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知道了”“马上去做”……孩子嘴上答应得很痛快,却依旧我行我素,直到被家長再三提醒、催促甚至警告,才不紧不慢开始行动,不少家长对此又急又气。
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说,对家长的要求和建议,不少孩子虽然虚心接受,满口答应下来,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一再拖延,迟迟没有行动,这种情况实际上体现出孩子自我认知的消失。孩子做事没有计划,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慢慢就会形成对家长的依赖。为了让孩子提高行动力,家长要避免过度提醒,多让孩子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
东玉林老师建议,家长可以用明确的规则代替喋喋不休的提醒,当孩子缺乏行动力的时候,首先家长要坚持“事不过三”的教育准则,不迁就孩子。第一次是正面提醒,第二次是严肃警告,如果第三次孩子还没有行动,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通过“事不过三”的教育,让孩子明白行动要有边界感的道理,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家长要明白“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能力丧失得越多”的道理,当孩子光说不做的时候,家长也要坚守原则,坚定地对孩子懒散、过分依赖家长的行为说“不”。最后,家长不要过度管束孩子,当孩子行动力差时,如果家长一味高压命令孩子,往往会让孩子心生反感,变得爱顶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摘自《今晚报》 贾琳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