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3-12-19 09:53张伟进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渝中区文旅重庆

城市已成为我国人口主要的集聚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人口持续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地区集中,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发展文旅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在重庆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渝中区以“小地域”发展“大旅游”,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可为其他省(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强,既取决于经济动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和旅游引力,文化、旅游与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根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对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力量,也是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重庆渝中区为例,总结其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探析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的发展路径,对研究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渝中区文旅融合发展概述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發祥地,有三千余年建城史。重庆既是世界最大的山水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据统计,全市旅游资源单体达4042个,涉及8主类、39亚类、110个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江河湖泊、温泉康养、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主题娱乐、都市风情、邮轮游船等多种类型。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2449处,占旅游资源种类60.6%;人文类旅游资源1593处,占旅游资源种类39.4%。近年来,在国内旅游热门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上,重庆都名列前茅,被国际权威旅行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和主城核心,以“小地域”发展“大旅游”,推进“首善之区、服务高地、品质半岛、人文渝中”的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游客满意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在重庆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437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9.7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8.8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5.7%,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00.2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6.4%。现有文旅链条企业1.2万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52家,5家上市企业,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

文旅融合推动渝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想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和发源地,“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清晰地保留了重庆三次建都、四次筑城的历史文脉,积淀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抗战时期,渝中区是“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核心,周恩来曾在曾家岩、红岩村等地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曾来渝展开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在桂园签订“双十协定”。建国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西南大区建设,留下了人民大礼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等深厚历史烙印。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173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居全市之首,历史建筑4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

(二)明晰的城市发展定位

渝中区立足城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要素优势,致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四大国家级品牌的建设实现创新发展。随着重庆市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渝中区作为主城都市区的极核,两江四岸、解放碑-朝天门世界知名商圈、山城步道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使渝中区文化旅游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业潜能加速释放、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同时,渝中区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的金融高地和总部高地,是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核心载体,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培育开放优势和开放环境。随着重庆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人文交流城市,有利于渝中区把握文化自信战略的时代新要求,将历史文化传承区和“人文渝中”建设发展推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

(三)一体化的山水城都市格局

渝中区两江环抱、形似半岛,滨江、建筑、山体精心勾勒出“三层山城”的城市轮廓,立体化、山水化的城市风貌宛如一幅优美画卷,“8D魔幻城”“山城、江城、不夜城”等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在全世界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渝中区是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国际资源高度集聚,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放优势叠加,汇聚13家驻渝总领事馆、283个国际知名品牌、143家世界500强企业及1100余家涉外机构、26家离境退税商店,首店、首牌、首秀、首发“四首经济”蓬勃发展,在金融商务、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联结着重庆与世界,具备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旅游消费目的地的先天优势、坚实基础。

(四)宜居宜游的产城景大布局

渝中区是重庆都市中心、旅游窗口、“网红”景点集中地,拥有大鹅岭、湖广会馆等A级景区11个,解放碑等旅游名片享誉世界。近年来,渝中区坚持以城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形、以商为体,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地。精心勾勒山脊线、水际线、天际线,提质升级核心商圈、龙头景区、滨江岸线、公园绿地等环境品质,美化沿江步道、半山崖道、山城阳台等特色元素,打造了具有全球魅力的城旅一体景观体系。致力于发展夜间旅游,持续扮靓洪崖洞、山城巷、戴家巷等传统风貌街区的夜景灯饰,进一步点缀城市形象。突出“立体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母城”特色,高标准规划构建“一轴两带三片多点”的世界级山水半岛都市旅游空间布局,实现一步一景、处处皆景。

文旅融合推动渝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渝中区立足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都市资源禀赋,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重庆“母城”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文商旅城融合、产城景一体化”,打响“重庆母城,人文渝中”旅游品牌。聚焦优化全域文旅空间布局、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壮大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公共服务、加强国际交流等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游客和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重庆都市旅游“首选地”、巴蜀文化旅游“核心地”、中国山水都市旅游“必游地”,构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新格局。

(一)注重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脉

深入挖掘“山水城桥”自然景观风貌,用好用活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等“母城”历史文化资源,留住老重庆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基因,持续保护活化历史文脉,传承“母城”文化记忆,擦亮古巴渝本色、老山城底色、新重庆特色。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高标准推动实施了美丰银行旧址、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大田湾体育场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55项,山城巷、戴家巷、金汤街等一批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全区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文物完好率达95%,文物整体利用率达80%,文物安全事故“零发生”。

(二)文商旅城融合,产城景一体化

充分发挥旅游大民生、大产业、大展示的功能,推动文商旅城深度融合,提升文旅产业能级,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和特色品牌,探索“产业+平台+园区”发展模式,做强文化创意、旅游演艺、广告传媒等内容产业,推动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高品质推动实施长嘉汇、红色三岩、大鹅岭景区建设,以“重庆母城、人文渝中”为核心,聚焦“文化游”“山水游”“都市游”三张名片,连续举办重庆国际都市文化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开展重庆国际都市文旅消费节暨“元宇宙”文旅大会等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推出“文化之旅”“健康之旅”“时尚之旅”“休闲之旅”“浪漫之旅”等主题线路,两江游、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轨道穿楼等景区景点广受游客追捧,云端之眼观景平台亮相央视春晚。贰厂文创公园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获市政府督察激励表彰,相继获得“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优秀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注重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东部为半岛区域,集聚了解放碑、洪崖洞、十八梯、山城巷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地标,打造传承巴渝文化、承载乡愁记忆的历史人文风景眼,体验山环水绕、观览两江汇流的山水城市会客厅。中部为两路口-鹅岭片区,两路口片区的大田湾体育场-文化宫-大礼堂片区集中展示了西南大区传统风貌,承载建国初期重庆城市记忆、历史情感,加快集聚文化、旅游、体育要素,打造体旅融合的体育产业示范园区。西部为红岩村-重庆天地-时代天街片区。红岩片区重在加强红色资源利用和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依托“红色三岩”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完善配套设施,将红岩文化公园整体打造成为国家级红色文化地标、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

(四)注重服务质量,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

区域内公共交通配套便捷完善,有机构建跨江索道、崖壁扶梯、观光巴士、山城步道等特色交通,兼顾公共交通组织与文化旅游体验,开通红色三岩都市观光巴士,延伸机场大巴专线至解放碑商圈,推出“开往春天的列车”“轨道穿楼”、长江索道、凯旋路电梯、皇冠大扶梯等交旅融合品牌,推进李子坝、贰厂文创公园、山城巷等热门景区周边停车场建设,开通特色旅游巴士8条,增设旅游停车位1200个。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全面焕新,建成滨江步道环绕、山城崖道纵横的90余公里健身步道系统。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汇聚星级及高品质酒店21家、民宿7000余家、旅行社248家、离境退税商店26家、国际知名品牌283个,重塑中华老字号、巴渝老商号影响力,引进打造餐饮品牌首店、黑珍珠品质店、国际美食店等新兴业态。

结 语

发展文旅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在重庆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渝中区具有重庆“母城”独特的省(市)政治中心优势、主城都市区核心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系统精细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要素支撑。其以“小地域”发展“大旅游”,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在重庆文旅融合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研究解析渝中区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可以为其他省(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供较强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柴寿升、孔令宇、单军:《共生理论视角下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机理与实证研究——以台儿庄古城为例》,载《东岳论丛》,2022,43(04):121-130页。

[2]徐虹:《文旅融合促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载《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2,42(01):3-14页。

[3]周锦、王廷信:《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05):70-77页。

[4]厉建梅、单梦琦、齐佳:《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载《经济地理》,2022,42(10):201-207頁。

[5]花建、田野:《元宇宙时代城市文化产业的新跨越》,载《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54-162页。

[6]崔艳天、祁述裕:《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活力提升路径》,载《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102-113页。

[7]李刚:《京津冀城市群区域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对策》,载《社会科学家》,2022(04):68-74页。

作者简介

张伟进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渝中区文旅重庆
渝中区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重庆客APP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重庆市渝中区噪声污染现状、问题及防治对策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