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蓉
2023年,甘肃文旅在20个专项行动和系列营销活动推动下,文旅项目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跨界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会综合效应充分释放,文旅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文旅产业全面复苏。体现出顶层设计助力文旅强势复苏、东方甄选陇上行引流效果显著、区域合作释放文旅新活力、重大文旅项目引领作用彰显的区域发展特征。目前,甘肃文旅在要素市场建设、产品创新转化、流量变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拓展文旅消费业态、创新文旅消费模式、完善文旅要素保障等方面有所创新。
2023年,甘肃文旅系统围绕文化旅游强省目标,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总体战略,强化兰州西部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和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重要枢纽建设,不断释放敦煌文旅品牌影响力。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四个方面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文旅消费试点工程,大力发展夜间消费,以文旅消费升级提振产业信心。强化品牌赋能,利用节会影响力唱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品牌。在一系列文化旅游消费营销活动推动下,全省前三季度共接待游客3.03亿人次,初步测算实现旅游收入1910亿元。
甘肃文旅发展态势
(一)政策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政策对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影响着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及发展环境。[1]2023年,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资源融合、产品融合、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充分发挥文旅产业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优质文旅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了《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构建“财政+金融”模式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整合财政资源、打造统一平台和强化引导带动做出明确布局。《关于深入实施“八改”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省A级旅游景区(点)公共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甘肃省“专精新特”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构建起了银行和企业间协调沟通的常态化机制。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甘肃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甘肃文旅将项目建设作为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重点,2023年,全省围绕“打造丝绸之路旅游枢纽带”目标,共实施425个文旅项目,预计投資214.5亿元,其中省列项目12项,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和新业态打造。前三季度实施文旅项目601个,完成投资136.3亿元,同比增长27%。[2]在重点建设项目推动下,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文旅项目品牌创建有序推进。
(二)数字经济赋能文旅发展,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
数字经济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甘肃在全国较早建成省级“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带动甘肃省4A及以上级别景区进入智慧化时代。该平台荣获第四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文化和旅游产业年度“突出贡献奖”,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荣获“数字文旅先锋奖”,被文旅部评为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2019年、2020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年度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和2023年均入选年度公共文旅服务创优推荐案例。以“互联网+”为平台打造的“一部手机游甘肃”涵盖了智慧文旅发展、服务品质提升、产品管理升级、品牌营销拓展等诸多目标,必将推动文旅综合效应进一步释放。
2023年,甘肃文旅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国家规划、措施引领下,从“业”的融合和“态”的创新两方面发力,实施“文旅+”“+文旅”。大力挖掘“非遗+旅游”潜力,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动“非遗热”“博物馆热”“古籍热”持续升温。借助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契机,提升“节事会展+旅游”影响力,推动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利用奥体中心、万达商场的区位聚集优势,创新“音乐+旅游”模式,大力引进知名歌手来兰开演唱会,通过修改地铁站点名称,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等途径,打出兰州“音乐+旅游”新品牌。通过“城市+旅游”融合模式,探索打造出“景城一体”的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业综合体。
(三)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节假日旅游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甘肃立足自身优势,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召开了全省乡村旅游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为乡村旅游提供政策保障。在政策引领下,甘肃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建设,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21个,打造乡村旅游专业村127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20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530个。全省有44个村、6个镇被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张掖市甘州区、天水市麦积区入围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先后推出60条乡村旅游四季线路。建成精品乡村民宿1137家,国家等级旅游民宿19家。[3]《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开创了全国省域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的先河,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发布了三年,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的甘肃经验。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甘肃人游甘肃”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上半年,甘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562.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224.61亿元。
2023年,甘肃充分挖掘冬春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文旅市场复苏攻坚行动,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非遗过大年”等公共文化活动,全面落实A级旅游景区冬春免首道门票政策。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五一”期间,全省各地接待游客2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24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以5A级景区为代表的高级别旅游景区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4]春节假期和“五一”假期,全省7个5A级旅游景区分别接待游客23.25万人次75万人次,[5]引领甘肃文旅市场全面复苏。
(四)产业要素更加健全,打造区域合作新样板
旅游景区作为一种优秀的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和产品方面的重要介质,同时也是旅游業的中心环节。[6]甘肃省长期以来致力于旅游景区建设,截至2022年末,共建成A级旅游景区443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7家,4A级旅游景区133家。为进一步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动能,甘肃建成兰州市和张掖市2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有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1个。
为丰富研学旅游资源,甘肃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6个。建成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金徽矿业旅游景区,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工业旅游景区、兰州“1929本草世界”4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有375家演出市场主体、960家旅行社和342家星级饭店。健全的产业要素为甘肃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为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提供了新动能。
2023年4月,以“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共促文旅市场复苏”为主题的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张掖市召开,作为全国唯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常设性国际旅游节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甘肃文旅搭建了向西开放的平台和区域协作的桥梁,对唱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品牌提供了机遇。会议期间的2023年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联席会议、第32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世界旅游联盟·丝路对话等活动,从政府和非政府层面实施联动,积极探索区域协作。同时,甘肃还举办了“好客山东·如意甘肃”双向游推介活动,加盟了大西北康养产业联盟,为大西北康养旅游注入活力;开行了“环西部火车游·粤港澳”专列,推动“环西部火车游”由全省小循环迈向全国大循环。这些客源互送、产品互补、线路互推等方面的合作,是打造区域文旅合作新样板的有益探索。
甘肃文旅区域特征
(一)顶层设计助力文旅强势复苏
在《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相关政策引领下,甘肃向着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稳步推进。为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能,2023年5月,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为甘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了路径,助力甘肃文旅强势复苏。
(二)东方甄选陇上行引流效果显著
东方甄选陇上行通过旅游直播将甘肃省博物馆、兰州中山桥、水车博览园、嘉峪关、锁阳城遗址等文旅资源全面展示,通过文化讲解全方位呈现甘肃的历史魅力与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甘肃的文旅建设成就。“房谋杜断”甘肃行通过“文化+旅游”的新形式,既展示甘肃文化魅力,又推介甘肃特色农产品。两大网络引流文旅品牌引起业界高度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甘肃省借助“引流”效应,2023年文旅产业强势复苏,前三季度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三)区域合作释放文旅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甘肃与长城文化经济带、长征文化经济带和黄河文化经济带沿线省(区)的合作更加紧密。随着2023年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联席会议、第32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世界旅游联盟·丝路对话等区域协作活动的推动,甘肃与相关省(区)在线路联通、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游客互送方面的联动进一步扩大,助推文旅新活力释放。
(四)重大文旅项目引领作用彰显
2023年,甘肃文旅领域项目实现数量和投资双增长,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水平,为旅游开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园一区”(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建设奠定了甘肃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丝路黄河文化博物馆、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等重点项目的推动实施,有助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引领甘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甘肃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旅要素市场存在短板
高级别景区建设亟需加强,甘肃目前有5A级景区7家,仅占西北五省区总量的11.91%。在全国已建成6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9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的背景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亟需实现零突破。“音乐+旅游”“文学+旅游”等新业态产品挖掘不够,既缺品牌也缺影响力。
(二)文旅产品创新转化内驱力较弱
甘肃对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等资源的挖掘、转化和利用不充分,文化资源价值与文化旅游品牌IP影响力不符。文化旅游统计融合还存在指标不明晰、数据有交叉的问题。文化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与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存在差距。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失衡,文化产品创新转化内驱力不足。
(三)后期流量变现难度大
2023年,网络流量为甘肃的文旅产业发展和品牌传播注入了活力,做到了全年有宣传、有策划、有流量、有话题,但流量是把双刃剑,后期的产品供给、内容挖掘、平台培育、载体打造、价值输出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将聚焦于高性价比、业态创新和特色服务,而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高素质人才。在甘肃文旅行业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后期如何保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需要冷静思考、高度重视。
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回顾2023年,甘肃文旅紧盯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目标,从供给端不断增加文旅项目投资,从产业端大力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从运营端创新推广营销方式,加强网络宣传介绍,从消费端持续做好“引客入甘”补贴工作,择机发放文旅消费券,综合举措推动文旅市场强势复苏。前三季度,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0.3%和89%。尽管取得喜人成绩,但要实现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强化载体建设,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1、实施文旅景区“零突破”工程
梳理现有的11个省级度假区资源,根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四至清晰、无飞地、与同区域内国家级5A级景区不能同名等明确要求,从中筛选出符合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景区,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引导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备选景区抓好基础建设、业态创新、品质服务、环境保护和全域联动,加强IP引领,聚焦亲子度假和康养度假,丰富产品类型、完善基础设施,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零突破。紧扣《滑雪旅游度假地等级划分》(LB/T 083-2021)标准,积极推动兴隆山滑雪场、松鸣岩国际滑雪场、张掖祁连山国际滑雪场等创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争取两年内实现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零突破”,助力冰雪旅游发展,完善冬季旅游产品体系。
2、建好旅游节点城市
深入挖掘和利用天水市、敦煌市、武威市和张掖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从品牌打造、文化培育、服务提升、设施完善等方面全方位塑造城市品格,做好城市品牌价值推广。发挥好兰州市发展文旅产业的龙头和枢纽作用,延续好今年兰州文旅火出圈的影响力和热度,健全枢纽交通集散體系,积极打造主客共享文旅产品和消费空间。引导各核心旅游城市明确发展目标,精准定位,错位开发,增强核心产品竞争力。
3、完善景区结构布局
继续推进大景区建设,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深化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与黄河三峡大景区在文创产品联名制作、优质景点互推、品牌联合推广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武威雷台景区、冶力关风景区和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5A级景区。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备选工作,支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创建一批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完善省域景区结构布局。
(二)加强产业融合,拓展文旅消费业态
1、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以甘肃省《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为引领,加强非遗项目梳理,推动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激发非遗资源的生机与活力。挖掘非遗代表性旅游属性,推动非遗资源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有机融合,在有条件的主题公园、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地设立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工坊。依托长城、长征、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空间格局,做好省级层面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规划和推广。
2、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深度融合
依托甘肃现有的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资源,做好省域层面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深入挖掘河西走廊、陇东南、兰白都市圈、甘南临夏民族旅游区的乡村资源特点,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地方土特产和地区特色文化,推动各旅游区乡村旅游错位发展,探索地区发展模式,避免项目雷同化、产品同质化、建设标准化和过度城市化,打造地区乡村旅游IP。突出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构建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用好现有乡村振兴相关项目,优化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数量、质量、性别和职称结构,做好乡村旅游专业人才保障。
3、深化“交通+旅游”融合
继续深化和拓展现有“交通+旅游”品牌,深化“环西部火车游”品牌,实现“环西部火车游”省内市州全覆盖,扩大“环西部火车游”省外服务范围,积极推动“环西部火车游”与“一带一路”国家深度合作,打造“环西部火车游·跨境游旅游专列”品牌。持续推广“飞天号”和“如意号”两张空中“交通+旅游”融合品牌。加快“交通+旅游”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响丝路1号线”为代表的旅游公路建设。以“太子山旅游大道”“张掖丹霞景区低空旅游产品”两个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项目为引领,加快旅游风景道、乡村旅游公路、特色旅游服务区建设。探索“机场、高铁站、火车站+共享汽车”交通模式。推进交通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功能融合,完善交通服务设施内的旅游资源分布图和旅游交通图布局,在重点景区交通沿线设置特色观景台、房车自驾车营地。加强与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西北旅游协作区成员省(区)的沟通合作,利用省际交通线做好旅游资源、旅游品牌推荐。完善“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管理体系,构建交通、文旅、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规范“交通+旅游”设施、标准、标识等建设,探索“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三)紧盯消费趋势,创新文旅消费模式
1、大力发展数字文旅
完善数字文旅发展相关政策体系,编制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加强数字文旅发展的产权保护、投融资支持。加快数字文旅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完善数据监管平台,推动数字文旅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引导文旅相关企业加强文旅产品开发、数字场景应用、宣传营销拓展等环节创新。壮大数字文旅市场主体,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文旅专项发展基金中拨出一定比例,设置数字文旅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文旅项目发展。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与文旅产品多元融合,开发沉浸式数字文旅产品,打造辨识度高的数字文旅品牌,推动“数字文旅+交通”“数字文旅+田园”“数字文旅+体验”“数字文旅+特色村镇”等多元主体融合,打造可视化三维景观。
2、创新发展夜间经济
做好以夜间经济提升文旅消费活力的顶层设计,优化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商业区域布局。以兰州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三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推动天水市、甘南州和临夏州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提升兰州老街、敦煌夜市特色商业街、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街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产品供给品质,聚焦消费热点和新型业态,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落实夜间经济发展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完善夜间经济发展的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要素保障。以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重点,策划系列夜间主题消费活动,适时发放文旅消费券,营造夜间消费氛围。
3、打造避暑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避暑、宜居、康养等特色气候资源,在全省开展甘肃避暑旅游城市(小镇、景区)评选,授权委托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和甘肃省气象局牵头制定《甘肃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通过评选推动气象品牌价值转化,争取成为避暑旅游产业峰会承办地。优化区域避暑旅游空间结构,重点培育1-2处高能级旅游避暑旅游景区。支持新兴避暑旅游地内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评级。用好黄河风情线旅游热度,将黄河风情线及其沿线的银滩湿地、龙源等景点打造为避暑旅游热点目的地。以平凉市荣获“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为契机,推动兰州市、临夏州、甘南州积极争创避暑旅游优选地,培育避暑旅游主题线路。
(四)聚焦关键问题,做好要素保障服务
1、加快重點文旅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甘肃省“十百千万”文旅康养创建示范行动项目、甘肃省文旅康养驿站项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旅融合项目、甘肃省夜间经济烟火气民生培育提升项目、甘肃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渭河源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敦煌学研究高地”等项目建设。鼓励文化产业园升级改造,开发小剧场、特色书店、文创小店等文旅消费场所,打造甘肃文旅IP。
2、完善文旅财政支持政策
构建“专项财政支持+地方财政支持+平台财政支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财政支持体系。重点扶持省列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发挥龙头项目示范效应。摸清地方财政底细,充分考虑文旅项目的地方财政支持能力,促进各市州协同互补发展。引导构建多元主体融资平台,支持文旅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加大文旅发展人才供给
制定文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一人一策”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高端文旅人才,尤其要加强文旅创意人才和重大文旅项目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省内外开设文旅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做好人才供需对接。通过与科研院所互派学员方式,推动文旅从业人员与文旅科研互学互促,提升合作效能。开展定期培训和特色培训,整体提升企业管理、导游、讲解员等文旅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从业人员性别、职称、年龄结构,建设文旅人才数据库,提升人才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一支适应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文旅从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段玲:《文化旅游产业政策量化评价——2009-2021年政策样本的实证》,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3-54页。
[2]中国甘肃网:《创历年之最!前三季度甘肃省共接待游客3.03亿人次》,2023-10-23,https://news.sina.com.cn/zx/gj/2023-10-24/doc-imzseseq3250833.shtml,2023-10-30。
[3]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南州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2023-10-19,https://wlt.gansu.gov.cn/wlt/c109954/202310/173781560.shtml,2023-10-23。
[4]李少英、李少丽、黄姿薇等:《基于位置大数据的中国5A级景区活力强度空间分异特征与成因》,载《地理科学》,2023,43(7):1239-1247页。
[5]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2023年甘肃省中秋国庆假期文化旅游市场简况》,2023-10-7,https://wlt.gansu.gov.cn/wlt/c108541/202310/173774450.shtml,2023-10-15。
[6]庄军、申明智、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0):191-198页。
作者简介
金 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