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基因”原因,或者是“放养”观念所致,我家孩子从小处于散养状态。那是一个校外培训如火如荼的年代,我家孩子没上培训班,考试时常遭超纲题目重击。孩子很崩溃,我和他爸两个不上进的人却安慰她,能学成啥样就啥样,不必太在意。到了中考前一学期,孩子哭哭啼啼,我们才知道是孩子认为我们舍不得花钱送她去补习,惊讶之余只好送她加入培训大军。靠着孩子的“自强不息”,最终挤进深圳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考到美国一所不错的大学,又在大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选修了艺术史和心理学双专业。正当我们为孩子找到“真爱”而欢欣鼓舞,她的华人同学却都在质疑她家里是不是有“矿”?居然敢选艺术史,这可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我也因此在家长群里遭到群嘲,还有热心的家長私下给我细细算账,你这投资岂不血本无归?
我曾在家长群里接触到一个真实案例:某位移民美国的华裔家长,在得知儿子选择去非洲实习时非常痛苦。儿子在常青藤学校学医,可供选择的项目实在太多,本着安全、卫生、舒适考虑,家长苦苦说服孩子换个实习项目,孩子却义正辞严地说:“那你们认为谁的孩子应该去这种地方?!正因为落后,我才更应该去尽我的力量!”家长痛哭流涕地感叹,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就得做好他想要去改变世界的准备。
其实人生也好,教育也罢,都不应该庸于“精打细算”,每个人的生命要有专属的独立体验。生命的结果是同一的,都是消亡,而在这短暂的一生里创造出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最好的教育绝对不是一种投资,而是尽可能地放大孩子们的梦想,让他们有足够的决心去探索和发现未知,从而改变世界。
(摘自《证券时报》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