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脸勒尺蛾生物学及在广东发生情况研究*

2023-12-19 08:40龙永彬李琨渊赵丹阳黄华毅梁诗婷黄咏槐陈刘生吴心如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腹节海桐鹅掌

龙永彬 李琨渊 赵丹阳 黄华毅 梁诗婷 黄咏槐 陈刘生 吴心如

(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勒尺蛾Gymnoscelis属于尺蛾科Geometridae花尺蛾亚科Larentiinae, 该属世界已知80 多种,广泛分布于欧洲、 亚洲、 非洲至大洋洲, 中国已报道6 种, 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仅记录1 种为猫脸勒尺蛾Gymnoscelistristrigosa(Butler, 1880), 主要分布于广东、 广西、 海南、 台湾、 香港等沿海省份及地区; 国外分布于印度、 斯里兰卡、 马来西亚、 日本、 汤加群岛等地[1-7]。

关于猫脸勒尺蛾幼虫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研究较少, 在日本记载取食海桐科的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白海桐P.boninense与五加科的鹅掌藤Heptapleurumarboricola[8-9], 中国大陆报道仅见于薛大勇等2003 年记录寄主为“海桐”, 香港与台湾地区则分别记载了该种还以五加科密脉鹅掌柴H.ellipticum与鹅掌藤H.arboricola为寄主[10],以上报道中仅駒井古実[9]简述了幼虫与蛹形态及在日本的发生情况, 国内尚缺幼期及生物学描述。由于猫脸勒尺蛾的寄主植物均为绿化常用的乡土树种, 因而近年来广东各地不时发生该种幼虫对绿化林带的危害, 并且幼虫具有群集缀叶取食的习性, 在虫口数量较高的部分地区, 严重时可致使数整枝枯死, 影响林木生长与绿化功能。 本文对猫脸勒尺蛾不同虫态及习性、 在广东发生情况及危害特征进行研究, 并明确了猫脸勒尺蛾在广东主要危害幌伞枫H.fragrans、 鹅掌柴H.heptaphyllum、 光叶海桐P.glabratum。 该研究为开展对猫脸勒尺蛾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类鉴定

1.1.1 材料来源 以林间踏查寻找受害寄主树结合震落采集的方法, 于2021 年—2023 年在广东省汕头、 汕尾、 惠州、 深圳、 广州收集猫脸勒尺蛾幼虫带回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室饲养, 并拍照、 记录各虫态特征。

1.1.2 拍摄及鉴定 使用奥林巴斯Olympus EM1 Mark Ⅲ数码相机与奥林巴斯Olympus M.ZUIKO ED 60 mm F2.8 Macro 镜头, 拍摄各虫态活虫整体及局部特征及寄主植物受害状。 鉴定特征参照薛大勇[4]文献。

1.2 生活史记录

在实验室对猫脸勒尺蛾进行饲养并观察记录其发育情况, 具体方案为野外采集幼虫带回实验室, 在气温24 ~26℃, 光照环境L ∶D=16 ∶8h,相对湿度75%±5%的环境下放入养虫笼中饲养,笼内新鲜的海桐及鹅掌藤枝条插水保湿并隔3 天定期更换, 在各虫态转变前后拍摄其形态特征并测量、 统计体长、 发育历期等数据。

1.3 野外发生调查

在广东省广州市、 深圳市、 惠州市、 汕尾市、汕头市等区域进行调查, 踏查中发现幼虫危害时分设置样线对沿途受害株及虫口数进行统计, 以下列标准判定其发生危害程度: 虫口密度平均50 cm 枝条10 头, 有虫株率<15 株为轻度危害(+), 虫口密度平均50 cm 枝条11~20 头, 有虫株率15~20 株为中度危害(++), 虫口密度平均50 cm 枝条>20 头,有虫株率>20 株为重度危害(+++)[11]。

2 结果与分析

2.1 鉴定结果

2.1.1 成虫 由图1A-B 可知, 翅展16 ~18 mm。下唇须黑褐色, 尖端白色; 额灰红色, 头顶和前胸黄白色, 中胸前端灰红色, 其后是一条黄白色横带, 中胸后端为一条宽阔黑褐色横带, 并向两侧扩展至前翅后缘基部和后翅基部。 腹部背面灰黄色。 翅鳞片粗糙, 灰黄至浅灰褐色, 散布黄褐色, 线纹黑褐色。 前翅中线模糊带状, 呈极深的“>” 形, 下端向内极度倾斜至后缘基部, 与中胸后端的黑褐色横带相连; 中线凸齿位于中室内,其外侧在M 脉之间延伸出一条黑灰色纵带, 穿过外线伸达外缘; 中线凸齿内下方可见一条极细弱的红褐色至褐色波线, 由中室至后缘; 外线近似弧形, 略波曲, 上半段粗壮, 下半段细弱并略内凹, 中部凸出部分十分圆钝, 外线外侧有清晰白边; 亚缘线灰白色波状, 细弱但通常连续; 缘线深褐色, 缘毛基半部与翅面同色, 在翅脉端色较深, 端半部灰白色。 后翅基半部色较浅, 端半部斑纹与前翅连续, 但外线上半部外凸一齿, 下半部较粗壮, 亚缘线内侧的轮廓线形成清晰的黑线。翅反面深灰褐色, 鳞片光滑, 有光泽, 隐见正面斑纹。

图1 猫脸勒尺蛾成虫Fig.1 Adults of G. tristrigosa

2.1.2 卵 由图2A-B 可知, 卵扁椭圆形, 卵壳较光滑, 卵长约0.8 mm, 宽约0.6 mm; 初产时淡黄绿色, 约2 ~3 天后转为黄褐色, 近孵化时颜色加深。

图2 猫脸勒尺蛾的卵Fig.2 Eggs of G. tristrigosa

2.1.3 幼虫 由图3A-G 可知, 共5 龄, 各龄幼虫形态差异较小。 5 龄幼虫体长16 ~18 mm, 头宽约1.3~1.4 mm, 头部深棕色至黑褐色, 有光泽;胸足黑色, 体躯灰绿色至黄褐色, 各节背面、 侧面、 腹面均排列棕褐色斑, T1 前胸背板斑纹较其他节色深, 体节表面光滑, 具短小黄白色刚毛A1-A5 第1 腹节至第5 腹节具2 对亚腹毛SV, 腹足及臀足呈灰白色, 腹足前侧至外侧具4 根刚毛, 趾钩为长短交替的双列纵带, 中部间断; 臀板端半部黑褐色, 共3 对刚毛。 老熟幼虫预蛹时体色转为橙黄色, 各节背板斑纹转为红棕色。

图3 猫脸勒尺蛾蛹Fig.3 Pupa of G. tristrigosa

2.1.4 蛹 由图4A-G 可知, 宽纺锤形, 初化蛹时整体橙黄色, 化蛹后2~3 d 复眼处始呈橙红色,随蛹体发育逐渐由红棕色最终变黑, 至羽化前1 d蛹体加深隐约见棕褐色体躯。 蛹体头胸部遍布细微横皱, 腹部第1 至第9 节光滑, 基半部散布疏刻点, 第4 至第6 腹节端部光滑呈橙红色环, 第2 至第8 腹节气门周缘分别着生2 ~3 对刚毛, 第1 及第8 腹节气门退化; 第10 腹节基半部侧向膨大,侧缘近背板处具凹陷, 第10 腹节背板背缘亦有深凹缝, 长约0.20 mm, 使第10 腹节前缘背面观分为4 瓣; 臀棘3 对分岔, 近端部2 对基部聚为一丛, 尖端钩弯曲为圈状(图3H)。

2.1.5 雌蛹 由图4A-C 可知, 触角抵近第4 腹节下缘; 第7 腹节较第6 腹节短; 雌性生殖孔位小且较平整, 位于第8 与第9 腹节腹板之间; 第10腹节背板前缘凹缝明显较宽, 边缘似 “V” 至“U” 字形。

2.1.6 雄蛹 由图4D-F 可知, 触角伸过第4 腹节下缘缝; 第7 腹节较第6 腹节长; 雄性生殖孔大且上下缘隆起, 位于第9 腹节腹板中部近下缘处;第10 腹节背板前缘凹缝较窄似相接, 边缘呈倒“Ω” 字形。

2.2 生物学特性

猫脸勒尺蛾在广东汕头、 汕尾、 惠州、 深圳和广州地区1 年发生约4 ~5 代, 存在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 成虫羽化盛期主要集中于4—6 月,幼虫2—3 月起盛发, 至12 月下旬林间亦可见低龄幼虫; 成虫具有趋光性, 羽化次日即交配产卵。5—6 月林间寄主附近常见成虫与老龄幼虫同时发生, 林间世代不整齐。

1 龄幼虫孵化后啃食卵壳, 群集于叶片背面至3 龄均刨食叶肉或啃食造成破孔, 并在取食痕或叶面孔洞等行动处吐丝, 随龄期增大而逐渐转为缀连多张叶片形成连接缺刻处的立体丝网, 4 龄幼虫可沿叶缘啃食造成缺刻, 5 龄幼虫群常将整叶完全食尽仅剩光杆状叶轴(图4A-C); 幼虫排出的粪便多数粘连于丝网上, 可污染受害叶片致使形成萎蔫腐烂状。 幼虫受惊扰时活跃爬行或跳跃垂丝逃走, 遭厉蝽等天敌直接捕食时可长时间垂丝悬吊于空中避敌。

老熟幼虫在叶片丝巢中或寄主下方地面处,钻入粪粒堆与枯枝叶碎屑中结成薄且疏松的椭圆形茧(图3G), 林间发生量大时可见多头幼虫共织出相连的茧群。 预蛹期约2 天。

成虫昼夜均可羽化, 日间静伏于树皮或叶背面较少活动, 傍晚至夜间活跃飞行交配, 雌虫约羽化2 天后在寄主枝叶间活动产卵, 卵多呈横卧姿态群产在叶片背面, 每堆25~63 枚, 卵期约4~5 天。

2.3 发生情况

2021 年至2023 年, 先后在广东省汕头、 汕尾、 惠州、 深圳及广州市的24 个地点发现了猫脸勒尺蛾幼虫危害, 共涉及5 种乡土植物, 以幌伞枫H.fragrans、 海桐P.tobira、 鹅掌藤H.arboricola、鹅掌柴H.heptaphyllum和光叶海桐P.glabratum为记录寄主植物。 其中, 在广州新造镇林场、 深圳龙城公园和南昆山发生过重度危害。 猫脸勒尺蛾在各市县调查点取食寄主及危害程度见如下表1。

表1 猫脸勒尺蛾在广东地区不同植物危害程度调查结果Tab.1 The damage degrees of G. tristrigosa in different plants in Guangdong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饲养及野外调查, 首次系统记录了猫脸勒尺蛾各虫态形态特征, 以及不同性别鉴别特征, 全面摸清了该种在广东省汕头、 汕尾、 惠州、 深圳及广州市取食五加科的鹅掌藤、 鹅掌柴、幌伞枫; 海桐科的海桐、 光叶海桐; 加上文献记载的密脉鹅掌柴[9], 目前该种已知寄主植物6 种。并记录了其在各地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危害程度。

猫脸勒尺蛾喜食鹅掌藤、 幌伞枫与海桐等园林绿化常用物种, 鹅掌柴属中国已知约37 种, 海桐属中国已知约55 种, 这些树种抗逆性较强、 生长迅速, 在园林绿化、 生态修复中使用率很高,可以充当恶劣立地条件中植物群落建构的先锋种[12-14]。 但是, 随着这些树种在南方应用日趋广泛, 容易造成猫脸勒尺蛾暴发危害。 了解其生活习性, 不仅仅是为了识别害虫种类, 也是为了对害虫发生进行预测预报、 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把握合适的防治时期的基础。 目前关于该物种发生情况的具体监测方法未有报道, 综合防控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腹节海桐鹅掌
罗氏沼虾形态性状对体长影响的通径分析
基于不同土壤基质的不同处理方式对草海桐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鹅掌恩仇录
鹅掌柴蜂蜜氨基酸组成识别研究
冬虫夏草的鉴别
新报道的一种蜜源植物
——柄果海桐
我家的鹅掌木
柞蚕微粒子虫在母蛾不同腹节分布的研究
海桐植物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海桐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