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3-12-19 21:54:38赵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0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二十大育人

赵斌

[摘           要]  从整个教学实践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师、学生、外部环境等方面确实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党的二十大“育新人”是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新人”界定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立人”思想大体相吻合。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培育出能够适应新时代伟大变革、能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代“新人”。教学中通过树立思政目标、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手段等途径达到“育新人”成效。

[关    键   词]  党的二十大;“育新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05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文学是要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去改造世界。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要用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入脑、入心,就是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培育能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代“新人”。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现存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戏剧影视、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面对新形势,对照党的二十大“育新人”要求,从整个教学实践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师、学生、外部环境等方面确实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师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主观认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一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专业课教师囿于传统育人理念,简单而机械地灌输专业知识,缺乏新时代价值引领,未能充分发挥课程“育新人”的导向作用,很难全方位提升“育新人”水平。还有一些教师固守“纯文学”教学立场,强调文学独立性、审美性,花费大量学时讲析学生喜欢的徐志摩、张爱玲等作家,对能够彰显“育新人”的普罗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等革命性作品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育新人”的价值引领。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缺乏“育新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新时代“育新人”精神。如教师讲授《王贵与李香香》等现代文学作品时,对其中富含的“育新人”精神视而不见,这样无益于“育新人”教育的实现。

(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主动学习和阅读兴趣不够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富、思想多元的新时代,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和个性情感表达,对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普遍缺乏认同感,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不感兴趣。据现有资料显示,很多大学生中国现代文学阅读量少,偏好读网络小说,对经典缺乏深度阅读,导致学习上依赖教师讲授,很难达到“育新人”的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不太熟悉,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些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一直追求塑造“新人”,表现在艰难境遇中有探索生命与个性解放精神,这是“育新人”的力量源泉,教学中要利用好。

(三)外部环境亟需加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

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发展也遇到了挑战,世界格局巨大变化引发中国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中国价值判断也日益复杂、多元,随之文学被市场化、边缘化。 在此语境下,我们更应该牢牢坚守“人民文艺”的引领作用,发挥文学以文化人与“育新人”的作用。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学时近年来不但不增加反而被大量缩减,这势必影响“育新人”的效果。

二、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

党的二十大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为党和国家的兴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丰富的“育新人”理念,蕴含着深刻的“育新人”价值。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任务。

(一)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溯源

中国共产党“育新人”是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同步发展的,聚焦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与发展,与社会、时代变革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并且“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一百年来,我们党将“育新人”理念实践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革命与建设時期,聚焦“育新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培育了一代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直以来有“育新人”理念。从毛泽东倡导的“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育新人”理念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从江泽民“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胡锦涛“四个新一代”“八荣八耻”新人观,都聚焦于“培育时代新人”。

到了新时代,面对百年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造就新时代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育新人”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一句话,“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铸魂育人”,强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党的二十大,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新人”理念,强调、突显“育新人”价值。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学”观及其教学改革

党的二十大“育新人”就是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新人”界定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立人”思想大体相吻合。从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到梁启超的“欲新一国之民”,都表现为文学观念的革新,具体落实到“立人”主题。晚清以来,时人认识到必须有新的“民智、民力、民德”才是救国之本,正如梁启超所说:“新民为当务之急,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5]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来看,“新民”“新人”是文学发展始终如一的内在动力。鲁迅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事举。”[6]中国现代文学“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而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7]其中,育新人是核心要义,强调启蒙、觉世、审美等“育新人”功能。具体言之,鲁迅的“立人”、陈独秀的“最后觉悟之觉悟”的国民、李大钊的“青春之我”,实际上都是呼唤、造就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和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8]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育新人”资源,挖掘利用好这些思政资源,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新人”理念,可以发挥榜样在育新人中的示范作用。如挖掘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民族、国家出路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升育人效果。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立人”的学科特性,使它在融入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具有天然的优势:“文学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是与启迪其对文学的审美感悟过程相伴相生的,既有着与思政课程同构的显性因素,又以其文学的审美特性而发挥着隐性功能。”[9]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能够通过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为青年学生“修身”“铸魂”。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坚定不移用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指导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新人”。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要拓宽“育新人”途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0]帮助大学生成才,从而实现“为党育新人”“立德树新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1],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2]。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13]。如何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着力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依托,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有责任担当,实现“育新人”的价值旨归。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唤醒大学生主体自觉,激励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反复地感知“為党育人”的责任担当。

三、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实践路径

五四以来,文学界有了强烈的描写“新人”的要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确立了塑造工农兵“新人”“新英雄”的中心任务。可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刚好齐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14]。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高度一致,波澜壮阔的革命催生了大量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富含“育新人”精神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一)树立思政目标,多层次强化“育新人”导向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赏析作家作品,感受其中的育人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分析作家作品中“育新人”元素,多层次强化“育新人”导向。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挖掘现代作家作品所呈现出的爱国情感、使命精神、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等思政资源,引导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如讲授小说《家》时,教师应该鼓励大学生勇于掌握自己命运,把个人理想同新时代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要做到将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思政,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用“五四”等现代精神激励学生树立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二)挖掘教学资源,多维度发挥“育新人”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通过教授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挖掘“育新人”理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价值判断、文学鉴赏等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指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整合各方资源,“探准各门学科中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15]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富有“育新人”教育资源,可以多维度发挥“育新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相伴而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聚集了丰富的“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能实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育新人”目标。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作家如鲁迅、老舍、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人的生平及事件,向大学生阐述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现代文学是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发现新人、塑造新人,重在表现人的心灵情感。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挖掘“育新人”的思政元素。从1917年到1949年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涌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行者。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塑造的狂人、涓生、王贵、李香香、大春、小二黑、赵玉林等一系列“新人”的美好形象受到了高度评价,农民英雄、革命战士、先进分子、生产能手、革命英雄、进步工人纷纷出场,“新人”作为历史的主角进而成为文艺的主角,这些都是“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

(三)创新教学方式,多方位融入“育新人”内涵

教学中应鼓励大学生学习现代作家身上所表现出的坚毅精神。如鲁迅、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的经历都坎坷、感人,能够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民族经受的苦难,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相互参照、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家的现实人生际遇中得到某些启发,修养自己的人格,锻造自己的品性,恰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16]因此,关注作家人生经历,更能让大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奋斗热情。

教學中应鼓励大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多思考,真正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育新人”养分。通过对阿Q、孔乙己、翠翠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要立强国,关键要立新人”,探寻国民性改造及现代人格重建的可能。“经典是那些能够启蒙益智、陶冶情操的书;能够使人在精神上变得成熟和深邃的书;能够使人或惊奇或震撼或愉悦的书”[17],经典阅读能够实现对学生人格、价值观、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培养,从而达到“育新人”目标。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围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各种突出人的主动性的实践活动进行立德树人和肯定人的价值。”[18]适当时候可以把社会高度关注的影视剧请进课堂教学。如教学五四文学时可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段引入课堂,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从而达到“育新人”效果。此外,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短剧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接受训练,最终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人才。

(四)借助教学手段,多角度注重“育新人”成效

多借助教学手段,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积极构建实践育人模式,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仿效央视《朗读者》节目举办现代经典诗歌诵读会;可以组织大学生排演经典话剧《雷雨》;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红色经典文艺汇演。这样可以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育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拥有很多影像资料、数字资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摆脱生硬、枯燥的说教式灌输。电子设备、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App建立班级学习群,分组学习与讨论,根据授课章节布置作业,组织学生对“双簧戏”等现代文学现象展开讨论,发掘一代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把“个我”融入民族、国家的时代洪流中,才能真正实现“育新人”价值。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坚持理想、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组织学生观看《家》《雷雨》等影视剧,利用腾讯会议组织大学生开展读书会,挖掘作品“育新人”的意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融入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不断探索和发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育新人”元素,强化“育新人”导向,发挥文学的“育新人”作用,关注“育新人”体验,注重“育新人”成效,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做到传播知识与立德树人结合,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4]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

[5]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933.

[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7]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93,196.

[8]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396.

[9]徐晓杰.显隐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4):208-210.

[10]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1][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14]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16]陈佳冀.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57-60.

[17]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证[J].中国比较文学,2006(2):53.

[18]孙树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二十大育人
二十大颂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 04:19:07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0:58
喜迎二十大
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 02:12:58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42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