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群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2023-12-19 21:54:38韩俊张同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0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韩俊 张同舟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价值观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圈群代表着当代青年特有的社会文化,成为塑造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网络圈群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自发性与排他性、定向性与片面性等特点,明晰网络圈群背景下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地位主导性的消解、内容整体性的离散和目标有效性的削弱等困境,提出“进圈”“融圈”“扩圈”的实践路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之要。

[关    键   词]  网络圈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037-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然而,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复杂的传播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意识及行为,催生出网络圈群这一社交形式。不同的网络圈群呈现出相应的文化样态,圈群文化内多样且复杂的信息和观点塑造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大学生群体,重视网络圈群文化的特征,深入思考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引领网络圈群文化,发挥圈群文化优势,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网络圈群文化的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十亿三千万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来说,上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网絡圈群通常意义上是指群体因某种特定原因组合而成的网络聚合空间。因为其组织形式的便利,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和思想互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不同网络圈群形成了圈群内特有的文化,为青年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其明显的特征给圈群成员的认知与行为带来深远影响。

(一)网络圈群文化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网络延展着人们的社交范围和平台,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明显的广泛性特征。基于此,依托网络平台构建的网络群体或空间就组成了网络圈群,这种圈群通常是基于专业、兴趣、观念、利益等自发形成,例如,考研群、二手置换群、撸猫群等,还有大量自媒体的兴起使得网络圈群联系日益普遍快捷。大部分网络圈群准入无门槛,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自由加入、广泛参与不同的网络圈群,甚至可以随时创建自己的网络圈群,在圈群内自由发言,相互交流。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多样而广泛的网络圈群中,他们往往以留言、评论、转发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同时,网络圈群内成员、内容等构成的广泛性,特有的圈群文化导致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网络圈群文化具有自发性与排他性

网络圈群从本质上看是人们人际交往的虚拟聚合,体现着自发性和排他性的社会关系。圈群成员因兴趣一致、观点相似,会经常性主动进行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这种具有自发性的网络圈群对其成员的影响直接而深入。例如,大学生以相同的喜好和倾向选择组建或进入粉丝群,以获取信息的共享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网络圈群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排他性,圈层以自身独有的特征吸引着成员,因此成员们加入后也在共享着相同、类似的信息,与其他圈群交流互动较少。就像在粉丝群中,固定的圈群是排斥其他群体的,甚至有时因观点或追星对象的不同行为举止会产生矛盾。圈群成员不断地通过接触和认同特定文化、语言、信息等跟圈层文化保持步调一致。“以圈为墙”使得圈内成员们意识观念、价值态度、思维方式等不断固化。同时,因个体价值观和喜好的不同,大学生受到圈群文化的排他性影响,容易卷入圈群的矛盾与冲突。

(三)网络圈群文化具有定向性与片面性

网络媒介作为人们主要的信息获取来源,已经全面深入日常生活,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中随处可见,且人们对网络的依附性逐渐增强。网络圈群基于算法连接,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出于满足各类目的而形成的网络圈群传播具有定向性,人们接收的信息和价值也更趋于定向和同质。人们在浏览短视频时会发现,平台通常会记录个人喜好,选择性推荐相关内容,以增强个体浏览的持久性。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相对封闭的网络圈群中个体所接触到的是碎片化信息,这种设置一方面使得网络圈群文化更具有黏性,另一方面切断了多元信息的输入路径,选择性推送和供给的内容使得圈群成员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片面。久而久之,圈群成员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供给下,成员们只能掌握片面性的信息。

二、网络圈群文化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作为新时代网络“原住民”,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多元化,活跃在大学生周边的各种网络圈群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尤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地位主导性的消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受多重环境与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群体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与不同,而在价值观上还处于不稳定阶段。从本质上讲,网絡圈群的形成是成员自主选择、价值观趋同,逐渐形成共性文化认同的结果。网络圈群文化的构成更加强调其成员在兴趣、爱好上的共同点,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圈群文化一旦固定,成员们便只在各自的圈群里进行交流与活动。网络圈群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封闭但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渠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一道屏障。一般而言,网络圈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区隔化的过程,自发形成的网络圈群文化更倾向于特定类型或价值取向的信息,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进入。大学生通常会自主订阅和关注各种新媒体渠道信息。另外,网络圈群文化通常采用较为轻松和感性化的语言体系,其语言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理论性、深刻性为特征,容易被一些圈群文化拦截,导致网络圈群更加排斥主流话语,影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引领和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整体性的离散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成才,理应占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类阵地。但是,网络圈群文化的出现和深入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出现去中心化,海量的信息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碎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类似“娱乐至死”“拜金主义”“流量为王”等圈层文化潜藏着网络暴力、道德沦丧等诸多离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风险。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价值观念相互交错,与此同时,圈群成员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和发布信息,给予了碎片化信息存在的空间。信息的碎片化可以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但信息传播的内容不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化,大学生往往会在不同主题上浅尝辄止,难以专注深入思考某一话题,从而导致获得碎片化的结论。此外,网络圈群文化的海量信息为不良信息的扩散提供了传播途径,其中信息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影响着高质量信息的产生和扩散。例如,网络圈群中一旦产生谣言,就会被放大和扩散。这些谣言和错误的价值认知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和制止,就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削弱

价值观是个体基于主客观认知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对个体成长选择与行为思维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与指导作用。作为刚成年的大学生,在人生征程上处于“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圈群文化的加深,大学生圈群文化形成的“围墙”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一方面,同质化的圈群文化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触手可及,但这种便利也在固化着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尤其是圈群文化中容易混杂着虚假不健康、社会负面信息等,混淆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面对圈层内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正确的判断能力,极易受到圈层内错误信息的影响,例如,某些圈群文化中所提倡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会让大学生群体以享乐为人生追求,丧失奋斗精神等。同时,在固化的认知接受方式下,大学生学习新内容、接受新思想的主动性降低。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圈群成员认知逐渐窄化,再加上缺少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极易产生个体价值观偏差。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渗入,网络圈群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渠道,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凭借着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势,圈群文化中的大量信息占据着大学生思想,动摇着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教育者的权威被社交网络消解,其话语权也随之削弱。大学生在不同网络圈群中催生出的群体分化,认知程度差异引发的个性化需求,加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长此以往,教育者无法掌握圈群文化以及隐匿的风险,无从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

三、网络圈群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根据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网络社群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形成有的放矢的新媒体矩阵。”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采取主动方式介入网络圈群文化,有效利用和引导圈群文化,使之成为塑造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兴力量迫在眉睫。

(一)主动构建优质的校园网络圈层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圈”

网络圈群如果缺少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将会成为无根之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主流价值观教育要主动适应网络圈群文化的特点,打破两者间的屏障,在圈群文化中主动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现频率与方式。首先,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供给,以先进文化引领圈群文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基本内容,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主流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以尊重学生需求和兴趣为前提,了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与迷茫,打造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价值观文化系列,例如,主动搭建“青年说”“宣讲团”等圈层,通过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科学理论更“接地气”,激发学生主动关注、加入这一圈群。其次,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达与语言。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认同,对于活跃在网络平台上的大学生而言,需要优化主流价值观理论表达的抽象性,契合大学生活泼、大众的语言体系,使他们愿意听,听得懂。高校可以积极利用校园网、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内容,开展微博话题接力大赛、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实现主流价值观“进圈”,从而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充分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圈群文化中扎根。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圈”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与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网络上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是不法分子向青年学生渗透错误观点的“隐蔽之手”。网络圈群文化是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需要等在一定范围内获取信息的现象,在圈群区隔化的过程中,他们通常“固步自封”。因此,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就要增强个体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引导青年正确看待圈群。一方面,在进入某一圈群前,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其提倡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是否一致,正确的观点可以吸收和接纳,也要自觉摒弃错误、腐朽的观念或态度。在“流量为王”的背景下,不少群体在网络上为获得流量而发布杜撰、拼凑的虚假消息,大学生缺乏鉴别信息的技能,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处于圈群内的大学生应当与外界保持交流,打破圈群禁锢,主动接触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和信息,做正能量的代言人。同时,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在圈群内不信谣、不传谣,对待圈群文化以理性和深入的思考明辨是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个体内在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抓好关键少数,要特别重视学生群体中党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网络素养提升,鼓励和引导他们成为朋辈引領者,在多样的圈群文化中发表正确观点,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相对来说, 这一关键群体能够自觉做到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念正确,正确利用网络圈群文化发表适当言论,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身边的朋辈群体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增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扩圈”

网络海量信息背景下,个体通常会选择与自身志趣相投的群体以获得观念共识。在网络圈群文化中,各类“文化边界”影响着整体性内容的获取。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圈群文化甚至可能会冲击主流文化。因而,网络圈群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可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规避单一线上圈群文化的弊端。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守好思政课堂,强化教师权威性,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内容丰富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方向和引领,避免在网络圈群文化背景下迷失自我。同时,线下课堂要主动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直面问题,通过定期讨论热点话题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和化解网络圈群文化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或错误思考。其次,不仅仅要重视线下传播渠道,还要将新媒体宣传规律与大学生认知需求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网络圈群文化的扩圈发展。高校可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交流渠道,设置大学生留言、评价等功能,了解和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收集建设性意见,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网络互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得思政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得大学生能够有通道输出观点和想法,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内化。

党的二十大在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圈群文化的兴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强化网络教育阵地,发挥网络圈群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流行和深入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培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玄铮.大学生网络圈群化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56-59.

[3]刘广乐.网络圈群视阈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81-83.

[4]李浩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构建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5):74-89.

[5]阎国华,闫晨.网络圈群栖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2):54-61.

[6]王仕勇,余佳琦.网络圈群现象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22,41(5):86-91.

[7]阎占定,孙方正,李柯青.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7-89,93.

[8]阎国华,韩硕.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与促进策略[J].探索,2022(4):171-184.

[9]李双超.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10]席晓丽.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7):76-79.

[11]郭燕萍.网络圈群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1.

[12]李爽,何歆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62-74.

[13]孙旭红,顾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大学生网络圈群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2):35-4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