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研究探讨

2023-12-20 12:54涂雅欣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23年9期
关键词:颜色色彩美术

涂雅欣/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0 引言

色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与线条一样作为学习美术的基础,是受教育者接受美术教育的初步认知。色彩教学贯穿整个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学生审美意识过程的始终,色彩与学生的美术素养密切相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形成第一印象的内容,到发散性思维,再进行扩充性想象,最后整合理解以达到自我表达,因此色彩内容在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色彩教学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学生的直观感知与色彩的表达是相一致的,因此衍生出色彩心理学等一系列的研究。又由于每个学生对颜色的感知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视觉艺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样色彩教学对不同阶段学生感知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太小,欣赏美的能力有限,有些学生甚至处于启蒙阶段,色彩教学便可以成为绝佳手段,引领低年龄段学生接受美术课程,为更高年龄段的美术实践奠定基础。

1.2 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

色彩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多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被色彩所包围,不同色彩是信息视觉传达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例如,类似的物件,当我们区分哪种物件属于自己时,颜色成为能快速检测的第一个评估因素。因此熟练掌握色彩可提高人的思维运行和并拓展想象力。另一例证可从摄影角度出发,色彩并不是100%被摄影师所还原,当调节至单色明度时,一个明度阶层可以对应多种色彩,说明颜色的阶层大于明度的阶层变化。所以利用美术原理提高颜色认知能力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幅度,使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1]。

1.3 有助于增加生活与美术的联系

色彩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使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增强美术教学与生活本身的融合,丰富自我审美,还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整合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将真实材料融入色彩课堂。例如,家庭日常装饰便可悬挂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过年时制作剪纸窗花等,或是运用于个人的服饰物件搭配,室内色彩的搭配等,提高审美力,再将其转移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2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色彩教学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的教育学科安排,色彩教学在整个美术学科教学领域范围内,实际处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且缺乏在教材基础内容修订上的统一性。此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会更加重视综合性的美术教育,这些地区的学校会提供条件,使学生身临其境参观美术馆,并且该地区的学校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反观一些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基本以教材、图片等形式作为手段。但纵观中国美术教学,绝大部分还是以教材为主,因此色彩教学中研究的问题要与教辅与教育者紧密联系进行探究。如果解决这两类问题,可以使分层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以教材适应性体现学习任务的明确性,达到教学主客体统一。

2.1 美术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人教版教材和地域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在于图片缺乏与时俱进,图与文字的配合方面融合度不够,图片中色彩元素并未立足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的图片。例如小学阶段应用色彩元素组成较少,较鲜艳、形象生动、简单易懂的彩色图片。研究地域教材多采用老版教材,有些地区还在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涉及面较窄,选图多为陈旧。这些教材当前都没有对色彩内容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色彩原理性内容也只是一笔带过。

2.2 色彩教学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时不足的问题,如实践类课程,从前期颜料,绘画工具的准备,经过课程教授,再到下课的清理,仅仅只有一课时是不够的,若分成多课时导致课程的连续性不够强。并且在教授过程中存在有学生为避免弄脏衣物对此类课程积极性不高,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适应。课时不足导致时间被压缩,学生的创作时间受到压迫,因此在如此匆忙的背景下学生难以完成高质量课程任务。

第二,教学环境的问题,目前全国也只有部分地区开设有专门的美术类教室,绝大部分的学校依旧是利用普通教室进行美术学习,这导致硬件设备不足以支持某些美术学习内容,并且一些会导致教室难以清理。画材容易有材料准备不足的情况,所以若有专门的美术类教室会提升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减少了清理时间压缩学习时间的情况。

3 中小学色彩教学的实施方案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美术课堂中开展色彩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区别于传统的老式呆板,一成不变内容。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颜色的,容易忽略对理解也有限。所以从美术认识的萌芽期开始,就应该在教材内容上增添有关色彩原理性的认识,在年龄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对于色彩原理的内容也可由易到难地安排,可以结合作品本身、创作环境、绘画光源等各种创作因素,引导推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全面地、自主地去比较不同色彩的变化,表达内在对于色彩关系的变化的全面感受。

3.1.1 再现性与表现性内容应用于色彩教学

实际在二十世纪末有美术学者提出,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作为主导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以表现性的方式探究,倡导要以学生主体探索与教师引导齐头并进,所以此观点便一直贯穿于美术教学革新的二十多年间。于是在色彩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便可借用此观点,应用表现性与再现性的内容,达到学习主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分别对应两种原理的选择。

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尝试再现性与表现性统一应用,只要这—色彩能够既不脱离主体物的客观表现,又能融入进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以此达到教授色彩的最终教学目的[2]。

(1)再现性的应用

再现性的内容,主要要求表现者客观地再现物象的色彩,是比较写实的,其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实际。色彩的再现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初始,其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对身边的客观事物进行着手观察,再延伸至之后的临摹、创作的课程,给予学生较好的起始性接触作用。最具有典型的体现便是学生通过临摹的方式开始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通过对多样形式的临摹以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语言。该实践原理较适用于小学阶段,学生通过临摹画作为义务教育的美术起始,以“抄”的方式降低接受难度,接受美术课程,降低其排斥感,增强接受能力。色彩再现性便是运用传统性质的模仿的方法。

(2)表现性的应用

如果说美术中的再现性内容是属于为学生的启蒙或者是提供基础性认知的传统性内容,那么表现性课程则是有关内容方面的创新表现。

色彩的表现性内容渗透了人文主义意识,尊重学生现有的情感,可视作为再现性原理教学的进阶,利于中高年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中不要与客观事物本身功能性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不受到现实作品客观限制的情况下拓展自己的观点。表现性加入色彩教学逐渐成为美术评价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体现,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将美术评价课的学习活动从被动的观察与接受中解放,学生积极参与鉴赏与评价,使他们意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唯一的标准。

3.1.2 情感性原理应用于色彩教学

颜色的感知能力实际取决于人对于色彩的联想与发散的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类心理活动,才能够使色彩拥有情感映射。而自然表达的艺术创作,包括个人情感在内,开始给原本冷漠客观的事物带来主观的情感。

教学中加入情感性内容可以从核心素养出发,结合心理学的内容,要求教师应当摆脱单一教学模式,尝试引入色彩情感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实际上人的心理反应会影响他们对于颜色的认知,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某种象征,当你看到这种颜色时,你本能会产生当时的情绪的感受。而色彩情感的感觉与生活体验完全相关。如生活气氛的冷热感知,与周围装饰物的色彩有关联,这便是色彩感情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色彩情感的理解,可以启发学生善于通过艺术的观察,将客观事物,通过主观赋情的方式来完成自主的创造,使其作为情感转化的载体,将色彩将情感与真实性、工艺性相结合[3]。

3.2 教学应用模式的选择

3.2.1 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

教学活动始终是坚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自我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有着极大差别,如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的认知,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好奇心强,易情绪化,大多属于被动学习;高年级的学生自我认知逐渐成熟,有主动学习意识,但有些会对这类副课有排斥心理。所以色彩课程也因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模式上有不同选择。

(1)小学阶段应用模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因此当前阶段以教师为主导。要帮助学生探索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探索极其重要,小学处于初级认知阶段,识别颜色的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色彩,从美术工具入手,引导学生动手以色彩为连接,去了解世界。当小学生开始学习美术时,很难用适合的颜色来表达他们天马行空的设想。因此在色彩教学上,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初级认识与感知,积累有关颜色使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色彩单元课程时,融合传统与现代化制定课程,既培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理解了现代色彩的概念。

(2)中学阶段应用模式

中学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阶段自我意识更强,笔者研究发现容易产生两种类型的学生:

第一类学生可能以艺考作为升学的途径,其中的色彩科目为必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训练对物体认知能力,然后捕捉纯度和色调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整体和局部的概念,掌握颜色的表现方法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这些环节熟练度的培养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并监督学生进行大量练习。颜色的基本训练还要补充色调训练,培养学生控制颜色和阴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练习颜色的基本水平时,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强调对颜色的理解。

第二类学生因课业压力,缺乏对美术浓厚的兴趣。高中阶段设置的美术课程以欣赏为主,因此针对这类学生可以着重在视觉方面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更为轻松的模式,引入更有审美价值的色彩情感资源,增加自主性讨论,加强对色彩情感的正确理解。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或是电影作品,主要以色彩表达角度进行鉴赏,在不同的感觉渠道中培养学生建立色彩情感表达的抽象感知。

3.2.2 选择个性化的色彩教学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并且色彩也是有个性的,不同的色相、不同的明度,能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情感;而这种“个性化”恰恰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个性化”对美的感受力。个体差异反映了人类多样性与社会因素之间丰富的互动,这与视觉艺术丰富的多样性是巧合的。与此相反,统一的教育缺乏丰富的艺术多样性,失去了艺术的真正魅力。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应得到欣赏和尊重,特别是在感情色彩的表现上。在教师在授课、指导、评价等过程中有义务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不应基于自身的审美偏好而影响学生的审美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这种审美独特性。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地用个人色彩风格来表达对事物的审美感受。

3.2.3 针对课时与环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第一点针对色彩教学中,如一些实践类课程存在课时不足的情况,应在色彩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选择适应本节课重难点内容,或者是在课前设想时间分配的时长问题,如大多实践课程是需要配合教师演示与学生练习作为必要环节,教师可做到在实践环节简明扼要,对于关键性的步骤着重讲解。亦或是为节省实践类课程总时长,提前完成半成品以便于展示,配合重点步骤的演示,或者是提前录好的步骤视频进行讲解。

第二点针对教学环境不均衡的问题,实际也是全国中小学美术类专业教室开设不均衡情况的反馈,根据对部分中小学探究发现最大的阻碍是资金不足,场地缺乏,以及专任教师是否要求强化提议等。所以可以提出让中小学美术类一线教师对绝大部分有条件可设立的学校提出指导性意见,类似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开设机房,美术也可开设专门的信息化绘画类教室。最低要求即引进的设施以满足最基本的教学使用即可,使用最普通教室以此压低建设成本,以创造更好的教授环境。

4 中小学色彩教学发展的机遇

色彩在美术领域的发展实际上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发展过程,绘图从原始的岩石壁画应用到现代智能技术生成,一步一步地使图像更准确。初始,它就被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被创造,运用不同颜色传达不同的含义,最初应用于单纯的象形绘画。但结合时代环境,我们处于竞争压力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被压抑,找不到最原始的快乐。因此使得思想得到解放、简化复杂事务显得尤为重要,努力寻找能够返璞归真的方式,而其最好的方式便是回归教育环境下,如:可以回归到最原始的涂色方式,深入发掘教育感性的一面,在画面中寻找释放的感觉,继而在最后又用单色的方式表达内心。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被其简单的方式所吸引,逐渐以此方式可以进行自我压力、情绪的表达,并成为一种宣泄的手段,但在外在看来表达方式上呈现的却是艺术的气息。

猜你喜欢
颜色色彩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