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宇
黑鹳在鸟纲中属于鹳形目鹳科鹳属,俗称乌鹳、钢鹳、老鹤。它的头部、颈部和脊部均呈黑褐色,故名黑鹳。黑鹳的身体庞大但颈项细长,身高可达1.5 米,翼展可达2.5 米,是一种大型涉禽。它们除了胸腹部羽毛是纯白色以外,其他的地方羽毛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光线照射下五彩斑斓,常闪烁着绿色金属光泽,让人感到华贵而美丽。黑鹳最引人瞩目的是它那火红颜色的长长的尖嘴,还有那双火红色的纤细长腿。在觅食的时候,黑鹳长长的腿高高抬起稳稳落下,粗壮的嘴巴上方两眼睥睨四方,缓步前行中从容啄食,霸气且优雅,这份气质与“黑衣侠客”之名极为相配。
黑鹳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在中国见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是一种分布广泛但不常见的大型鸟类,被列入无危物种,同时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一级保护动物。那么,大名鼎鼎的黑鹳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精灵。
黑鹳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不只是因为其颜值,更因为它的数量。与过往相比,黑鹳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减少。根据国际鸟盟统计,黑鹳在中国境内的数量仅有1 000 余只,所以才会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黑鹳主要栖息于大型湖泊、沼泽和河流附近,繁殖于崖壁或者高树上。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显示,在保护区范围内活动的黑鹳种群仅仅只有20 只左右。它们在保护区周边沼泽、湿地等区域觅食。鹳类都是捕鱼能力很强的水鸟,而黑鹳更是其中的精英。它们有超凡的视觉,当它们在水中伫立时,能清晰地看见水底的小动物。锁定目标后,它们迅速将头伸出,用粗壮的嘴巴紧紧叼住猎物,往上一抛就吞进肚中,动作流利,赏心悦目。
黑鹳作为一种迁徙鸟,9月下旬至10 月下旬开始南迁到越冬地,从保护区栖息地出发,经过河北阜平县,山西左权县、高平市,到达河南中西部开阔的平原地区过冬。次年春季3 月又从河南中西部地区,途径山西阳城县、河北省井陉县,最终飞回到保护区栖息地。黑鹳迁徙时常组成10 至20 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它们迁徙飞行时主要靠它们宽大的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
虽然在迁徙的时候黑鹳成群出现,但如果因此就觉得它们是一种群居鸟类的话,那就错了。事实上,黑鹳的性格清冷而孤僻,常常单独行动,有了配偶的话,才会成对活动。它们和大多数擅长唱歌的鸟类不同,并不善鸣叫,机警而怕人,喜欢在沼泽、湿地上觅食鱼、蛙、甲壳类和昆虫等食物。黑鹳活动的时候悄无声息,独来独往,有点像湖中孤傲的大侠,这也是其被称为“黑衣侠客”的一大因素。
黑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 到6 月,它们会在保护区内的悬崖峭壁上营巢。人们在辉川松枝口沟、金河口沟和郑家沟都发现黑鹳筑巢繁衍的行迹。黑鹳一年繁殖一窝,一窝卵有4~5 枚。第一枚卵产出后,鹳父母即开始孵卵。孵化期31 天,大部分时间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化,一天轮换6 次,孵化后期则由雌鸟整天孵化。黑鹳卵孵化率仅六成左右。黑鹳一般3~4年性成熟,寿命可达二三十年。
黑鹳的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不外是人类活动。由于森林被砍伐、沼泽湿地被开垦,环境被污染,致使黑鹳的主要食物如鱼类等小型动物来源减少,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特别是在繁殖期,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黑鹳会把体弱的雏鸟放弃。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黑鹳为了生存和繁殖,却不得已而为之——与其让弱鸟在竞争中慢慢消亡,不如把更多的资源留给自己最强的后代。这也是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的无奈践行。另外,非法狩猎也是黑鹳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现在,为了拯救黑鹳“弃婴”,鸟类保护工作者开始对黑鹳雏鸟予以人工投喂。
有诗言:“剑去池空一水寒,游人来此凭栏干。世间万事消息尽,只有青山好静观。”繁华似过眼云烟,常转瞬即逝,青山翠木也不免经历盛衰的轮回。虽然生存环境变得困难,黑鹳却似内心无丝毫波澜,不改其机警、孤傲的本性,不减其“黑衣侠客”的魅力。
我们要行动起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动物们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让“黑衣侠客”们永行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