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芳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新闻工作者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方向,“它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新闻宣传队伍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作风面貌的高标准和严要求”。[1]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对地市党报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好是掌握“十八般武艺”,或者成为“行家里手”。如果没有这样的全才,怎么办?近年来,常州日报社尝试以成立采编专班的方式,通过“三到两抓”“内容提质”两大举措,全面提升采编队伍的“新闻四力”,更好地承担起党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三到”,就是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两抓”就是抓大鱼、抓活鱼。“三到”契合了“新闻四力”的“脚力”;“两抓”是提高采编人员的“眼力”;通过“脑力”和“笔力”的提高,达到“内容提质”的目标。两大举措的落实,全面提升了常州日报社采编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这支团队创作出的精品力作近年来连续斩获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等。
脚力是新闻态度,丈量采编人员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度。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有记者不去新闻现场了,通过蹲守网络,或是电话联系一下线索提供者,也能写篇稿件。针对这些不太好的风气,常州日报社果断提出“三到”,采取“打分倾斜”等方式,鞭策采编团队提高“脚力”。尤其是碰到重大主题,靠记者单打独斗无法出色完成任务时,更是提倡编辑提前介入,组成采编专班,一起深入基层采访。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通讯《全国网围养殖第一湖被“记”下“三笔账”后》,就是采编团队多年来紧密协作,深入采访探讨后创作出来的。
线索的获得最早要追溯到2016年10月17日,记者获悉,为响应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要求,金坛长荡湖区域所有网围将在次年3月底彻底拆除。记者当天采写了一则简短消息,日报总编看到后,立即叮嘱记者“题材重大,一定要持续关注”。随后,常州日报就组成采编专班,密切关注长荡湖网围整治动态,持续跟进采访。2017年12月,《全国网围养殖发源地拆除所有网围》成为独家新闻,2018年创作出《“记”在一个湖上的“三笔账”》,两作品全都获得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采编专班通过多年深入长荡湖一线采访,积累了大量素材,总觉得应该再深入挖掘一下,让这一新闻“富矿”大放光彩。2021年9月,采编团队在确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就是’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一重大主题后,重启采访。10多天里,记者编辑一起,在湖“里”湖“外”、本地外地,采访多个部门、单位、乡镇和村庄,采访对象超过60人,仅在报道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就达到15个,出现的部门、单位、乡镇和村庄数量则更多。
精彩鲜活的新闻,从来不是坐家里想出来的,而是到现场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采访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长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2]
地市党报采编队伍要提高业务能力,首先必须夯实脚力,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好新闻。
“眼力”是新闻敏感,考察采编人员判断新闻价值的功力。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记者采写稿件时,尽管已经过筛选,但有时仍可能让“明珠蒙尘”。此时,就需要采编专班上线,集体为稿件诊脉。能否发现稿件中的“含金量”,则建立在采编专班长年训练“眼力”的基础上。
2020年12月24日晚8点半,记者发了一则常州当天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的简短消息。编辑看到后,不禁眼前一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特地赶到常州一个小镇来颁这样一本证,必有深意。稿子签给总编辑后,很快,总编辑打来电话,让编辑团队喊上记者一起到他办公室,为稿件把脉问诊。
常州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常州日报紧盯相关题材已有6年。其间,采编团队不仅长年关注全国土地改革方面的政策、消息,更是对有关背景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密切关注本市土地改革的进展。
根据记者初稿提供的相关线索,编辑团队求证后明确得知:这是全国颁发的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总编辑据此提炼重大主题:宣告农村承包地近40年一律没有不动产权证的历史结束!此时,采编团队兴奋不已:此次终于抓住了一条“大活鱼”。
采编团队立即分工协作、补充采访,并对稿件进行了逐句逐段的严谨修改,最终成就了这篇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农村承包地近40年一律没有不动产权证的历史结束/全国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颁发》。
“‘眼力’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制新闻乃至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持续思考。一方面要追溯它们产生的历史过程,同时又要将其放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3]
诚如学者所说,“眼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采编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有意识地收集并学习相关政策、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洞悉事件的观察力、鉴别新闻素材的判断力,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本领,才能在重大新闻来临时,不仅“看得见”,而且“看得准”“看得深”,能够“一眼万年”地将新闻最大的“含金量”挖掘出来。
“脑力”代表新闻思想,衡量采编人员提炼新闻主题的能力。
“如果‘脚力’是发现典型线索、‘眼力’是辨别典型分量,那么‘脑力’为典型‘点睛’‘赋魂’。有‘睛’才灵动,有‘魂’才有生命。”[4]确实,新闻的主题就是新闻的魂,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其主题的提炼是最考验采编人员“脑力”的。
“大脑”是人体的中枢系统,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来源于大脑的指挥;同样,在新闻的采写中,“脑力”也是“四力”的总指挥。为新闻点睛,为新闻赋魂,离不开采编人员的“脑力”,因此,采编人员必须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准确地拎出新闻的主题,并赋予新闻鲜活的生命。
获得2021年度江苏新闻奖的《三大变革,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系列报道,再次印证了采编团队全面提高“脑力”的重要性。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这一年开始,常州日报采编团队就一直围绕“三大变革”收集资料,认真研读、消化吸收。时机终于在2021年成熟。
《常州日报》有关版面
记者采访获悉,在连续几届的中国工业大奖评选中,常州共有6家企业荣获7个大奖和提名奖,并成为唯一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城市,也是全国地级市中获奖最多的城市。采编团队立即查找资料,深入研究中国工业大奖,发现中国工业大奖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常州的得奖与实践,是否契合了“三大变革”这一主题?
常州日报果断行动,派出5路记者深入获得大奖的企业采访,结果完美地印证了采编团队的思想:常州的获奖企业在全球、全国同行业中取得了众多“唯一”“第一”“率先”;成绩的取得,要归功于这些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
在采编团队长达半年的跟踪采访和写作后,《三大变革,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系列报道推出,报道以企业的生动实践,为破解“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如何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如何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些大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典型样本。
这组报道的深度,完全来自于采编团队思想认识的高度,更是采编团队多年来不断锤炼“脑力”的具体体现。采编人员锤炼“脑力”,必须实实在在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思考,对于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握事件的本质,抓住事件的要害,才能触及到深层、提炼出主题。
“笔力”是业务能力,考核采编人员文本表达的终极功力。
“笔力”是“四力”的最终落脚点,如果“笔力”不行,再强大的思想也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创作精品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提高“笔力”,提高新闻文本的表达能力,是采编团队的必做功课。就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样,采编人员只有笔耕不辍,才能磨砺出锋利的笔力,达到“下笔有神”的境界。
在消息的采写中,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尽量使用干净、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下心里踏实了!”凌达大把证书小心地合上,双手捧着,微笑着对记者说,“我家可以做一些长远打算了。”
这是消息《农村承包地近40年一律没有不动产权证的历史结束/全国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颁发》中一段叙述。短短几十字,不仅描述出了农民欣喜的神情、话语,也再次印证了事件的重要性。
在通讯和深度报道中,更要学会细节化、艺术化的呈现方式。
在《全国网围养殖第一湖被“记”下“三笔账”后》一文中,采编团队大量运用情节化和场景化的生动描述,将读者带入现场,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如对金坛智能化渔场的几处场景描述:“放眼望去,这些养殖池塘连成一片,如同蓝天下的大棋盘,远处的村庄仿佛坐落在棋盘上。”有读者赞道:这是对上文介绍的总面积达到1100亩,又长又宽的养殖池塘多达130个的“艺术摄影”。
由此可见,新闻作品通过完美的“笔力”呈现,能增加报道感染力,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党报采编人员新闻素养的具体体现。如果用“木桶理论”来形容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能力,那“新闻四力”就是木桶的四块板,任何一“力”成为短板,将使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大大降低。
采编专班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单一采编人员的短板,使整个团队的“四力”得到有效提升。当然,任何一名新闻工作者,都需要不断提升“四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讲好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故事,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