后期觉得必须认真做、精致做。
其一,文字为先,录制补充,精剪精裁。节目组制定了严格的三审程序,文稿审核、音乐审核、成品审核,不达到播出要求,退回重做。在高标准的审核下,节目得到完美呈现。每期节目,在确定嘉宾的身份和诵读作品之后,编辑人员先是整合文字,再多次与嘉宾沟通、校对、确定文稿内容。
在录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让主持人提问与嘉宾回答相契合。因为是录制,嘉宾难免会出现卡壳、读错等情况,这就需要多次重复录制,确保不缺失内容。有时录制完成之后,发现可以添加更好的内容,节目组会再次邀约嘉宾重新录制,以期达到极佳的播出效果。
剪裁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要细听慢听。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都会有一些声音表达习惯,气息过大等不必要的音响必须剪切掉,剪切后的节目语言要连贯顺畅,语言间隔时长要适当,达到好听悦耳的要求。
其二,融入适当音乐,相辅相成。目前,《中国风·夕阳伴读》录制的每篇作品的立意、内容不同,情感表达、朗诵风格不一,所采取的衬乐就要从作品和作者本身出发,进行精心选择。
作为编辑制作者,除了要研究作品的真正内涵之外,还要有驾驭音乐的能力。有的诗歌在语气、语句等关键节点上,要加入音效配合,使整个作品有高低起伏之感,为诵读增色、拔高。有的时候,一篇作品需要几十个音乐或者音效的总体应用。
以现代抒情诗《我是战鹰》为例。2022 年4 月17日,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1周年,《我是战鹰》就是为此而作。这首诗的作者把中国航空工业比喻成“战鹰”,以拟人化的手法讴歌了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人的功绩与情怀。除了开头结尾的骄傲自豪之外,整首诗围绕“逐梦蓝天”和“忠诚奉献”两大主题选取材料。诗歌整体不仅有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宏观叙述,更有微观对“航空人”细致具体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感人至深。编辑制作者给《我是战鹰》这个作品做了精致的配乐、混音、合成,恰当地融入飞机飞翔、发射等特殊音效,让优秀的作品锦上添花。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当代新体诗歌,都有着“启智、润心”的效果。中国的教育事业要扎根广袤大地,素质教育、文化教育要贯穿到每一个年龄段,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使命与价值。辽宁经济广播创办的朗读类节目提倡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退休是人生新的起点。朗读是人人都可触及的门类,通过声音让情感与文字完美融合,不但能够开发大脑功能,对老年人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还能提升朗读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身心愉悦。
《中国风·夕阳伴读》节目的每位嘉宾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用声音传播文化时,演绎示范,同时又能温故而知新;在互听互赏的过程中,起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在倾听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
现在,退休人员、在职的播音员、主持人都热情积极参与节目,朗读爱好者相继加盟,促使《中国风·夕阳伴读》在各类诗词学会、朗诵团体中具备一定影响力,报名参与的老年朋友越来越多,已然形成宣传阵地的主流节目。
聚焦新时代、聚焦老龄工作。辽宁经济广播本着创新精神,制定目标任务,为老年人定制节目,通过真抓实干,切实推动老龄文化事业落地见效。
《中国风·夕阳伴读》节目是一项打造美好的工程,辽宁经济广播在整体实施上不遗余力。节目在播出时间上,实现可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化,给朗读者更多的表演空间,并加派人员,叠加融媒视频直播,收听收看人群得以阶梯式壮大。《中国风·夕阳伴读》定制节目不限制各台延伸宣传,网络和移动媒体端自由推广,未来将与全国兄弟台互动,人才资源共享,互为录制录播节目等,并适时开展线下活动,如举办《中国风·夕阳伴读》诵读大赛、夕阳伴读主播选拔季、巡回演出、线上线下联欢会,继而拓展开办夕阳伴读学院等。相信《中国风·夕阳伴读》节目能够让更多的老年朋友提升自我存在的价值,引导全社会追求文化自信、文明进步。
《中国风·夕阳伴读》节目编采播人员在录制合成的过程中,感受着一诗一律、品读着一文一韵;在诵读中,与听众一同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间的轴距似乎在这里缩短,听者都会被那些声音雕刻的经典触碰着、被朗读的力量震撼着。《中国风·夕阳伴读》将在定制老年受众节目探索的道路上执着向前,为辽宁老龄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