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亮
(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 河北沧州 061100)
猪瘟于19 世纪首先在美国田纳西州报道,随后蔓延至世界各地,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破坏。因此,世界各国对此病高度重视,采取了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一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住疫情,一些国家正在实施清理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宣布消灭猪瘟的国家,突然暴发了猪瘟疫情。目前,猪瘟在东南亚、南美洲、中美洲和西欧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1]。直到20 世纪50 年代,猪瘟在我国十分普遍,给生猪生产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经济损失。1955 年,我国研制成功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免疫保护效果好。该疫苗从1956 年开始在我国广泛使用,为我国有效控制猪瘟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国家也已成功根除猪瘟。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猪瘟有死灰复燃之势,其致病特点、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发生了变化,再次受到高度关注[1]。猪瘟威胁着各阶段生猪的健康,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该病因地区而异,主要表现为高热、淤血等临床症状。我国少见的猪瘟病型是非典型猪瘟,该类型普遍出现种猪持续性感染和初生仔猪先天感染的现象,此时感染猪的外观一切健康,是导致猪瘟流行十分危险的传染源,必须格外重视。目前,我国猪瘟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但病毒在我国定殖并形成大面积污染,疫情风险依然较大,稍有减弱或恢复和传播。要建立合理规范的防控和治疗措施。
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hog cholera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成员,与该属成员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在结构与抗原性方面具有相似性,能够产生交叉免疫学反应与交叉保护作用。病毒颗粒是球形的,具有二十面体非螺旋核衣壳。经典猪瘟病毒在表面有包膜和糖蛋白链,是一种单链RNA 病毒。猪瘟病毒基因组只有一个大型开放阅读框,编码4 种结构蛋白和7 种非结构蛋白[2]。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不同的毒力类型,有多种毒株,毒力在强毒、中毒、弱毒和无毒株之间逐渐过渡,尚未确定强毒力是由那类抗原标记区分的。猪瘟病毒野生株的毒力差异很大,毒力强的毒株常引起急性感染和高死亡率,中等毒力毒株通常引起亚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母猪携带猪瘟者可导致新生仔猪宫内胎盘感染、死亡和先天性感染、免疫耐受和终生中毒感染和排毒。此外,猪瘟病毒毒力不稳定,低毒力毒株在猪群传代数代后毒力可明显增加。虽然猪瘟病毒可以在非猪细胞中复制,但最常用的是猪肾细胞系[2]。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是很强,存活时间主要取决于含有病毒的数量。而猪圈和粪便中的病毒在20 ℃可存活2 周,4 ℃可存活6 周以上,而冷冻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的病毒可存活4 个月以上。病毒在pH 5~10 稳定,在pH 过高或过低时病毒的感染力都会很快丧失,常用的清洁剂可以快速灭活猪瘟病毒。
依据猪瘟病毒发病过程、症状、致病时间,可以将猪瘟病毒分为5 种,分别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晚发型。猪只最初感染猪瘟病毒时,往往会出现急性暴发,先出现小数发病,一般都是急性发病;随后,病猪数量不断增加,1~3 周达到流行高峰,多数呈急性病程并死亡;3 周后逐渐缓解,病猪呈亚急性或转为慢性;如果没有二次感染,少数患有慢性病的猪在一个月左右死亡或痊愈,疫情终止。在已经发生疫情的地区,由于猪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往往较低。近年来,由于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大部分猪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大规模、急性暴发很少见。猪瘟的流行形式由频繁的疫情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区域性流行,出现了所谓的非典型猪瘟、轻度猪瘟、隐性猪瘟,多见于免疫猪。在自然环境中,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家猪或野猪的口鼻传播、呼吸道、消化道和结膜、生殖道、皮肤伤口传播和通过胎盘的垂直传播[3]。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病例是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途径感染的。口-鼻传播是猪瘟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病毒最初在扁桃体中复制。从扁桃体到局部淋巴结,再通过外周血到骨髓、内脏淋巴结、小肠、脾脏的淋巴组织,全身感染一般在6 d内完成。根据病毒毒力和宿主反应的不同,猪感染猪瘟病毒后可能出现临床症状,或死亡或患慢性疾病。猪是猪瘟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猪和染病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后带病毒的猪,潜伏期带病毒的猪,隐性感染的猪,都可以成为传染源。感染猪瘟病毒的易感猪可产生病毒血症,组织器官中也存在病毒。急性猪的所有器官和组织都含有病毒,但病毒含量有些不同,脾脏和淋巴结中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血液和肝脏[4]。
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猪瘟防控策略主要有两种,即扑杀策略和免疫为主的策略。无猪瘟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采取扑杀策略。禁止从发生猪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猪、猪肉及其制品,防止猪瘟病毒传播。如果出现猪瘟病例,立即采取扑杀政策,扑杀并销毁整个感染群,追查传染源和可能接触的物品,对污染场所进行彻底消毒[5]。猪瘟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采取疫苗接种,或疫苗接种辅以扑杀政策来控制猪瘟。长期以来,我国对猪瘟实行综合防控措施,主要是疫苗接种,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同时,控制好引入,防止持续感染的猪和药物携带者被引入养猪场。加强猪瘟净化,对种猪和后备猪进行严格检疫,及时淘汰有毒种猪,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实施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保健,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定期消毒,加强其他疾病的综合协调防疫。
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各类猪的免疫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免疫效果确实可靠。接种后5~7 d 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半年以上。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免疫效果最好的猪瘟疫苗。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猪瘟弱毒疫苗有两种,分别是细胞疫苗和兔组织疫苗。接种疫苗需要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要监测猪的抗体水平,因为母源抗体会干扰仔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因此,不同的地方和养猪场需要根据猪的抗体水平、生产类型和模式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一般来说,种猪一年免疫2~3 次即可,仔猪可20 日龄进行一免,60 日龄二免[6,7]。
猪瘟防控主要有扑杀和免疫两种方式。对于猪瘟病毒的治疗措施,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即采用良好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对于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在发病初期用猪瘟血清治疗是有效的。有些病猪可以耐过恢复。同时可以补充益生菌、复合维生素、免疫增效剂、抗氧化功能添加剂,还可以饲喂一些安神、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补充剂,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猪瘟威胁着猪各个阶段的健康,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病因因地区而异,主要表现为高热、充血等临床症状。目前,我国猪瘟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但病毒已在我国定植并形成大面积污染,疫情风险仍较高,稍有减弱或存在恢复传播。许多养猪场不重视猪瘟的防疫,相关技术人员科学养殖观念差,没有严格执行来往人员的消毒工作,不改善养猪场的封闭管理,无法专业地处理突发的猪瘟疫情。请养殖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切记不要乱用药,以降低死亡率,遵循科学养殖,防止猪场因乱用药导致死亡率增加。此外,还要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身体机能和质量,及时做好各种疾病的免疫工作,制定猪场对猪瘟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必须落实相关的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及时有效地减少猪瘟造成的经济损失,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现在很多养殖户养猪的方式都不科学。养殖户过分关注猪的生长,不科学养猪。使用的饲料缺乏一些微量元素,导致猪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可以采用给猪注射维生素等保健方法,增强猪的抵抗力,避免病原体的入侵。此外,养殖户不仅要靠饲料喂猪,还要为猪提供新鲜的猪草,丰富猪的饲养方式,做到科学饲养,增强猪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