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2023年回顾与2024年展望

2023-12-19 20:33孙国申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建议稿巴塞尔银行业

2023年,美国银行业总体经营良好,但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表现分化。展望2024年,美国经济将要放缓是大概率事件,美联储何时降息及美国国债长端利率波动将从多个层面影响银行业经营,讨论中的美国银行业巴塞尔协议Ⅲ最终改革举措对美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特别对几家全球性系统重要银行将构成重大的监管环境挑战。

2023年,美国银行业总体经营良好,基本经受住了2023年3月硅谷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危机事件的冲击,同时得益于持续加息下美国经济出人意料的韧性增长,整体盈利增速、资产质量、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但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表现分化。展望2024年,各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2023年初与年中预测时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将要放缓是大概率事件,美联储何时降息及美国国债长端利率波动将从多个层面影响银行业经营,讨论中的美国银行业巴塞尔协议Ⅲ最终改革举措对美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特别对几家全球性系统重要银行将构成重大的监管环境挑战。

美国银行业2023年表现

总体表现良好,大型银行与区域性银行表现分化

美国银行业2023年规模保持稳定。据美聯储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美国商业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分别达到22.9万亿美元和20.8万亿美元,与2022年三季度末基本持平。贷款余额达到12.2万亿美元,较上年三季度末增长约4%,存款余额达17.3万亿美元,较2022年三季度末下降约3%。

美国银行业盈利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但大型银行与区域银行表现分化。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2023年二季度末,美国银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平均资本回报率(ROE)分别达到1.21%和12.60%,同比分别上升13个基点和105个基点。净息差3.28%,同比上升48个基点。从已披露的美国几家大型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三季度报告看,美国大型银行盈利增速保持较高水平。2023年第三季度,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四大银行的净收入(Net Income)同比分别增长35%、10%、2%、60%。但区域性银行的净收入表现逊色许多,US Bancorp、PNC、Truist同比分别下降6%、4%、30%。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对美国的银行业利息收入总体带来正面影响。

美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升。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2023年二季度末,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这里的不良贷款口径指不能正常收息贷款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为0.76%,同比仅上升1个基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升至224.78%,同比提升21.14个百分点。

美国银行业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2023年二季度末,流动性资产(现金、存放联储、回购项下证券)占非保险存款比例为84.7%,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美联储2023年11月发布的监管报告指出,2023年二季度末,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同比下降,存款下降的同时批发性融资占总资产比例同比上升。尽管2023年区域性银行危机期间银行流动性承压,但银行流动性水平如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仍高于疫情前水平。2023年二季度末,美国银行业普通股股权一级资本(CET1)充足率达12.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受2023年3月区域性银行危机的冲击,以及对加息环境下对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存款利率上升、债券投资浮亏与房地产风险暴露等的担忧影响,2023年美国银行业股价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截至2023年11月15日,道琼斯美国银行业股票指数比年初下跌约7%,落后于整个大盘指数2023年以来5.6%的上涨,包含24家大型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KBW 银行指数2023年以来下跌19%。

存款、债券投资浮亏与商业房地产风险状况变化

2023年3月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爆发时的一些触发因素,如存款快速流失、债券投资浮亏严重、商业房地产风险敞口过大等,在2023年二三季度没有进一步发酵,美联储提供银行定期融资计划等紧急救助措施在阻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上发挥了作用。但这三个风险因素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只是各银行受到的影响与冲击有所不同,风险缓释与化解也随之各有差异。

存款流失有所缓解,但存款竞争趋于激烈,存款付息成本上升。根据美联储统计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美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额17.34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约3%,其中,前25家大银行的存款总额为10.7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约4%;其他银行的存款总额为5.2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不包含外资银行及埃奇法案和协议公司2023年9月末存款总额1.28万亿美元)。在经历2023年3月存款快速流失(将近4000亿美元)后,存款流失有所缓解。2023年三季度末,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富国银行的付息存款成本分别为2.53%、2.22%、3.41%和1.92%,同比分别上升1.80个、1.82个、2.20个和1.69个百分点。

债券投资浮亏情况总体上未进一步恶化。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美国银行业持有可供出售债券浮亏达2480亿美元(比上年末的2770亿美元有所减少),持有到期类债券浮亏3100亿美元,两者相加达5580亿美元。据统计,尽管2023年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但截至三季度末,美国银行、花旗、摩根大通及富国银行的累积其他综合收益为负的1010亿美元,同比还适当减少了20亿美元的亏损,这主要归因于可供出售债券组合规模的下降,抵消了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而导致的价格下跌。

商业房地产贷款风险依然较大,前景仍不明朗。根据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无论是房地产拖欠贷款比例还是不良贷款比例均在上升。从存量商业房地产贷款到期分布看,根据Trepp数据分析公司估计,2023年到期5369亿美元,2024年到期5406亿美元,2027年之前到期2.78万亿美元。银行和储贷机构存量商业房地产贷款2023年和2024年到期分别为2704亿美元和2771亿美元,几乎占全部到期商业房地产贷款的一半。而美联储对约100家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的银行高级信贷官三季度的调查表明,各银行基本上继续收紧房地产贷款信贷标准,由此导致新增房地产贷款特别是建设贷款大幅萎缩,存量到期贷款再融资由于利率高企和银行信贷标准收紧变得困难重重,可以预料房地产贷款特别是办公楼贷款的风险状况将进一步恶化。商业房地产贷款风险敞口与风险缓释方面,区域性银行和小银行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美联储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H8)统计表显示,商业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业总资产约13%,但前25家大型银行的商业房地产贷款占其总资产比例仅7%,而中小银行的这一比例约在30%。如果几家区域性银行或小银行由于商业房地产贷款大面积爆雷,不排除重现倒闭、被收购或接管的情形。

美国银行业2024年前景展望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衰退风险依然存在、利率环境偏紧从而导致贷款增长乏力、存款成本上升,以及债券投资浮亏、商业房地产风险暴露等没有根本缓解,美国银行业2024年整体业绩表现将不如2023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加之美国银行业监管环境特别是讨论中的美国银行业巴塞尔协议最终改革举措将对几家全球性系统重要银行构成一个重要的监管环境挑战。美国银行业2024年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美国经济2024年是否陷入衰退

宏观经济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华尔街日报》2023年10月中旬发布的最新季度调查预测报告显示,被调查的经济学家对2024年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转向乐观,预测未来一年经济衰退的概率从2023年初的61%降至48%,这主要是基于通胀水平下降,美联储已基本完成此轮加息,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超出预期、消费者支出表现强劲和经济增长。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4.9%,较第二季度的2.1%显著加速,并创下近两年来最大季度增幅。2024年美国经济走势基本上有两种发展前景:一种前景是,美国经济软着陆,即劳动力市场温和走弱,消费者支出增长减缓,金融环境收紧及前期累积加息的滞后效应导致经济增长在长期趋势线以下运行,通胀水平进一步向2%目标回归。另一种前景是,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恶化导致油价上涨或供应链被再次破坏,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反过来制约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或者由于本轮通胀本身的顽固性、反复性,而迫使美联储进一步加息,从而重现以经济衰退为代价实现通胀控制这一典型途径。从目前美国GDP增长情况、2023年10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普遍低于市场预期的数据及各种内外部因素看,美国经济的衰退并非迫在眉睫,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在增长,但目前还无法排除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无论是美国经济软着陆还是经济衰退,比较确定的是2024年美国宏观经济要走弱,这将很大程度上抑制美国银行业2024年总体业绩表现。

货币政策与利率环境

美联储目前的货币政策可简单归纳为盯住2%的通胀目标水平,根据经济表现、通胀水平、就业状况等数据及对未来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判断,来决定利率下一步走向及缩表进程。2023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在5.25%~5.5%不变。目前美联储判断通胀在减缓,但仍没有达到2%的目标水平,要达到2%的目标水平需要一段时间,其间可能会有反复;劳动力市场正逐渐冷却,待招聘的岗位缺口正从高点逐渐回落,薪资增长也逐渐回落至与2%目标通胀相称的水平,但劳动力市场仍偏紧;2023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第四季度及2024年经济会放缓,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要持续地达到2%的通胀目标水平,需要未来经济有一段时期运行在趋势线以下及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走弱。综合分析,从近几个月的数据表现看,美联储此轮激进加息已明显紧缩了金融状况,抑制性的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加之近期美国国债长端利率的上涨也已部分替代了美联储加息的效果,因此市场判断美联储此轮加息已近尾声,并预测2024年6月开始降息。

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联邦基金利率,同时发布的利率指引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但短期联邦基金利率与长期利率走势常常背离。21世纪初,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称之为“谜题”,即当时美联储连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而长期利率顽固地拒绝随之上涨。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面临同样的谜题,美联储连续快速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但市场基于通胀将很快回落、经济将很快陷入衰退的预期,长期利率并未有相应幅度的上涨,导致收益率曲线倒挂,2年期美国国债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在2023年7月初曾高达100个基点以上。但收益率曲线倒挂程度在2023年7月25日至26日议息会议后出现很大变化,10年国债收益率从3.85%快速上升至100多基点,10月中下旬几乎突破5%。

导致长期利率攀升的原因,一般认为有四个要素:一是2023年初市场预期的经济衰退迟迟没有出现,反而看到了2023年夏季以来强劲的经济增长,也认识到这次通胀的长期性与顽固性,因此原先对美联储降息时间点预测就相应往后推了。二是投资者预期与技术调整因素,投资者原先持有或买入较低收益率的长期国债而放弃高收益率的隔夜存放或短期国库券(负息差),除了必要的资产分期限摆布考虑外,主要是基于预期收益率将很快下降,从而实现长期债券投资的保值增值,但较长时间的负息差(比如1年以上)将大大打消投资者持有或买入长债的意愿,这种预期的改变与投资者抛售长债的趋同行为也是导致10月中下旬长期国债收益率触及5%的重要因素。三是对美国长期国债供求关系的认识在发生一些有意义的转变,美国巨额债务规模及2023年度美国财政赤字导致的长期国债发行量增长、部分国家持续减持美国国债导致的需求缩减及担忧美国政府再次关门、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等,都影响投资者持有或买入美国长期国债的意愿。四是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导致当前通胀的原因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全球化以及相伴随的大量廉价商品涌入美国从而压低美国通胀水平的時代在逐渐远去,逆全球化、供应量重构及所谓的“去风险化”,使当前美国控制通胀不能仅以调控总需求为主,而是需要在需求端与供给端两端发力,但供给端的调整需要时间,这就决定了本轮通胀有其顽固性。同时投资者还认为本轮通胀可能会出现反复,即使美联储通过加息缩表等紧缩性政策暂时控制住了通胀,但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不排除油价暴涨及供应链再次中断的可能,那么通胀水平将有很大的波动性。通胀的顽固性与可能的反复性也导致投资者对美国长债的胃口在减少。总之,美联储认为近期的长期美债收益率上涨主要受到投资者期限溢价的驱动,这一金融环境的收紧必然影响经济活动,从而对未来美联储的利率决策产生影响。

尽管市场对美联储本轮激进的紧缩政策有各种疑问,但从目前看,美联储至少维持了其促进充分就业与保持物价稳定及长期2%通胀目标的可信度。在面对种种不确定性时,美联储努力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的艰难平衡来实现通胀回落至2%的目标,既不想因过分紧缩而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担心加息不到位甚至过早的放松导致通胀成为根深蒂固的顽疾,最终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来治愈。

财政赤字与国家债务规模

在分析长期美债收益率上涨时,笔者提到了市场对巨额美国债务及财政稳健性的关切及长期美债供求关系的变化。尽管过去几十年的利率模型肯定考虑了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等因素,但在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时期,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并不构成对美联储利率决策的重要变量。然而在高利率和紧缩政策时期,这种在过去并不显著的外部因素可能会逐渐或突然地发生作用。诚然,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债是全球流动性最好的市场,美国由此拥有天然的优势,可以持续累积赤字发行国债来维持其国内经济的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债务规模。美国国会两党持续的政治两极分化,长期以来围绕债务上限及应该支出哪些项目、不应该支出哪些项目争论不休,已显示出各方对巨额债务规模的担忧及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关切。标普、惠誉已先后调降美国信用评级至AA+,穆迪最近也将美国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最近关于债务可持续性水平的研究表明,若不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金融市场无法支撑未来20年的美国债务累积规模与速度。根据2023年10月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7万亿美元,赤字比上财年扩大3200亿美元,赤字占GDP的比例也从上财年的5.4%升至6.3%。截至2023年9月30日,美国债务规模已达到33.17万亿美元,与GDP之比已达123%,2023财年债务利息支出已高达879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各项支出合计的14%,成为仅次于社保、医疗保险后的最大支出项目。随着利率的攀升,2023财年应付债务的平均利息成本已达2.97%。可以预期,随着长期国债利率的上行及巨额国债规模持续的滚动发行,今后美国国家债务的利息支出将更加沉重。另外,巨额债务规模滚动发行必然导致比以往更大的国债发行规模,美国财政部2023年7月至9月向私营部门净发行债券达1.01万亿美元,远超以往发行规模,是导致美国长债10月中下旬收益率攀升的一个因素。10月30日财政部公布10月至12月预计发行规模7760亿美元,稍有缩减,也是引起10月末以来长期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因素之一。但季度波动没有改变今后美国国债发行规模居高不下的态势,因此,在美债总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长期美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而长期美债收益率变化将对银行债券投资组合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银行贷款及更广泛的金融市场交易、投行业务等构成较大影响。

美国银行业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改革举措

2023年7月27日,美联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大型银行资本要求的征求意见稿。监管的目的是为有效应对2023年3月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暴露的监管薄弱与监管缺陷,通过修改与提升大型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以更好地应对潜在风险,并增强大型银行计量风险的一致性和透明度。同时,这些政策变化是美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最终部分,因此也称为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Basel Ⅲ endgame)。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建议稿改变目前美国银行业资本要求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将监管资本要求扩展到资产规模100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银行;二是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金融衍生风险的资本要求框架标准化,减少对银行自身内部模型的依赖;三是要求将可供出售类债券的未实现损益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中。根据监管部门评估,实施建议稿提出的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将增加大型银行总体16%或1700亿美元左右的普通股股权一级资本要求,主要影响几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资产规模70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增加19%左右),目前大多数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能满足建议稿提出的更高资本要求。因各方对建议稿反应强烈,三家监管机构将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从原定的2023年11月30日延长至2024年1月16日。主要的反对意见或疑问关切是:一是建议稿显著提高了资本要求,但缺乏足够证据证明这样的改革举措是收益大于成本,是否已充分评估了改革举措对银行客户获得信贷或其他金融服务,以及对更广泛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二是美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是为了遵循巴塞尔协议,但许多要求和规则比欧盟等其他地区更严,而监管部门此前一直声称美国银行体系资本充足,可以很好地应对压力情形,问题是更高的资本要求是否违背了巴塞尔协议的初衷,反而造成大型国际活跃银行资本要求上的不一致,是否与监管部门一直声称的美国银行体系资本充足这一说法相违背;更进一步,若根据2023年3月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后的反思应对和美国银行业的风险特征,需要提高资本要求及其风险敏感性,则问题在于是否合理把握了超出巴塞尔协议统一框架的程度。三是建议稿将更高的监管标准要求扩展到资产规模1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其初衷是将硅谷银行等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区域性银行纳入更高的监管要求框架内,但这偏离了目前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订制化监管方法,且资产规模在1000亿至2500亿美元的银行其业务活动与风险特征有很大差异,这种回到“一刀切”的资本要求是否有效,是否与2018年《经济增长、放松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相冲突。

由于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建议稿对几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资本要求的比例或金额更高,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几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建议稿的反应尤其强烈。摩根大通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时测算,按建议稿操作将增加摩根大通25%或500亿美元的普通股股权一级资本要求,因此摩根大通强烈建议在根据新规则增加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同时,相应调整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和监管压力测试下的储备资本要求比例,而非遵循建議稿中的重叠或过度要求。

笔者分析,监管部门在收集研究银行业及其他相关方的修改意见后,将会对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建议稿进行调整,特别是进行一些技术上的调整,适当软化部分过于严格的要求。但对于大多数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区域性银行而言,由于在2023年区域性银行危机后其饱受内部管理薄弱、监管约束不足(如可供出售债券投资浮亏没有在普通股一级资本中扣除)等诟病,估计没有多大的话语权要求建议稿大幅修改。也正因为如此,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的实施必然将对银行业务经营模式与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及更广泛的经济活动带来影响。但建议稿同时提出了过渡期,让银行有充分时间准备适应新的资本要求,目前的建议是要求大型银行2025年7月1日开始过渡,2028年7月1日完全遵循,因此2024年仍是建议稿完善及美国各大银行研究分析应对措施的一年,部分大型银行将会根据修订完成的资本要求提前进行相关业务策略的调整及资本规划的重新拟订,但现在要具体分析巴塞尔协议Ⅲ最后阶段改革举措对美国银行业2024年总体经营的影响尚需时日。

(孙国申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意见。本文编辑/孙世选)

猜你喜欢
建议稿巴塞尔银行业
2023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格莱斯顿画廊展位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多元市场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电子数据规则》(学者建议稿)
网络暴恐信息筛查标准(建议稿)
巴塞尔Parterre One多功能休闲空间
中国国际民事诉讼原则与规则: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建议稿)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