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西藏班的故事

2023-12-19 02:11左秀芳通讯员武静东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藏学院民族

○ 本刊记者 左秀芳 通讯员 武静东

金秋时节,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族学院”)新一届西藏高中部学生9 月底即将入学报到。民族学院党委书记白少双看着粉刷一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期盼着早点见到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从1985 年举办首届西藏班至今,该校的教育援藏工作已经走过了38 个春秋。38 年来,近5000 名优秀毕业生在这里成人成才。如今,他们大都返回雪域高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谈起西藏班和一届届西藏班的学生,老师们人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不管路有多远,我们向你奔赴而来”

“雪域之光”家访行是民族学院今年暑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民族学院院长刘森的带领下,学院教师一行15 人分为3 支小分队,赶赴昌都、阿里、林芝等7 个地市,开启了漫漫家访路。暑期赴藏深度家访,已是民族学院坚持多年的优秀传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7 月7 日深夜,在林芝驻地,山南林芝家访组仍在讨论赴墨脱的家访方案。原计划家访两名住在乡下的学生,都因泥石流或道路塌方不能前往。但是,久米同学情况很特殊,他因病休学一学期,又因为受疫情影响,高一全年在校不足半个月。“久米的身体怎么样?学业能否继续?”一连串的问题揪着老师们的心。“再危险也要去,再难也要把关怀送到家。”家访组最终决定,明天一大早出发直奔久米家。

久米家距林芝市340 公里,一路走来,左边是深山密林、峡谷断崖,右边则是高山峭壁、瀑布飞石,路况让人胆战心惊。在最难走的地段,20 多公里的路竟然走了一个小时。晚上7 点50 分,家访组终于到达了久米家所在的村庄。

30 多米宽的漫水桥尽头,一对父子扶着摩托车在雨中招手,这应该就是久米父子了。汽车小心翼翼地驶过漫水桥,53 岁的刘亚军老师第一个跳下车,一把搂住久米说:“久米,老师真想你啊!”久米的入学成绩很不错,但因病休学耽误了不少学业。此行前,各科老师都为久米制订了暑期学习方案,印制了作业,嘱咐家访组一定要送到久米手里。之前因为疫情和生病,久米一直在家上网课。妈妈为久米上学的事情吃不好睡不下,头发白了不少。见到老师不远万里把作业送到家里,她顿时热泪盈眶,哽咽难语。久米接过作业,也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热切期盼下学期开学能回到学校。

在家访对象中,有一户特殊的家庭,父子俩都在民族学院上过学。孩子叫多吉占堆。他们作为家庭校友,时间跨度达37 年。

占堆爸爸是1985 年全国首批赴内地初中上学的藏族孩子之一。这所初中,就是民族学院的前身,当时叫“河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内地西藏班”。

占堆爸爸笑着说:“虽然当时学校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但却为西藏培养出了最早一批初中生。我能从一个贫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对昌都发展有用的人,和母校给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与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分不开。我把孩子放在母校很放心,我们一定大力支持学校的工作。”

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学生泽仁卓嘎的姐姐曾在民族学院西藏班刻苦攻读三年,成功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泽仁卓嘎报考时,妈妈毫不犹豫地为她同样选择了西藏班。家访组还应邀参观了优秀校友贡觉卓玛经营的公司。贡觉卓玛非常感激老师们的培育之恩,并告诉老师们,他们家有四个兄妹都是从民族学院西藏班毕业的,如今都学业有成,为整个家族争了光。

在西藏家访必须面对高原反应,每一名老师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副院长李保堂带领的家访组来到海拔4500 米左右的那曲时,有的老师出现了明显的头疼、胸闷气短等症状。“缺氧不缺精神,我们必须完成好家访任务,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李保堂一路鼓励老师们,一路写家访日记。他感慨地说:“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家中,才能真切地了解学生走出高原求学是多么不容易。家校协同育人,重要性非同小可。”

经过嘎隆拉山口的墨脱公路通车纪念碑时,家访组把车上所有的哈达都敬献给纪念碑,向为开通边陲天路的英雄致敬,向守卫祖国大美边疆的人民致敬。恰逢此时,远处的雪山顶上忽然闪出一道阳光,大家齐声惊呼:“雪域之光!”

是啊!“雪域之光”家访行,家访教师以及民族学院所有的教师,不正是激发高原学子成人成才的教育之光吗?受访的这些莘莘学子,不正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之光吗?携手追光,光与光的交汇处,一定能迸发出更强大的奋进力量!

“要当好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亲人”

无论是西藏班的老师们还是院领导,每天都和来自西藏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一年365 天,每天24 小时随时到岗,节假日更是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悉心陪伴在学生身边。

“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我既要当好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亲人。”西藏班德育主任武静东这样说。2020 年暑期,武静东参加了民族学院坚持了十多年的进藏深度家访活动,走访了山南、林芝的30 多个家庭。当看到家长虔诚地向老师们敬献哈达时,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内地西藏班对于西藏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特殊意义。家访组驱车15 个小时,到达了“边境第一村”沙玛村。看着家家户户小院里飘扬的五星红旗,老师们眼睛立刻湿润了。一位老师感慨地说:“不家访就不知道西藏人民对教育的渴盼,不家访就不知道西藏班工作使命的神圣。”

对西藏班的孩子们来说,民族学院既是学校也是家。这里有老师,更有慈祥的妈妈。

“次仁旺堆,衣服得先用洗衣粉水搓一下领口、袖口,再搓衣服,之后还要用清水冲洗几遍才可以晾干。知道了吗?”在西藏班宿舍,这个小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民族学院1985 年建校,当时开设的第一届西藏班是初中班。由于学生年龄小,老师们既当教师又当妈妈,点点滴滴教给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在远方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巴措,这次学校组织去北京研学,多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班主任摸着巴措的头亲切地问。“老师,我不想去。”巴措低着头不说话,使劲忍住了眼泪。班主任拿出一个信封:“这里有100 元,是奖励给你的,这个学期你单科成绩都在90 分以上,值得表扬。这次研学你一定要去。”

学生洛松向巴每次讲起姑姑巴措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故事,都激动不已。他说:“这个装着100 元的信封,巴措姑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姑姑上学时没有多余的零花钱。虽然研学的费用已经由学校全部承担,但买一些日用品的花销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她才打定主意不参加研学。”然而这一切都被细心的班主任看在眼里,她既想帮助巴措,又怕伤害她的自尊心,才有了刚才那一幕。

那个装着100 元的信封,更是激发了巴措的教师梦。现在,巴措已经实现了她的梦想。她努力奋战在家乡教育一线,并鼓励更多的西藏孩子到内地求学,其中就有洛松向巴和他的另外两个姑姑:宗嘎拉姆和卓玛泽西。

几乎每一位带过西藏班的老师都是这样。学生有经济困难,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贴补;学习跟不上,就拿出休息时间给学生义务补课;学生淘气犯错了,就像父母一样苦口婆心地教导。

张娜老师班里有一名学生,对班级规则非常排斥,不交作业,上课说话,并且拒绝和老师交流。张娜暗地观察,发现他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很强,于是鼓励他课上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数学题,一有机会就表扬他。渐渐地,这名学生懂得遵守纪律了,学习有了超常进步,高考时顺利考入中国海洋大学。他逢年过节都给张娜发祝福短信,感激张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

除了班主任、科任老师,每一位学院领导也都把西藏班的孩子们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次,一名男生因为和同学打架违反了学校纪律,作为惩罚措施,副院长李保堂每天带学生出早操后和他一起做俯卧撑。李保堂一口气做100 个,他只能做20 个,后来渐渐增加到50 个。一个月后,这名男生给李保堂写了一封信,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再也没犯过。

让每一朵格桑花都美丽绽放

民族学院在校生3000 多人,有汉族、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苗族等近20 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约40%,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院校。

学生民族成分涵盖广,办学层次种类多,是特色也是挑战。为了利用多层次办学优势实现学生间相互促进,学院创新开展了“守望相助、追梦伴飞”主题活动,并建立了长效机制,通过不同层次学生间取长补短、包联帮扶,实现多民族学生共同进步,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院从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大专班中选派二百多名优秀学生,参与西藏高中部16 个班级的“伴飞辅导”活动,实现了每个班、每个学科都有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参与“伴飞辅导”。

“守望相助、追梦伴飞”活动既提高了西藏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加深了不同民族学生的友情。西藏班学生尼玛加布深情地说:“通过伴飞活动,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家人情谊,是民族大家庭的互相关爱,是民族学院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精神。”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民族学院定期组织研学活动,西藏班学生的足迹踏遍了西柏坡、狼牙山等红色热土。在北京、雄安新区研学活动中,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强大。民族学院每年都开展“中华民族文化展演”活动,今年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中,各民族都有展位,通过展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特色食品、工艺品、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读书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今年暑期,西藏班6 支实践小分队的47 名学生分赴拉萨、日喀则、林芝、昌都等地开展“石榴结籽心连心,格桑花开沐党恩”“学思践行二十大,青春力行新时代”主题宣讲。

索朗玉珍所在的小组宣讲时播放了学校的宣传片,从校园环境、设施设备、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向学弟学妹们详细介绍了民族学院。台下的小观众们听得入了迷。“我相信他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内地西藏班的魅力。期待他们走出西藏,和我们共同进步成长。学成归来后,我们一起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 索朗玉珍这样说。

在不知不觉中,西藏班早已用爱和团结接通了内地和西藏交流的一条血脉。这条血脉中流淌的,不仅是师生情,更有浓浓的民族情、爱国情。

多年来,西藏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西藏各条战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们当中,有“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格桑德吉,有十几年如一日扎根边境教育的“全国模范教师”云丹,更有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曾在全国海拔最高的学校——普玛江唐中心小学任教的达琼……当他们和学生怀着崇高的敬意一起升起五星红旗时,雪域高原上,那一抹中国红分外耀眼。

在高山之巅,一朵朵灿烂圣洁的格桑花正美丽绽放……

猜你喜欢
西藏学院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初等教育学院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藏:存在与虚无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